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良方學習論讀書筆記

學習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對個體、對教育機構(學校)、對組織(企業)、對社會來說,對學習的關注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或每一類別的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是什麼?帶著很多的困惑,先認真讀書吧。

一、學習的定義

“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現為外顯的行為。”——《學習論》,施良方;

二、學習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它主要是研究人類與動物的行為特徵和認知心理過程。鑒於學習理論注重把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套用於學習領域,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是一門套用性學科;鑒於學習理論主要探討行為(包括內部行為)是如何變化的,並試圖解釋和預測行為的變化,從而為課程與教學理論奠定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又是一種基礎理論。

(問題:這裡的“內部行為”是指?)

問題:不同的學習理論肯定有不同的法則,這裡的學習法則是否是指如行為主義理論中強化作用等?

(3)學習理論要說明學習使怎樣發生的,以及為什麼又的學習有效,有點學習無效。學習的法則告訴人們“應該如何學習”,學習理論則試圖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學習。 當代西方許多學習理論家主張不僅應該把研究重點放在人類的學習上,而且應該重點放在中小學生的學校學習上,而且有人認為,到目前為止,學習理論存在不可否認的缺陷,即與課堂教學實踐相脫節,這是因為“這些學習理論並不探討在課堂中發生的學習,而只是根據實驗室里的學習不加分析地外推。...。一種真正實在的、科學的課堂學習理論,主要關注在學校里或類似的學習環境中發生的各種複雜的、有意義的言語學習和符號學習(ausubell,1967)”。

問題:對於學校這樣的機構,是否真的有一種適合它的學習理論呢,就像ausubell所說,在這樣的一種學校學習的學習理論的指導下,能夠讓學校教育更高效,學生學得更快樂. 關於行為概念的眾說紛紜:

不同的人所講的“行為”有不同的內涵。大凡行為主義者所講的行為,通常只是外顯的反應。有人認為,行為不僅指外顯反應,而且也包括思維、問題解決和態度(tyler,1949),甚至有人認為,行為是指情感、知覺、信念和意圖等使一個人不同於另一個人的種種內部行為。

問題:關於泰勒的目標行為評價模式,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布魯姆學習目標分類中的“行為”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三、學習理論的哲學基礎

經驗主義傳統強調行為的發展取決於經驗,而理性主義則注重行為的先天的、預定的心理傾向,者就是所謂的後天與先天之爭;經驗主義認為對行為的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理性主義則看重事物的整體性,這就形成了部分與整理之爭;經驗主義認為經驗證據和材料是至關重要的,而理性主義則強調通過預感、直覺和推理可以更有效地了解行為,這可以稱為實驗與理論之爭。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類認識過程中的兩個必要的環節。從認識形成的過程來看,一方面,認識始於感覺經驗,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另一方面,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外部現象的反映,理性認識的任務在於通過對感性材料的科學抽象,透過事物的外部現象,把握住事物內部的本質,換言之,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作為認識過程兩個階段,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相互補充的。只有感覺到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他,反之,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去感覺它。

問題:文中提到今後要建構基於馬克思認識論基礎上的學習理論體系。有人在研究嗎?何老師的創新思維論就是按照時空的角度將人類思維分為邏輯思維(時間維度)、形象思維(事物屬性)和直覺思維(空間關係)。

四、學習理論的流派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誠然,各種學習理論流派的分歧是客觀存在,但只要深入了解各種學習理論的體系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衝突並非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有些看上去尖銳的衝突,往往是由於一些批評者或追隨者的誤解甚至曲解所造成的。

各種學習理論流派的分歧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分歧,就沒有發展,而很多的分歧往往是由於研究的對象、學習的任務和研究的手段不同而引起的。

