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始建於1951年,原名成都氣象學院,由中國氣象局領導,2000年初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劃轉四川省領導。同年7月,為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尤其是四川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並將其確定為“一號工程”的需要,結合學院的學科結構和辦學特點,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家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院英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CUIT。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是我國西南地區普通高校中唯一的一所獨立設定的信息工程類院校,主要培養電子、通信、計算機、電子商務、光電技術、大氣科學、環境工程、基礎數學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是四川省、成都市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

學院占地100公頃,現有基礎數學、氣象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套用技術、環境科學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系,1個獨立學院,3個二級學院,1個成人教育學院,34個本科專業,覆蓋理、工、管、文、經等6大學科,在校學生20000多人。

建院伊始,學院根據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需要,確立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以電為主、氣電結合”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發展方向。體制劃轉後,學院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確立了“理工結合、以工為主、文理兼容”的辦學思想,抓住四川省和成都市把信息產業作為“一號工程”的良機,果斷地把自己置身於信息產業發展前列,置身於西部大開發的潮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較好地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四川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同步發展,並形成了學院發展總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即擴大規模,調整結構,保證質量,提高效益,努力使學院成為立足四川、面向全國、特色鮮明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把學校建設成為省屬重點高校和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的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

學科建設:強化優勢 突出特色

根據學院發展定位和發展思路,在“鞏固傳統專業,發展優勢專業”思想指導下,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以整合教育資源為重點,通過幾年的努力,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電子信息、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光電技術、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專業為主、同時保留了大氣科學等傳統優勢特色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

鞏固傳統優勢專業和獨特專業。學院曾是中國氣象局直屬的獨立設定的三所氣象院校之一。大氣科學一直是學院的優勢專業和獨特專業,也是四川省唯一的氣象類專業。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積累,特色明顯,形成了較強的教學科研隊伍,穩定的科研基礎,承擔並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使之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占有一席之地。大氣學科在注重基礎研究的同時,一直致力於大氣科學與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以提高大氣科學的信息化水平,為我國氣象事業現代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技術類及其相關專業。近年來,學院圍繞“信息工程”做文章,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類及其相關專業,不斷完善電子信息工程類本科專業的設定,相繼增加了電子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網路工程、軟體工程、信息安全、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增設了控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網路工程系、軟體工程系等電子信息類系別。目前,信息工程類專業已經基本覆蓋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定中的電氣信息類(0806),占學院專業總數的52.14,年招生人數占招生總人數的60以上,電子信息類系別已占全院系別總數一半以上,從學科專業設定上完善了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任務。

調整學科布局,從單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發展。經過幾年的大調整,學院現有17個系,37個本科專業,覆蓋了理、工、管、文、經等6大學科,基本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管文經協調發展”的格局,為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教育理念和素質教育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師資隊伍建設:最佳化結構 提高素質

江澤民同志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院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培養提高等多種形式和途徑,最佳化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

建立激勵機制,加快人才培養與引進。學院實施了選拔學術帶頭人和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師資培養力度,通過採取有力的措施,最佳化了師資隊伍結構,高級職稱教師占一半以上,中青年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55以上。通過多種渠道引進學科專業建設急需的高層次、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人才,近兩年來信息工程類專業教師人數增加了15。建立了一支由60多位兩院院士和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兼職教授隊伍,這些兼職教授在學院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等工作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以在校教師為主體,科研合作單位高級專家為補充的新型的教學科研隊伍。

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的作用,注重學術梯隊建設。學院現有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人,院級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60人。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是學科專業建設的關鍵。學院根據學科專業建設的需要,打破系(部)壁壘,克服分散主義,整合教學科研資源,基本形成了以學科帶頭人為中心,中青年學術骨幹為支撐的教學科研隊伍。同時,注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利用國家和省(部)對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的支持,積極選派有培養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和深造;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本科與研究生教育:深化教改 保證質量 培養高素質人才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學工作始終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不斷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是高等學校肩負的歷史使命。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是全國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已經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學生26屆,授予學士學位23屆;作為一所教學型高校,學院始終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堅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學院辦學生命線的思想,緊緊圍繞教學這一中心環節,不斷深化改革,在規模較快增長的同時,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

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以學科專業發展為依據,加強院內重點課程建設;修訂教學計畫,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設立教改基金,加大對教學改革研究立項支持力度,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建設與改革;強化教學督導和常規性教學檢查。這些改革措施帶來了豐碩的改革成果,近5年來,學院先後獲得各等級教學成果獎30餘項,教材成果獎20餘項;教師編寫出版的教材、專著共有110多部。

