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教師入黨思想報告:甘於奉獻

敬愛的黨組織:

2024年11月,十八大的召開,讓誕生91年的中國共產黨,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而作為國之大計的教育,在每次黨代會上都倍受矚目。回顧過去,歷次黨代會都用專門篇幅對教育工作進行了定位和部署:黨的十二大、十三大把教育放在經濟體制改革部分,提出要把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黨的十四大把教育列為關係全局發展十方面的主要任務之一;黨的十五大、十六大把教育放在文化建設部分,進一步強調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十七大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從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角度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如今,黨的十八大報告則明確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我們欣喜的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已經從經濟中的一個環節提升至關係全局的基礎性工程,從“重點發展”到“優先發展”更反映出黨對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十八大報告這一論述,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我們要如何來回響黨在新時期對教育的號召呢?

縱觀歷史,人們對教師的形容主要有這幾種:老師、先生、春蠶、春雨、蠟燭、孺子牛、慈母、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梯。這些稱謂告訴我們:教師不僅是一個崗位、一種職責、更是一種形象——奉獻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從古至今的教育者們用自己的氣節、操守和人格魅力為我們樹立起來的。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早已悄然地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開放自由,物慾橫流,躁動不安的現代社會裡,教師的職業更顯得清貧與狹隘。那撲朔迷離的現代風景、日益膨脹的高消費……就像是一隻只誘惑的手,狠狠地撕扯著老師們的心。於是,有些教師迷惑了——在這個“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社會裡,奉獻精神還值得我們恪守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何為“奉獻精神”,打開搜尋欄,百度百科給出的答案是:“奉獻精神”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對個人而言,就是要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滴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人,全心全意為工作服務,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簡而言之,“奉獻精神”就是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所以,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奉獻應該永遠是教師形象的核心。

從我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開始,我們就同時選擇了清貧的生活和平凡瑣碎的工作。誠然“教師是人,不是神,教師也有七情六慾”,但教育是特殊的行業,教師是特殊的崗位,因為我們從事的是“育人”的事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無數教育前輩用行動為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家的教育政策為我們指明了教育的正確方向。就拿我們實驗國小這個教育群體來說,雖然我們不是軍人,但我們卻在三尺講台上報效祖國;雖然我們不是鋼鐵工人,但我們卻在為共和國大廈輸送棟樑,這就是奉獻的力量。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我們應該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面對誘惑要學會抵制和拒絕,堅守我們的精神世界,保持特立獨行的清醒與尊嚴。因為,任何職業,只有首先被其從業者看重,才能引起別人的重視,當所有的教師都把這份工作看得足夠尊嚴的時候,當所有的教師都把它當作生命一樣神聖守侯的時候,別人就不能不對它肅然起敬。

春天因鮮花而絢麗、秋天因碩果而燦爛,學生因努力而進步、教師因奉獻而自豪。我堅信,生命的意義遠不止於功利,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放下浮躁,重新整裝出發,面對黨的召喚和前輩的足跡,給予響亮的的回答:“除了奉獻,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