問題;到現在,我自己一直沒有把握好各種學習理論的本質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五、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雖說即便一種有效的學習理論也無法告訴我們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但它確實提供一個發現一般教學原理的最切實可行的起點。可以說,一種合適的學習理論並不是改進教學的充足條件,但是,可以說,一種合適的教學理論必須是建立在有關的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的。當然,教學理論並不是學習理論簡單和直接的套用,我們不能把教學理論看作是學習理論的直接派生物。學習理論可以為有效的教學理論提供一般的防線,教學理論的形成,還需要技進行許多補充性的研究,以說明學習理論不涉及一些實際問題和新的教學變數。

學習理論有:

早期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格斯里鄰近學習理論

赫爾驅力還原學習理論

斯金納操作學習理論

早期認知學習理論

皮亞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奧蘇貝爾認知同化學習理論

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早期折中主義學習理論

加涅累積學習理論

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羅傑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習性學習理論

問題:那么教學理論系統地概括起來的有哪些呢?我自己怎么感覺總是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跟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混為一談呢?

學習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對個體、對教育機構(學校)、對組織(企業)、對社會來說,對學習的關注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或每一類別的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是什麼?帶著很多的困惑,先認真讀書吧。以下內容主要從《學習論》(施良方)中摘出。

一、學習的定義

關於學習的研究

學習的性質 學習的過程 學習的方法 學習的動機 學習的遷移

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已經成為教育實踐工作者一步容持的工作;

學習規律;

心理學家對學習的研究,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形成一系列的學習理論。

心理學界對學習的劃分:

學習 是刺激-反應之間聯結的加強;

學習是指認知結構的改變;

學習是指自我概念的變化;

本能與學習

成熟與學習

學習與成績

“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現為外顯的行為。”——《學習論》,施良方;

二、學習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它主要是研究人類與動物的行為特徵和認知心理過程。鑒於學習理論注重把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套用於學習領域,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是一門套用性學科;鑒於學習理論主要探討行為(包括內部行為)是如何變化的,並試圖解釋和預測行為的變化,從而為課程與教學理論奠定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又是一種基礎理論。

(問題:這裡的“內部行為”是指?)

學習理論可以說是心理學中最發達的領域之一。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大多數早期心理學家往往都比較偏愛對學習,尤其是對學習過程的研究,並對這一領域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作出了貢獻。

剔去因不同術語而引起的障礙,我們就會發現,不同的理論流派度在探討學習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學習的性質,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動機,學習的遷移等。事實上,不同的理論流派也為我們探討這些基本問題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學習理論具有特定的職能:

(1)學習理論要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以及分析、探討和從事學習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它要說明,學習的哪些方面是最值得研究,哪些自變數應予以控制,哪些因變數應加以分析?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和技術?應該使用什麼樣的術語來描述研究的結果?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研究學習的框架,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理論是人們對學習的問題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思維的指南和資源。

(2)學習理論是對有關學習法則的大量知識加以概括,使其系統化和條理化。通過系統化,可以使那些看上去沒有連寫現象富有意義。然而,任何理論在抽象和概括大量具體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會失去一定的具體性和精確性,正因為這樣,理論才具有普遍的指導作用。若有人想通過研究學習理論對學生的行為變化作出精確預測,那是靠不住的。

(問題:不同的學習理論肯定有不同的法則,這裡的學習法則是否是指如行為主義理論

中強化律等的呢?)

(3)學習理論要說明學習使怎樣發生的,以及為什麼又的學習有效,有點學習無效。學習的法則告訴人們“應該如何學習”,學習理論則試圖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學習。

對學習理論的一個比較和合理的期望,是把它們當作處理自己面臨的各個現象的一種工作模式。

關於學習概念的眾說紛紜:

在西方心理學界,學習理論一詞用法各不相同,一些學者將學習理論等同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他們把“學習”看作是“後天習得”的同義詞,因而把否認遺傳和其他先天因素的行為主義與學習理論等同起來了。還有人把“學習”與“動物的條件作用”視為同義詞。