加大教學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1、新建和改造配套專業實驗室。根據四川省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和大氣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的要求,在原有的電子技術、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單片機與微機接口、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數位訊號處理(DSP)、通信原理、衛星通信、天氣雷達、圖象處理、電子商務模擬、會計電算化、金融電子化模擬等專業實驗室以及氣象綜合實習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專業實驗室建設力度,改善實驗教學環境。新建了環境工程實驗室、光電技術實驗室、數學模擬實驗室,擴建了接口與單片機實驗室、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室等,另外還撥款新建了一批開放實驗室。努力建設“實時信號處理及套用實驗室”等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大大改善了教學條件,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了良好的環境。2、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大幅度增加,由1998年的1269.6萬元增長為5643.5萬元;圖書館藏書50多萬冊,訂有中外文期刊8705種,新增了大量電子圖書,數字圖書館已初具規模,受到四川省教育廳高校圖書館自動化網路化建設評估專家組的好評;建成了與CERNET、INTERNET相連線的寬頻校園計算機網路。3、設立了計算中心、CAI(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室等公共教學設施。4、建成了包括一批多媒體教學系統在內的設施先進的電教中心和一批研究條件較好的實驗室,使實驗室建設形成了以學實驗室為主體,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為延伸的新型的校內外實習實驗(基地)教學網路。

強調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並重,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學院始終堅持全面素質教育的育人觀,強調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並重,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全面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以及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具備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套用開發、設計、維護和管理的能力。學院還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鼓勵他們勇於向傳統知識和傳統認識發起挑戰,在用學科前沿知識不斷豐富提高學生的同時,注意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在校內外舉辦的科技發明大獎賽、數學建模比賽、軟體製作比賽等活動,都取得較好成績。在近幾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捷報頻傳,僅2002年就獲國家級獎項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級獎項10項。

學院與國內外3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與中國氣象局和全國各省級氣象局建立了全面合作的局校合作關係。這些合作關係的建立,為學院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隊伍建設等方面拓展了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學院於近兩年先後建立了印度NIIT軟體工程師培訓學院、美國CISCO網路技術學院、美國CSM西南培訓中心等繼續教育機構,其中的NIIT技術培訓現已達到西南地區第一、全國排名第三的水平,得到了合作方的好評,這些合作對於增強學院信息技術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96年,學院順利通過了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0年,學院被四川省確定為“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2001年,被信息產業部確定為“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四川省教育廳組織的本科教育質量專家組對學院擴大招生規模以來的本科教學情況進行了調研和檢查,專家組對學院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狀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教學管理到位,教學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長期以來,學校十分重視碩士研究生教育,注重碩士點的建設、培養和管理,依據國家和社會需要,科學制定碩士點規劃,嚴格認真地做好研究生導師的遴選、考核和評估,完善和落實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建設與教材規劃,嚴肅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以及碩士論文答辯的審查工作,堅持“質量第一,確保素質”的培養原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部有關檔案精神,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科學研究:基礎研究成果豐碩 套用研究特色明顯

學院一直重視科學研究。通過50多年的積累和建設,培養了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術隊伍,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學術成果,形成了頗具優勢和特色的科學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專碩士生導師52人,兼職博士生導師3人。80年代初以來,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青島海洋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60餘名。

學院現有獨立設定的研究所(室)1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產學研基地2個。學院先後承擔了一批有重要價值、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開發項目。其中既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攀登計畫、國際合作項目、省部重點科技項目等縱向科研項目,又有一大批有較高套用價值和學術水平的橫向科技開發項目,不少科研成果已經直接用於氣象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中。近年來承擔和主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2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10項;目前在研科研項目21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8項;近幾年科研經費每年以十分明顯的上升趨勢遞增,其中縱向科研項目經費每年的上升趨勢尤為突出;高級職稱人員年人均科研經費呈逐年上升趨勢;近5年論文被三大檢索系統(SCI、EI、ISTP)收錄的有80多篇。

學院頗具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氣象雷達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和開發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該方向利用學院氣象與信息技術交叉與融合方面的獨特優勢,瞄準國內外氣象雷達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前沿,長期致力於氣象雷達中的信號與信息處理。研製的“雙極化雷達”被美國權威氣象雷達專家Dusan S.Zrnic評論為“世界上首部套用於氣象業務的雙極化雷達”;研製的“PD天氣雷達信號處理器”作為核心部件用於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國家投資30億元在全國布網126台,並銷往韓國、歐美;研究開發出的“雷達數位化終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信息系統”的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80。同時,在電子信息技術、CAD系統、生產管理信息測控系統、機電一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與科技開發成果。(2)青藏高原天氣氣候研究成果特色明顯。“大氣科學”是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是四川省唯一的氣象類專業,在大氣探測、信息採集傳輸與處理、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的研究及套用開發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別是利用學院地處青藏高原邊緣的特殊地緣和研究隊伍優勢,在青藏高原天氣氣候觀測和研究方面獨具特色,參加了所有國際國內有關青藏高原的大型大氣科學實驗,近5年完成了1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9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在青藏高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氣候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大氣探測與衛星遙感信息的採集與處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色明顯,這些成果在西部地區的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環境科學研究成果顯著。該方向在環境系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環境評價的研究中已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和合理的學術隊伍;該方向近5年來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14篇、EI收錄10篇,CA(化學文摘)收錄20餘篇,獲省部級二等獎四項、三等獎三項,《環境信息分析計算的新理論與新方法》項目獲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獎項目;學術帶頭人李祚泳教授的論文被引用次數1999、2000、2001、2002年全國排名分別居前3、6、14、18名;他們針對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開展了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的研製開發、中國西部山區農業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氣候與農業病蟲害的防治以及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建立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基礎數學研究成績突出。該方向在代數、函式論方面的研究成績突出;1991年至今連續獲得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畢業生:素質好 能力強 出口暢

