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你們知道端午節嗎?相信大家都知道,讓我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由來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作文,供大家參閱!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篇1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讓我從電腦上看端午節的由來。

其實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愛國者,他想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就常常跟國王提意見,可是國王不喜歡聽,就把他趕出了國都。有一次秦國來打楚國,楚國很快就被打敗了,國家就快沒有了,屈原更加傷心,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著一塊大石頭投江了自盡了。

人們知道後,非常悲傷,為了不讓魚吃了屈原,就把竹筒裡面裝著粽子,扔到河裡,希望魚吃飽了就不會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這樣來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愛自己的國家。

另外我也知道了,現在吃的粽子,只不過是把竹筒,換成了一種寬寬的葉子。吃粽子也就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篇2

一天晚上,寫完作業後,我問爸爸:“爸爸,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呀?”爸爸笑著對我說:“好,今天我就來給你說說端午節的來歷。”

我猶豫著說:“我好像在書上看過,是為了紀念一位詩人。”爸爸摸著我的頭說:“是呀,那位詩人叫屈原,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

爸爸接著嚴肅地說:“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人,為國家盡心盡力,可是後來卻受到壞人的迫害,被放逐到江南。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國都後,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了,對前途感到絕望,他選擇了為國捐軀,就在同年五月初五跳進汨羅江自殺了。”爸爸接著又說:“兩千多年來,每到五月初五,人們就把粽子投入江中,據說是拿粽子去餵魚,以免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這也是每年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我滿懷深情地說:“原來,我們端午節吃粽子,為的就是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屈原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啊!”爸爸高興地點了點頭。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篇3

你們知道端午節嗎?相信大家都知道,讓我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起源吧!

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的。他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江邊的漁民營救了幾天幾夜,可是沒能成功,於是他們就用竹筒子盛了米,灑到江里祭祀屈原,但這竹筒米常常被蛟龍吃光,於是漁民們又用楝葉包好米飯,再纏上彩絲重新投入江中。這就有了後來的“吃棕子”與“划龍舟”的習俗。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被定為端午節。

也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是吳國大將,被奸臣害死後,吳王將他的屍體捆在皮革里,於農曆五月初五投入江中,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被陷害的忠臣,將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篇4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1]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說是為了避邪。“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同炒,大約是以這幾種菜象徵蟾蜍、蠍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備菜餚,現在少見。但是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 、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因為食材比較常見。

端午賽龍舟活動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xx年9月30日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