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書心得3篇

在《吶喊》的創作中,為了達到啟蒙目的,魯迅感到必須抑制情感的過分輸入。下面是帶來的吶喊讀書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吶喊讀書心得

前天買了本魯迅全集,也算是為淨化心靈,尋找一種心理境界的回歸。

偶爾逛超市的時候,看見了魯迅的書,以前上學的時候學過不少魯迅的作品,但是現在想來那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雖然我們現在身處和平年代,但是,拋開時代,人和人之間,年輕人和年輕人之間還是能感受到許多共鳴的東西。把需要學習的、需要繼承的東西記在心裡,作為人生詞典保存,那是一筆難能可貴的財富,所以我決定積累這種財富。

前一段時間一直在看《史記》,但是沒寫讀後感,也許我需要等到讀完的時候再寫。而昨天讀魯迅的《吶喊》,又想起了許多東西,想起了已成為歷史記憶的童年,想起了兒時看戰鬥片的種種感受,想起了這些天看四川地震中的種種事情帶給我的震撼和感動。我從中找到了共同點,那就是不管是面對人為的災難還是面對自然的災難,許多具有真正民族情感的人,都能夠深深的用心去愛著災難中的人們,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自己所能做的努力。其實這是人生中的一種至高的追求。我們應該懷有對這些人的敬意而致禮。

現在是和平年代,沒有敵對的界線,愛國的情緒就需要冷靜的表達。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有許多的敢於追求時尚的行為,敢於突破過去思想的禁錮,而把許多受孔子思想教育的一代人劃為了一批新的“古董”。但是不管是“古董”也好,“時代的弄潮兒”也好,在面對天災的時候,這兩批人毫不猶豫的拉起了手,共同去詮釋一種情感,那就是:愛我的國家,愛我的兄弟姐妹,愛我的父母兄弟,愛我的妻子兒女。所有的思想溝壑的批判都在一個瞬間消逝。團結的力量在一個瞬間變的如此的強大起來。

我覺得這個時候也是我們對災難的一聲“吶喊”,我們看到了因災難而凸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我們的吶喊可以讓災難變的無所畏懼。只要我們心裡有這種聲音,我們就聽的見這種讓災難變的微不足道的“吶喊”。

我現在為魯迅先生的“吶喊”而深深的感動,無論什麼時代都需要一種“吶喊”的聲音,只要我們能夠聽得見這種聲音,那么我們就無所畏懼!

篇二:吶喊讀書心得

在我讀過的書籍中,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魯迅的《吶喊》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啊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他犀利的筆鋒令國民黨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么地令人肅然起敬。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新社會,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溫飽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輩的精神不能丟啊。

在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予人無限的樂趣並且培養人為人處事的的能力。

在人們孤獨的時候,讀書變成了最大的樂趣。這時它既是人們豐富知識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娛樂品,當人們在這時看它時,會感到快樂、輕鬆;而在人們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從讀書中獲得的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是無窮盡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讀一些好書,對自己是有利無害的,如果能夠在實踐的時候不是單純的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在書中的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運用,才是讀好書的最高境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爺爺的一句名言佳句,也同樣是對書籍讚美的一句名言佳句。從這句話中便可以看出書在世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它的價值有多么珍貴。正如高爾基爺爺所說的,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個一個的階梯,使人爬上高峰。但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險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讀一些不同的書籍就像是在爬階梯,對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但也要會選擇書籍。一本好書就猶如是由鑽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無價之寶,其中所蘊含著的知識與智慧是那樣的珍貴,書籍真可謂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啊!相反,如果我們去讀那些幾乎匯集了天下所有骯髒之物的不利於健康的書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識、尋找樂趣,而是在使自己墮落,會使自己變得庸俗、無知。

在一本書中,又使它會讓你傷心、同情的落淚;有時它會讓你開懷大笑;有時它會讓你覺得自己身臨其境;有時它會讓你自己覺得離它根本就在兩個世界。

我想,書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呢?

篇三:吶喊讀書心得

《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20xx年的《狂人日記》,迄於1920xx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的靈魂。

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遊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序文里,“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吶喊》是魯迅1920xx年至1920xx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20xx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20xx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20xx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0xx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20xx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箇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