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為主,理、工、文、管、經、法多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併組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北京、武漢兩地獨立辦學,分別稱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名師薈萃,桃李芳菲。在5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道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人才,成為我國培養地學人才的搖籃和進行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地學教育的排頭兵,國際地學界的知名學府。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高校雲集、學術氛圍濃厚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學院路。學校在中外馳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勝地北戴河建有條件良好的教學實習基地。
學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正按照校友溫家寶總理提出的建設地球科學領域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而闊步前進。
名師薈萃 人才濟濟
學校名師薈萃。現有教職工1242人,其中專任教師705名,高級職稱教師357名,博士生導師13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9名。學校擁有一批年輕優秀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幹教師,他們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青年地質科技獎”獲得者、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骨幹等。部分教師獲曾憲梓高級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獎和科研獎等。此外,學校在2002—2005年間先後聘請108位國內外著名學者作為兼職教授。
地學為主 多科發展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有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工程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能源學院、人文經管學院、外語系、珠寶學院、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海洋學院、土地科學技術系、軟體學院、體育課部等14個教學單位,並設有成人教育學院和網路學院。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在河北省保定市設立了我校二級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長城學院。
學校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共設定34個本科專業,1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18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14個工程碩士領域,5個博士學位一級授權點,36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以及3個博士後流動站。
通過傳統地學學科間的融合,鞏固了已有的地學優勢;通過地學向工程等套用學科的延伸和拓展,擴大了地學的研究領域,增強了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有特色的地學延伸類學科;支持地學與非地學學科的密切聯繫和交叉,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確立了人文、社科獨特的研究方向。學校逐步形成以地學為核心,地學、地學延伸、非地學三大學科專業群互為支撐、相互促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
學校堅持“聯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學科建設方針,發揮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對現有學科做進一步拓寬改造,統籌考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及重點實驗室的綜合配套建設。根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將重點發展地球動力學與全球事件、地球物質科學與岩礦新材料、礦產資源勘查評價與地學信息、地學探測技術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等5個學科群。
勵精圖治 桃李芳菲
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以“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為校訓,形成了“艱苦奮鬥、嚴格謙遜、團結活潑、求實進取”的優良校風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品德優良、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識廣博”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昔日中國地質大學4萬餘名歷屆學子,在名師薈萃的校園吸吮學養,奉獻社會,如今卓為英才,堪稱棟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不僅有一批高級管理專家,而且湧現出24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200名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有的走上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崗位;許多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骨幹、教育專家和管理專家,更多的是在平凡崗位上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地質勘探隊員。2003年3月,我校校友溫家寶出任共和國第六任總理。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堅持“特色加精品”辦學理念,以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面向國土資源及其相關領域,面向基層,服務社會,全面貫徹本科教學的基礎性地位。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為重點,不斷最佳化培養過程和知識結構,培養面向21世紀、具有創新精神、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我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以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為人才培養為目標,形成並堅持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本科培養方案,構建“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養成學生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在本科教學中實行學分制管理,大學本科可在3~6年內完成學業,貫徹因材施教的方針,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優秀的學生可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同時,針對學生的志趣和特長,制定了雙學位及輔修專業制度,學生在校期間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按學校相關規定選擇修讀雙學位和輔修專業。學習成績名列同年級同專業前10%的學生還可以在第三學期末申請在全校範圍內選擇專業。
學校遍布全國各地的58個教學實習及產學研基地在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校的畢業生以其基礎紮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具有良好的素質和學風的顯著特點,在用人單位享有 “動手能力強”和“上手快”的美譽。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90%以上。他們實踐著“今日我以地大為榮,明日地大以我為榮”的豪邁誓言。
