窮才秀巧中狀元的故事

民間故事是文化寶庫中璀璨的瑰寶,其內容精闢、寓意深刻,有著廣泛的感染力。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窮才秀巧中狀元》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窮才秀巧中狀元》

永樂年間,有個秀才進京趕考,因為盤纏不多,路上半吃半餓。有一天,他正走得肚子咕咕叫時,剛好有個婦人送飯到田頭給丈夫吃。秀才看著香噴噴的飯菜,直流日水,但又怕丟面子,不敢講,只好裝出一副斯文的樣子,問一個做農人:“請問阿兄,前面多遠才有村莊?”

這個農夫看秀才的模樣,問他飯吃了沒有。秀才說;“小生是上京趕考的,眼下前不見村,後不著店,尚未用飯。”做農人聽後,說:“你既是個秀才,我出個對子的下聯,請你對上聯。對得好,我的飯就給你吃”秀才心想:莊稼漢有多大的本事,也敢出對難秀才?正好我肚子餓,這頓飯準是送我吃了白就說:“你就說吧里”做農人不慌不忙地舉著飯碗說:“谷黃米白飯如霜。”秀才聽後,頭都忖暈了,還想不出上聯,只好上路走了。

秀才走著走著,走到一個三岔路口,不知朝哪條路走。剛好有個小孩趕著羊群過來,秀才就問:“小弟,此去京城,該走哪條路?”小孩聽他說是進京趕考的,也要出個對子讓他對,說:“先對個對,然後再教你走哪條路;對不來,勸你還是回家的好。”秀才心想:牧童出對會有什麼難對的呢?就催他出對。牧童隨口說:“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羊哮哮。”秀才一聽這對子,又對不來。牧童嘻嘻笑,趕著羊兒走了。

秀才只好碰運氣,向大路走去。走了幾里,看到河邊有位老人在釣魚,上前恭恭敬敬地施禮說:“請問老伯,此去京城應從哪條路走?”漁翁頭也不抬地問:“客官進京有何貴幹?”秀才說:“小生是進京趕考的。”釣魚翁說:“既是上京的舉子,那好,老漢剛剛想到一副下聯,還欠一個上聯,你若能對得上,今晚就到寒舍住一夜,明天再送你上路。”秀才說:“好。”漁翁就說:“一魚一尺,量量九寸十分。”秀才愣了半天,對不上來。漁翁看他那個樣子,就收起魚竿,頭也不回地走了。

秀才歷盡乾辛萬苦,直至第二年正月十五才趕到京城,考試已經考完了。他身上又沒錢,只好沿街流浪,看見一個穿得齊齊整整的客人正走進一個飯館。秀才想吃飯,後腳也就跟了進去。這時,只見那個客人對著桌邊幾個喝酒的人拱拱手說:“我有一個對子,請者位對一對舊光、月光,天下一統。”那些人聽了大眼看小眼,沒一人能對得上。

這時,秀才突然有了對句,就壯著膽子高聲對:“君樂、巨樂,永樂萬年。”出對的客人一聽,好滿意,就問秀才是哪裡來的。秀才說:“乾里到京,盤纏用盡,身無分文,未曾用飯。”這客人就點了好幾樣菜,陪秀才邊烤火邊聊天。這客人又出上聯求對:“火紅炭黑灰似雪。”這時秀才正端起飯碗吃飯,一聽客人的對子,就想起路上做農人所出的下聯,立刻對上去:“谷黃米白飯如霜。”

客人聽了,贊聲“好”。秀才吃飽了飯,精神好了許多,隨客人走到一個水池旁口客人見池中有一頭石雕水牛,頭露水面,又念一聯;“水牛落水,水淹水牛頭,牛呸呸。”秀才忙用牧童的下聯對上:“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羊哮樣。”客人覺得秀才對得好,就拿出銀兩送給秀才,讓他在京城住下,約定來日再談。

當時正值三年大考之時,三場考畢,朝廷選不上拔尖的人才。永樂皇帝正為此發愁,就一個人微服出訪,正巧碰上窮秀才,連對三對都對得很貼切。永樂皇帝很高興,回宮後,就要主考官對秀才面試。太監請來秀才,主考官見門外池塘里有十隻鴨子在戲水,隨口就出了一對;“十鴨於身,數數三雙四隻。”秀才想起溪邊漁翁的下聯,就對:“一魚一尺,量量九寸十分。”主考官大喜,立刻面奏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就欽點秀才當了頭名狀元。

科舉簡介: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廢除,歷經近1320xx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佳句不知激勵多少學子臥薪嘗膽、懸樑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里》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ǎ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裡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0xx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宮中一名不受恩寵的貴妃。康熙降生時,父親順治皇帝正對滿洲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愛得死去活來,哪有精神顧得上這個不請自來的小兒子。7歲的時候,康熙即遭到天花的侵襲,命懸一線,儘管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僥倖存活下來,卻讓後來的康熙大帝從此留下一臉不太好看的麻子。不幸接踵而至,他八歲喪父,九歲時疼愛他的母親又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只有他的祖母孝莊太后,一直輔佐著他。康熙後來回憶到,那年母親生病的時候,他日夜守候在床邊,滴水不進。母親去世時,他日夜啼哭,不思飲食。直到晚年,康熙回憶起這一幕幕還不無悲傷地說,他在父母的膝下沒有得到一天的歡娛,“此朕六十年來抱憾之處”。

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十分關心他的成長,對康熙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經常給康熙講述皇太極當年創業的故事,激勵他將來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風,成為有抱負、有作為的人物。康熙是孝莊皇太后輔佐的第二任皇帝,她一直以帝王的標準嚴格訓練康熙,教育他要“寬裕慈仁,溫良恭敬”,甚至連一舉一動都要“儼然端坐”,中規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