當代西方許多學習理論家主張不僅應該把研究重點放在人類的學習上,而且應該重點放在中小學生的學校學習上,而且有人認為,到目前為止,學習理論存在不可否認的缺陷,即與課堂教學實踐相脫節,這是因為“這些學習理論並不探討在課堂中發生的學習,而只是根據實驗室里的學習不加分析地外推。...。一種真正實在的、科學的課堂學習理論,主要關注在學校里或類似的學習環境中發生的各種複雜的、有意義的言語學習和符號學習(ausubell,1967)”。

(問題:對於學校這樣的機構,是否真的有一種適合它的學習理論呢,就像ausubell所說,在這樣的一種學校學習的學習理論的指導下,能夠讓學校教育更高效,學生學得更快樂.)

關於行為概念的眾說紛紜:

不同的人所講的“行為”有不同的內涵。大凡行為主義者所講的行為,通常只是外顯的反應。有人認為,行為不僅指外顯反應,而且也包括思維、問題解決和態度(tyler,1949),甚至有人認為,行為是指情感、知覺、信念和意圖等使一個人不同於另一個人的種種內部行為。

(問題:關於泰勒的目標行為評價模式,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布魯姆學習目標分類中的“行為”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三、學習理論的哲學基礎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基本觀點是,認識是由感覺開始,由個別事實上升到一般概念。換言之,知識是建立在由經驗而獲得的各種基本感覺的基礎上的,沒有經驗,便不可能有知識。

亞里士多德被普遍認為是第一位聯想主義者,儘管他本人沒有使用這一術語,亞里士多德最初提出的聯想的三各原則(1)鄰近原則(2)相似原則(3)對比原則。

文藝復興後,一些英國的經驗主義者,繼承了這些基本觀點,並使它具有更多的意義。聯想主義被認為是一種能說明一切認識的理論,並把聯想——這一原本是哲學上的假設——轉變成心理學上的基本原理。這些英國經驗論者都認為,每一個人都是通過經驗獲得擁有知識的。人們所擁有的每一種記憶。每一個觀念和概念,都是建立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的。19世紀初,英國經驗聯想主義傳到美國,同實驗的方法和行為的機能結合在一起,從而成為一種研究學習過程的特定的方法。這種研究學習過程的方法,導致了形成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典型相關理論還有:感覺論(sensationalism),外周論(peiipheralism),還原論(reductionism),機械論(mechanism),聯想主義(associationism)。

(聯想:目前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強調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同行為主義或認知信息加工不同的是,對知識的哲學層面的認識論觀念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認為知識不是客觀存在的。

小都都的成長,讓我深刻體會到聯想在孩子認識世界中的發揮的作用,能夠觀察到他進堂教學,但它確實提供一個發現一般教學原理的最切實可行的起點。可以說,一種合適的學習理論並不是改進教學的充足條件,但是,可以說,一種合適的教學理論必須是建立在有關的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的。當然,教學理論並不是學習理論簡單和直接的套用,我們不能把教學理論看作是學習理論的直接派生物。學習理論可以為有效的教學理論提供一般的防線,教學理論的形成,還需要技進行許多補充性的研究,以說明學習理論不涉及一些實際問題和新的教學變數。

學習理論有:

早期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格斯里鄰近學習理論

赫爾驅力還原學習理論

斯金納操作學習理論

早期認知學習理論

皮亞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奧蘇貝爾認知同化學習理論

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早期折中主義學習理論

加涅累積學習理論

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羅傑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習性學習理論

問題:那么教學理論系統地概括起來的有哪些呢?我自己怎么感覺總是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跟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混為一談呢?

相關內容
最新寒假讀書筆記範文:《愛的教育》讀後感
《教室里也有春天》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散文讀書筆記600字
《廉潔教育讀本》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800字
《逝去的詩人》讀書筆記
曾子殺豬的讀書筆記範文
《簡·愛》讀書筆記600字
少兒讀物《小狗錢錢》讀書筆記
《茶花女》讀書筆記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