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3篇

這是我讀《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之後的心得感想,歡迎大家閱讀。

讀《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一:

《布羅迪小姐的青春》講訴了一段發生在瑪西亞·布萊恩女子學校,具有羅馬傳統女教員特質,又致力於教育改革的吉恩·布羅迪小姐與布羅迪幫六名學生之間的故事。布羅迪小姐知識淵博,是位典型的女權主義者,她常常給布羅迪幫的學生們灌輸思想,說:“你們都是未來的女英雄。英國必須是個適合女英雄的國度” 。布羅迪幫的六名學生分別是:眼睛細小最具洞察力的桑蒂,數學好脾氣大的莫尼卡;呆頭呆腦的瑪利·麥克格里戈;以性感出名的羅絲;非常漂亮的珍妮;擅長體操身體靈巧的尤妮絲。

布羅迪小姐認為藝術與宗教是第一,其次是哲學,最後才是科學。這是她認為人生中各大領域的順序,從重到輕的順序。所以,她帶著布羅迪幫的學生們到克萊蒙德去訪問,去泰迪·勞埃德的畫室,去劇院,去喝茶... ...讓她們親自去體味藝術的美。用現在的觀點理解,這六名學生應該屬於“實驗班”的,布羅迪小姐對她們的教育方式,是不同於其他老師的。也因此,布羅迪小姐與學校當局在教育管理制度上的爭論很多。女校長麥凱不喜歡布羅迪小姐的這種教育方式,經常找茬,認為她們大多課程,是和校方審定課程毫不相干的,她們學習的那些知識是毫無用處的。但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了學校里其他學生認為布羅迪幫的人比任何其他人都有更多的樂趣。她不僅在布羅迪幫是位光彩照人的活躍人物,甚至在非布羅迪幫的女孩子心中也是如此。正如尤妮絲對她的崇拜,認為她一個人便可頂得上一個愛丁堡藝術節。

而全書最大的爭論點便是,最受布羅迪小姐欣賞,她認為最有洞察力的學生桑蒂為什麼要背叛她?桑蒂背叛了布羅迪小姐,她告訴校長布羅迪小姐是天生的法西斯,布羅迪小姐因此而被迫提前退休。布羅迪小姐人生最後的日子一直糾結著到底是誰背叛了她,直至臨死前她才明白背叛她的竟是最為信任的桑蒂。其實那時候桑蒂也不能準確的明白自己究竟為何會背叛布羅迪小姐。

為什麼偏偏是桑蒂背叛了布羅迪小姐呢,我認為正是因為桑蒂從小便具有的極強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也便是促使她走上了心理學道路的重要因素。直到二十五年後,布羅迪小姐已經躺在墳墓里,桑蒂才從混亂與朦朧的意識中清醒過來,才明白如果她當時認真想一下,便會看清布羅迪小姐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正因為缺乏這種自我批判精神,布羅迪小姐的自私與獨裁,才讓桑蒂背叛了她。每一次,當桑蒂看到布羅迪小姐不再是“完美”的,她才覺得她是可愛而親切的。“每次桑蒂在看到布羅迪小姐對羅絲的看法一錯再錯,便覺得她非常親切。只有在這種時候布羅迪小姐看上去才是美麗而又脆弱... ...同樣,當桑蒂看到布羅迪小姐那女人特有的愚蠢行為時,她那好為人師的品質變得清晰可辨而且親切可愛了。當時她因為布羅迪小姐的愚蠢才覺得她十分親切。”

桑蒂最後成為了一名搞心理學的修女,她在心理學著作《凡人變容》里寫:只有當忠誠完結時才有可能背叛。特別意味深長。正如她在接受採訪時,記者問她,“你上學的時候對你影響最大的是什麼呢,海倫娜修女?書本,政治,個人,還是加爾文主義?” 她回答,“是一位躊躇滿志、事業達到鼎盛時期的吉恩·布羅迪小姐。”即便背叛了,桑蒂也不得不承認布羅迪小姐帶給她的影響是終身的。

