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手抄報內容: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陝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部分,本書對詩經的詩篇進行了解說。它不僅反映了勞動人民被剝削壓迫的悲慘命運和他們的反抗鬥爭,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它不僅諷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勞動生活的情景;它不僅描寫普通人的愛情和婚姻,也反映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農牧發展的情況。可以說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年間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本書從中選出了部分詩篇,希望能給讀者朋友帶來一定的收益!

特色和影響

《詩經》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

第二,《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

第三,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繫,《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

第四,《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

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鏇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