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簡拼brgh
近義詞人命危淺、行將就木
反義詞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解釋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成語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用於事物或人
例子吾觀劉琦過於酒色,病入膏肓,今見面黃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
英文翻譯have no hope of recovery
謎語最重的病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秦國國王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為其治病。緩來到晉國,見到晉景公,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藥力是無法到達的。”果然,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成語正音肓,不能讀作“mánɡ”。
成語辯形肓,不能寫作“盲”。
成語辯析病入膏肓和“不可救藥”;都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但病入膏肓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不可救藥”偏重在“救”、“藥”;比喻毛病很重;無法挽救;而且適用範圍比病入膏肓廣。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