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歷史學家是誠實的、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並且很擅長反省藝術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將盡最大努力去撰寫一部沒有偏見的歷史。”歷史作品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在想,如果布羅迪小姐是位既有知識淵博,又具自我批判精神的女教師,結局又該如何?或許這部小說也就沒有那么意味深長了吧,在我想的過程中,似乎又陷入了某種偏見。

讀《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二:

如果貓會寫小說,就應該和繆麗爾·斯帕克的作品一樣,這話沒有絲毫貶義。貓敏感、優雅、矜持,而且對人類沒有任何莫名其妙的情感。它們禮貌地把兇狠的爪子藏在柔軟的肉墊下面,這是它們最"斯帕克"的一點。在斯帕克輕柔的諷刺背後,你能感覺到和貓爪一樣鋒利的東西。評論家有時把這歸因於她的天主教信仰。不過《瓊·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並沒有受到天主教太多的影響,但是仍能使讀者不寒而慄。人們眼裡的布羅迪小姐生性開朗,頗為可愛--她雖然崇拜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但卻是個循循善誘的老師,為"奶油中的奶油"的學生深感自豪。

隨著情節的發展,你會發現,這些評價雖然沒錯,但是你卻越發覺得迷惑,不知道到底應該怎么去評價她。布羅迪小姐在人們面前表現出的都是非常表面的東西,而她骨子裡可能是個臭蟲,也可能是只蝴蝶。在課堂上,她向無限神往的學生聲情並茂地講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談論她在埃及的美妙假期和她那"倒在佛蘭德斯戰場"的未婚夫休。人們竊竊私語地討論關於她的一些傳聞:她愛上了藝術老師勞埃德先生,又和他斷絕來往(是因為他已經結婚?還是因為他是個天主教徒?),她還和音樂老師婁瑟先生有曖昧關係。從頭到尾,斯帕克都小心翼翼地不流露出任何褒貶態度。桑迪是我們最熟悉的布羅迪小姐的學生,她認為布羅迪小姐應該下地獄,說她身上有"一股硫磺的味道",但是桑迪正處於信奉加爾文教的時期,可能誇大了事實。

最終背叛了布羅迪小姐的正是桑迪--她把她的法西斯主義傾向告訴了女校長,布羅迪小姐因此被解僱,這讓一群因為不如她而心存嫉妒的老師很是痛快。那么解僱她對不對呢?桑迪生著一對豬一樣的小眼睛,看起來並不可靠,和布羅迪小姐相反的是,她毫無顧忌地和已婚的勞埃德先生交往。後來,她做了修女,不過即使是這種舉動也很可疑。她在天主教堂里發現了"幾個遠不如布羅迪小姐隨和的法西斯主義者"。那么我們是否應該讚揚桑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僅僅是對她,其實作者對其它所有人都是毫無情感偏向的。對於別的作家來說,這種偏向也許很重要,但是在斯帕克的作品中,正是作者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超脫之態,讓你對此欲罷不能。在布羅迪小姐和學生們共處的某個輕鬆的場景中,小說突然間跳到了未來,揭曉了人物們將來的命運,這讓讀者非常不安。我們得知,布羅迪小姐將在二戰結束後不久死於癌症,只有五十幾歲,我們甚至聽到一個已經長大成家的學生說要給布羅迪小姐的墳上獻花。這些以上帝之眼瞥見的將來,像是一陣陣北極狂風,讓我們眼前鮮活的生命枯萎凋零。其中,最悲慘的是一個名叫瑪麗的笨重愚鈍的學生,我們看到她將在二十三歲時死於一場醫院大火,那時她會在著火的走廊來回奔跑,尖叫聲被火焰燃燒的爆裂聲所淹沒。這與之前的一個場景產生了詭異的呼應。在化學課上,女孩們拿燒著的鎂條做試驗,驚惶失措的瑪麗在板凳之間來回奔跑,四周被火苗環繞。

