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手抄報內容: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後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作,是中國詩歌史上又一新的發展。它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一般說來,它篇制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於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樂府詩集》所謂“艷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正扼要地說明了這種不同。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歌的敘事長詩《木蘭詩》等。

由於南北朝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情調與風格。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長詩《木蘭詩》,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1]

南北朝時代,也像漢代一樣,設有專門的樂府機關,採集詩歌,配合音樂演唱。這些樂府詩中有民間歌謠,也有貴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為新鮮活潑和藝術的魅惑力量。

南朝樂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辭中。清商曲是我國古代主要的通俗樂曲,許多民歌都配合這種音樂演唱。南朝的清商曲又分為若干類,其中最重要的是“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兩類,民歌大多都屬於這兩類。“吳聲歌曲”產生於江南吳地,以當時的首都建業(今南京)為中心地帶。“西曲歌”產生於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城市——荊(今湖北江陵縣)、鄖(今湖北宜昌縣)、樊(今湖北襄樊市),鄧(今河南鄧縣)等地。這些都是當時的重鎮,是商業發達的城市。因此,這些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漢樂府之多反映鄉村生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