學院建校50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各類專門人才,畢業生分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各級氣象部門以及國防、民航、通訊等部門。自1978年建本科院校以來,共招收本科生26屆,授予學士學位23屆。

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學生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學生理想、道德、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奮上進、愛崗敬業、勇於奉獻”的精神。學院學生積極要求進步,申請入黨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45,學生中黨員占10。積極開展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目前參加志願者協會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62.3。積極回響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的號召,圍繞“同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的主題,每年堅持組織大規模“三下鄉”活動,用所學專業知識為老少邊窮地區開展計算機及外語培訓、家用電器維修、農業氣象知識講座、諮詢等科技服務。2002年,大氣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組隊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主辦的“走進國際濕地——2002年濕地使者活動”,其方案在全國57所高校的激烈競爭中,以全國第二名的優秀成績中標,“使者行動”榮獲全國三等獎。學院團委多次被共青團省委授予“紅旗團委”稱號。

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堅持學科建設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學生基礎理論學習和實習實驗等實踐環節的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套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成績較好。大氣科學專業學生主要考取的是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重點院校,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考取的是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重點院校。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有30%在各級學術刊物上正式發表,環境工程專業99級在校生有22%的學生已在國核心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參與技術開發的科技項目已被生產廠家採用。

許多畢業生已成為行業的業務骨幹和管理骨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省級以上氣象台站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達台站等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幹70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培養的,他們在天氣預報服務、氣象信息採集、處理、傳輸等方面為我國的氣象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有的畢業生在學術上卓有建樹,典型代表有中國工程院李澤椿院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博士生導師曾慶安博士、美國IBM公司高級研究員吳韌博士、上海信息港首席顧問、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楊宇航教授、青島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羅德海教授、四川省氣象局局長助理陳忠明研究員,以及現在學院工作的四川省跨世紀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李國平教授、青年學術帶頭人何建新教授等。此外,還有不少人走上了領導崗位,擔任司局級領導職務。

由於畢業生愛崗敬業,憑藉自己較強的綜合實力為行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學院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較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高出6-8%。大氣科學、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專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每年都高達95以上。近3年平均有50以上的畢業生直接進入了信息產業和其它相關行業的知名企業,如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諾基亞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摩托羅拉中國通信公司、國內各民用航空公司等。2001年,學院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由於培養的學生素質較高,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好評,使學院招生就業工作呈現出“出口暢、入口旺”的良性互動局面。近幾年來學院生源充足,生源質量比過去也有新的提高,山東、山西等省市已把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列為重點院校批次招生。學院被四川省大學中專招生委員會、四川省教育廳聯合表彰為“四川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

總之,幾十年的育才歷程,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為社會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專門人才,他們政治思想好,專業知識紮實,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美好的未來:建設現代化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二十一世紀頭20年,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將本著“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繼續堅持“擴大規模、調整結構、保證質量、提高效益”的發展思路,努力建成“省屬重點、國內知名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學”。

繼續推進學院的規模發展。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是學院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今後幾年,仍然將繼續推進學院的規模發展。學院將集中精力,投入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高質量地完成航空港新區建設任務,將其建設成為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普通本專科教育基地。到“十五”末,學院普通本專科生穩定在20000人左右,同時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積極創辦博士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

加強學科專業建設,進一步擴大專業規模。面向現代化建設,面向西部開發,適應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時增加新的專業,增加新的學科門類。鞏固發展傳統優勢專業,積極支持優勢學科發展,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以信息技術及其交叉學科為主,促進理、工、經、文、管多學科協調發展。到“十五”末,本科專業數發展到40個左右。

在擴大規模,調整結構,提高辦學層次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科研工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後勤社會化改革,積極推進教育創新,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建設規模適度、質量較高、特色明顯、效益顯著的現代化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高校基本信息
學校名稱: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高校代碼:10621
所在省市:四川
學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3號
聯繫電話:5553299
學校傳真:
學校網址:http://www.cu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