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揚鑣

分道揚鑣
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簡拼fdyb
近義詞各奔前程、風流雲散
反義詞志同道合、並駕齊驅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解釋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乾各的事。
成語出處北齊·魏收《魏書·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例子我們彼此之間感情不和,早已分道揚鑣了。
英文翻譯each going one's own way
謎語分手
成語故事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 屢建功勳。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 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 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後,孝文帝採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 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 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 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 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並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裡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裡評 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 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 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 任何一個,便笑著說: “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 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成語出處:《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高祖曰:“洛陽,我之豐、 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成語釋義:“揚鑣”,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乾各 的事。



成語正音鑣,不能讀作“lù”。
成語辯形揚,不能寫作“楊”;鑣,不能寫作“標”。
成語辯析分道揚鑣和“各奔前程”都有“由於志向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於分道揚鑣偏重於“分手”;多用於人;“各奔前程”僅用於人。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