這種巧合是不是上帝跟人類開的某種惡毒的玩笑?命運是不是因為瑪麗的遲鈍而懲罰她?這些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都是極具斯帕克風格的。布羅迪小姐的女學生們都是真實可信又極為滑稽的人物,內心躁動著對性話題的興奮和無知。桑迪和她的朋友詹妮寫了一篇關於休的小說,小說里休沒有戰死,而是從戰場回來了。他發現布羅迪小姐愛上了別人,就隱退到高山上的一座小屋裡,並抓了桑迪和詹妮當人質("他的黑眼睛在小屋的燈光下閃閃發亮")。她們還從報上有關性的報導里精選辭藻,編了一堆布羅迪小姐寫給婁瑟先生的情書,認為成年人就是這樣談情說愛的("我允許您時不時的再來和我私會")。這種荒謬的想像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在這本像貓一般狡猾費解的書里,我們其實並不比桑迪和詹妮更了解大人私下裡到底是怎么說話的。

讀《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三:

朱光潛在《談美》曾指出“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又因為“資稟性情、身世經歷和傳統習尚,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個人身上的,輕易不能擺脫……”。所以,當某一類型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在潛意識裡,或多或少都帶有自身生活的痕跡,英國著名作家繆麗爾-斯帕克即為一例。她的代表作《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布羅迪小姐即是作者以自己國小教師為原型創作的。該書一出版,就引起廣大讀者的濃厚興趣,小說被改編成話劇後轟動了倫敦西區舞台,後又由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改編成電影,二十多年來未曾間斷過上映。

該書是繆麗爾-斯帕克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在書中,一位自稱處於事業鼎盛時期的先進女性國小教師布羅迪,與深受其教育影響的六個女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布羅迪幫。”他們是學校特立獨行的一群人,也是最引入注目的一個派別。女校長麥凱小姐用盡千方百計也無法使其分裂。對於當時傳統的教育來講,布羅迪小姐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先進的。

小說中兩位主要人物布羅迪小姐和桑迪,是矛盾的對立體。布羅迪小姐運用自身先進的思想,閱歷和見聞,用悖行於世的自有理論引導自己的學生,並且聲稱“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斷聲明要把自己的學生塑造成“人傑中的人傑”。她用這種灌輸式的方式對其學生進行信息式洗腦,使學生失去自我意識,按照布羅迪小姐設計好的未來走下去。她要求學生對自己絕對忠誠,不容許背叛,以這種法西斯式建造布羅迪小姐理想中的王國——“布羅迪幫”。

同為接受新潮思想的教師,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的華森教師教育學生要用“全新的視野看世界”,強調“要改變別人,關鍵在於自己。”華森認同學生找到自我,人生路上面臨很多選擇,她希望學生能夠走出不一樣的天地,希望她們通過努力學習,喚醒心智。最後,華森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追隨。

布羅迪小姐最終面臨的卻是學生的背叛和脫離。她把學生從舊式教育的桎梏解救出來,卻又使學生陷入獨裁教育的牢籠。她那缺乏自我批評的思維方式,並不能認識到她的教育“實則是對他人心靈和精神的入侵”。當布羅迪幫的學生逐步獨立,成長,擁有自己完整的意識的時候,學生們荒謬的絕對忠誠就已經開始瓦解。學生桑迪是一個擁有“極強的洞察力”的女孩,正是這種超強的洞察力,她看清了布羅迪小姐缺乏自我批判的精神,看清了布羅迪對他們的教育完全是法西斯式的獨裁教育,一言一行中,布羅迪小姐無不透露出對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崇拜。這樣的教育延伸下去,只會使更多的學生因為洗腦,做出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布羅迪小姐的結局正是應了那句話“抓得越牢,沙子流失的越快。”當背叛來臨,她的教育方式已經宣告終結。清王夫之在《四書訓義 》說道:“欲明人者先自明”。布羅迪小姐認識不到“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的宗旨,一味獨裁,等待她的,只有離職,她意圖建立的理想國最終破滅。

該書運用閃回的敘事技巧,過去和現實銜接的天衣無縫,布羅迪小姐的形象豐滿而富於爭議。她對傳統教育的反叛,是其建立理想國的砥柱,而獨裁的教育方式,卻是她王國破滅的根源。即使沒有桑迪的背叛,由於時代發展,她的路也會越走越窄,破滅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