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大學


雲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8月1日,2003年4月16日更名為雲南民族大學。1972年開始招收大學普通班學生,1977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研究生,1984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被列為省屬重點大學。經過52年的發展,我校已由建校初期單一的民族幹部培訓學校發展成為以本科教育為主,具有研究生、專科、預科、高職、成人、留學生等辦學層次的綜合性民族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4萬多名,85以上的畢業生回到民族地區工作。至2003年7月,全日制在校學生678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96人、本科生5869人、專科生335人、預科生284 人,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占75。另有高職生529人、夜大生685人、函授生5026人、成人脫產生131人。199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稱號。

(一)學科專業

我校現有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8個一級學科的32個本科專業,20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有6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民族古籍、國民經濟學、民族學、社會學、行政管理。1個省級重點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5個院級重點專業。5門省級重點課程:民族學概論、有機化學、雲南民族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形成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多學科交叉、融合,結構較為合理,能適應雲南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與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學科專業體系。

根據學科建設發展需要,學校設定17個學院:民族文化學院、人文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民族藝術學院、體育學院、預科教育學院、人民武裝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文化學院;2個教學部:研究生部、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部。

(二)教師隊伍

我校現有教職工864人,其中專任教師464人,占教職工總數的53.7。專任教師中有教授40人、副教授158人、博士14人、碩士157人。教師中有全國優秀教師3人,省級優秀教師7人;獲得國家級省級特殊津貼的專家19人次。有23名校級學科帶頭人和74名骨幹教師。此外,學校還長期聘請外籍專家任教,並先後聘請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漢城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的5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為名譽教授、客座教授。

(三)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503畝,校舍建築面積23.8萬平方米。教室建築面積44683平方米。有各類教室223間,其中多媒體教室31間、計算機室26間、語音室14間。 校內實驗實習場地面積共7170平方米。建有學科專業綜合實驗室共39個。800元以上的教學儀器設備6293台(件),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568.58萬元,生均可6607元。如加上在建的教學儀器設備項目1024萬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592.58萬元,生均7822元。 圖書館(含各學院圖書室)面積10155平方米,藏書712843冊,是美國“亞基會”贈書中心中國第二樣本書中心,已存樣書41557冊,還收藏了貝葉經、東巴經等大量民族文獻古籍珍品。 建成了校園網並與CERNET及INTERNET相聯,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和管理現代化提供了必要條件。 現有運動場面積34316.19平方米,其中田徑場(含足球場)2塊、籃球場11塊、排球場4塊、體育館1座、訓練館1個。

(四)科學研究

我校現有一個省級研究所:雲南省民族研究所;32個院(部)屬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全校教學科研人員2000-2002年共發表論文1574篇,其中核心期刊595篇;出版論著200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2項,其中榮譽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共獲準各級各類科研項目61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地廳級科研項目40項,其他科研項目3項;獲準項目經費總額203.13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經費30.5萬元,省部級課題經費108.5萬元,地廳級項目經費16.95萬元,其他項目經費47.17萬元。我校在民族考古、民族歷史、民族語言文學、民族經濟、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較大影響。《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於2002年被評為全國高校“百強社科學報”,《雲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科版)被評為雲南省高校優秀自科學報。

(五)對外交流

我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貝勒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加拿大里加那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特魯木索大學,澳大利亞拉托布大學,日本東京女子大學、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韓國大真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清邁大學,緬甸仰光大學,越南東方大學,寮國國立大學等10多個國家的26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許多專家學者曾先後出國訪問、講學。我校還是雲南省最早接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之一。 我校是雲南省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改革開放以來,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外國友人到我校參觀訪問或進行學術交流、科學研究。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都曾到我校訪問,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還在我校設立國王獎學金。我校在對外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進行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發展規劃

1993年,我校被省政府列為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後,多次修訂《雲南民族學院實施省屬重點大學建設方案》,明確了學校發展規模和發展方向。1996年,學校制定了“九五”規劃,提出“通過5年的努力,使民院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教學質量上新台階,科學研究上新水平,辦學效益有明顯提高,在綜合辦學實力上躍居全國13所民族院校前列”的發展目標。全日制在校生從1996年的3303人增加到2000年的5041人,專業數由12個增加到24個,完成“九五”規劃所提出的任務。

根據對今後一段時期民族地區人才需求的預測,學校“十五”規劃確定:經過5年的努力,使學科建設上檔次,專業結構更加合理,適應性更強,辦學特色和效益更加明顯;重點學科和重點課程建設進入或接近省屬重點大學一流水平;為建設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省屬重點大學和全國一流的民族院校奠定堅實的基礎。經《雲南省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畫》核定,至“十五”末期,我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為10700人。 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十五”規劃提出:調整鞏固建設好現有的24個本科專業,增設22個本科專業,本科專業總數達到46個。建設一批省級、院級重點專業;逐年增設實用性較強,與雲南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高職專業;另外,增設碩士點18個,力爭建成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到目前為止,已增設8個本科專業、11個碩士點。今後兩年著重發展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學科,增設套用性強、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專業,同時調整改造專業面較窄、社會需求較少的專業,使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最佳化。

為了避免因辦學規模的擴大而可能帶來的質量下降問題,學校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制定了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基本建設規劃、重點學科建設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目前,學校發展呈現良好的勢頭,各項規劃正得到逐步落實。


高校基本信息
學校名稱:雲南民族大學
高校代碼:10691
所在省市:雲南
學校地址: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蓮花池正街72號
聯繫電話:0871-5137809 5172133
學校傳真:
學校網址:http://www.ynn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