學校在本科培養中注重教育教學改革,設有國家地質學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工科教學基地—資源勘查工程(能源)和文科教學基地—工商管理,在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我校作為由16所高校組成的“學院路地區教學共同體”的創始校之一,學生可全面共享成員學校為大學生開設的200多門校際公共選修課,這些課程涉及文學、藝術、醫學、體育、自然科學等學科領域,均是各高校的優勢與品牌課程。這種校際教學合作活動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綜合素質的培養很有幫助。我校開設的校際公共選修課有首飾設計與鑑賞、寶石鑑定與欣賞、海洋科學導論、剪紙藝術、攀岩、數字地球與GIS等課程。
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現有60多個學生社團組織,為學生素質拓展創造了優越的環境。我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挑戰杯”等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中均獲得優異成績,充分體現了我校學生的科技水平與優良素質。
2005年,教育部在對我校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評估中,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譽。
科學研究 交流合作
學校具有較強的學科前沿研究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十五”期間,我校承擔國家多項重大專項(如“973”、“863”、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累計完成科研項目981項,契約經費達5.1億元,出版專著40部,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0項,獲專利34項;據不完全統計,在各類正式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科技論文3338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373篇。取得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國際合作項目“青藏高原深部剖面探測的大地電磁研究”被稱作開啟現代地球動力學和研究當代重大地學基礎問題的“金鑰匙”,“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的系列創新成果成為國際標準“金釘子”,這兩項成果同時入選“200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與西北大學合作完成的“中國澄江化石庫中發現棘皮動物始祖”成果入選“2004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2年學校與北京大學共同組建北京大學地學研究中心,與中石化共同組建油氣資源勘查評價研究中心,是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後備警官培訓基地。學校還與國內地質、石油、煤炭、冶金、水電、化工、城建、交通、地震等10多個行業的百餘家科研或生產單位建立了教學及科研協作關係。學校主辦並公開發行的刊物有《地學前緣》、《現代地質》、《中國地質教育》、《資源與產業》。
學校歷來重視產、學、研相結合,積極參加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主動投入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建設當中,在城市地質勘查、工程勘查與施工、水資源勘查及地下水污染處理、資源勘查預測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領域為社會提供科技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校一貫重視並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目前已同俄、美、加、法、德、韓、日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所大學、科研機構和著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實質性的教育合作關係,同40多個國際學術組織建立了經常性聯繫,70多名學者參加了國際著名學術組織並擔任職務。每年聘請長短期外國專家達200餘人次。來自韓、越、日、印尼、蒙古等國家的長短期留學生100餘人。
學校十分重視並有效地展開了與國外著名大學聯合辦學。目前已與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國立伊爾庫茨克技術大學、國力伊爾庫茨克技術大學、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韓國忠南大學、韓國中央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德國克勞斯塔大學、德國德勒斯登大學、蒙古達爾汗工學院、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日本筑波大學、英特爾有限公司、印度信息技術公司、康菲石油公司等著名高校和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
基本設施和實驗室建設
學校現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4個國土資源部開放實驗室;有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37個教學實驗室。其中地學實驗中心和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已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學校目前還建有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實驗測試樓、探工樓、綜合教學樓、65個多媒體教室、15個外語語音室、國家化石與岩礦標本庫、體操房、健身房,標準田徑運動場、學生食堂、浴室,新建了部分宿舍和教學樓,整治了學校周邊環境,使學校文化學習氛圍更加濃厚。
“211工程”建設
我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學校。通過“九五”、“十五”和“211工程”建設,學校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領域已經覆蓋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和哲學等8大學科門類。學科整體水平大幅度提升,傳統學科的地位和優勢得到鞏固和擴大,新興學科得到快速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重點點實驗室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師資隊伍的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整體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一批高水平成果相繼湧現,服務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條件得到改善,辦學規模質量效益更加合理,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社會地位和學術聲譽得到社會公認,根據2006年1月的《中國大學排行榜》,學校學校研究型大學行列。
立足特色 塑造精品
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已初步建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主,兼顧成人教育為主要辦學形式的多學科、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辦學體系,成為國家高級地學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立足特色,塑造精品。在加強優勢學科建設的同時,通過地學與非地學的有機結合,結合市場需求,通過“211工程”二期建設,更加突出現代地學特色,拓寬地學領域,迎接進入WTO後中國教育市場的挑戰,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基礎深厚、適應性強的複合型高級科技人才而奮鬥。
高校基本信息
學校名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高校代碼:
所在省市:北京
學校地址:北京市學院路29號(100083)
聯繫電話:
學校傳真:
學校網址:http://www.cug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