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高中作文整合

《萬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圖。它就是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饕餮怪獸。它要吃人,它將人變成怪獸。張居正死後被吃,海瑞被吃,申時行被吃,戚繼光被吃……還有無數人都被這張沾滿鮮血,腥臭無比的大嘴吞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幾篇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的範文!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高中作文整合篇一

《萬曆十五年》雖然以此為題,但實際上萬曆十五年但是是個引子,黃仁宇只是借在這一年發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開文章,把萬曆十五年作為敘述的線索和落腳點,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後期萬曆年間從皇帝到官員國家暗藏的癥結,顯示了在落後的制度里無論怎樣的個人,身處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樣的發奮,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所想改變和擺脫的社會環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錮著,讓個人成為了這制度的犧牲品。既然個人憑一己之力已無法做出任何改變,這制度讓明王朝離開了世界的中心,甚至無法跟上白山黑水邊上一個小部落的節奏,明王朝已經到了沉沒的邊緣,落日沉沉,敗落已經是無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來黃仁宇只是選取了幾個獨立的人物作為章節來撰寫,而實際上他選取的這些人頗具代表性,作者總是把他們放在一個更大的社會制度與背景中來敘述,他們看起來是個人,他們認識到了自己時代前進與滯後的碰撞中所出現的問題,也付出自己的發奮,他們都是作者認為那個時代中的佼佼者,但無論是堅持道德的力量維持復古亦或是某種程度追求自由和變革,結果對於個人命運或者個人的社會追求來說都是失敗的。正因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對抗制度,每個人都是制度鏈條中的一分子,當他想改變這鏈條時,他無疑會被鏈條上的其他人所殘酷打壓,維持守舊平衡的民眾力量是強大的,而想阻擋時代的前進也是個人辦不到的。因此即使某個人意識到了現實與社會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無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只能感受著社會的暗流涌動而束手無策。

第一章從小事切入萬曆的宮廷生活和處處被安排好的成長環境,他最終清算了自己堅持原則的老師和首輔張居正,想獲得自主的權力,最後發現皇帝只但是是制度的執行者而已,並不具備自主權。而第二章里繼任的首輔申時行則發奮在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折中共濟,留意謹慎地維持文官集團內部的平衡,使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但這種處世態度並不為文官集團理解。第三章皇帝為立儲一事與群臣對抗,認清了自己所處的環境無法實現自己的個人意志,最終對百官採取疏遠、消極應付的態度,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好處,也採取消極敷衍的做事態度。第四章進一步借內外政的大事證明了皇帝不能以個人意志做出決定而實際決定於群臣,活著的皇帝個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沒什麼區別。第五章清官海瑞期望恢復洪武皇帝時的制度和風氣,然而這樣做無疑與社會時代相悖離,雖然道德值得敬佩但無法真正施行。第六章從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角度敘述了明朝武官處於被文官壓制的境地,而無法有所作為。第六章社會名人李贄的思想與社會的衝突,其實是儒家內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學與傳統朱熹理學的對立,然而李贄的思想雖然批判時弊,但並不能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故而本質上無法改變社會反而顯得自相矛盾。

總而言之,作者的觀點是認為明代當時的制度已然極為落後,財政與組織上極為鬆散,導致國家實力名不副實,而微薄的薪水也導致文官陽為道德,陰為私利,實際主導國家的文官集團都處在此種陰陽衝突之中不能自拔,而任何企圖的改變都遭到了強烈的攻擊和反對。皇帝、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海瑞、武官戚繼光、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應對混亂的現狀期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藉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發奮在對抗現實的龐大群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正因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於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因此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留意謹慎地持續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刻而已。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高中作文整合篇二

萬曆皇帝在位的十五年,在中國歷史上也只算普普通通的一個時期,沒有太平盛世亦無驚心動魄,但是黃仁宇先生從一個特別的角度,把我們帶入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時代,從獨具特色的人物身上,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存在於特殊時期的揮之不去的魔力。這也是《萬曆十五年》作為一本經典之作暢銷二十餘年的原因。

歷史學家黃仁宇在這本書中,通過許多歷史學家忽視了的事件,分析其中的關係因果,得到了以往歷史的癥結和之後波瀾的機緣。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備體制上技術上的周密,則不致接二連三地在緊急情況下依賴於道德觀念作救命的符塞。說得嚴重一點,後者已不是一種好現象,而是組織機構違反時代,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推陳出新的結果。”這就說明了為何當時張居正的經濟體制改革、海瑞的政治變革以及戚繼光進行的國防“現代化”都失敗的原因。黃仁宇在書中把當時的明朝比喻成為一個以禮儀統治的國家,天子和各級官僚作為楷模,而管理則是模糊和雜亂無章的。這一切都導致了明朝走向衰敗。

黃仁宇用沉穩的語調將陳年舊事娓娓道來,筆墨深情極富感染力,我想,我們真的應該多閱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從前朝的繁華和衰敗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高中作文整合篇三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評價很高,作者是黃仁宇。它的重要在於,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顛覆意義的敘述歷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國人的歷史寫作,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是政治宣傳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歷史書都是一種模式,一種口吻,一種角度,只提供了一種畫面。黃仁宇的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大陸人都會震驚,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並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像一道匕首,撕開了由意識形態統治歷史寫作的鐵幕。

談到這本書先說說黃仁宇先生其人。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經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後來又在美國攻讀歷史。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歷史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看完《萬曆十五年》之後的感覺就是佩服作者對歷史的所用觀察視角。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類作家寫歷史總要從整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找這個朝代的衰落過程,然後再從這些研究結果來證明這個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敗的原因。但是黃仁宇老先生卻不同,他是反著來。他是從各式的人物命運的起落中梳理出當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脈絡,是以是一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並且以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張居正、戚繼光、海瑞等)的悲劇結局來推導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且裡面引經據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實記載的文獻資料作為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這就保證了它的可靠性和學術性和來源。

《萬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這正是這本書的獨到所在,本書也正是緊緊圍繞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對從前和將來的發展展開詳細,獨到的訴述。一般來說,記載、研究歷史的書籍都大凡枯燥乏味,但此書卻不同,黃仁宇老先生的妙筆,讀起來既又不枯燥也不乏味,反而讀起來像偵探小說一樣一氣呵成,讓人深入其中。本書中最有趣的莫過於那些例子,這些例子不但聞所未聞,而且完全顛覆了我們一般在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當中所見到的歷史。在這裡歷史總是很有趣甚至是幽默甚至是不可能,根本不像是真的歷史,倒像是作者杜撰的小說。比如戚繼光也會向張居正行賄,萬曆皇帝和當時的朝臣是對立的兩派,最驚訝的莫過於當時倭寇的入侵併非單純的外敵入侵,而是由於萬曆皇帝關閉了當時的海關大門,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致使原來沿海經貿比較發達的對外貿易關係受到重創,農民不堪其苦便紛紛聯合海盜裡應外合反抗朝廷,萬曆皇帝的這一舉措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導致了本來已經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又被消滅了。這些都跟一般歷史書上的記載和坊間流傳的完全相反,但從作者對這些看似小說里才會出現的例子的中又可以讓我們找到史料上的出處,這些例子的確都是有文獻的真實史料,而非作者杜撰或者臆造的。

作者認為,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為了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本書採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共分七章,每章的標題分別為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家。作者在文末總結,“1587年,是為萬曆20xx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其中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作者自序) 此書重點描述了幾個的人物: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模範官僚——海瑞,將領——戚繼光,哲學家——李贄。萬曆皇帝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一個“萬曆中興”,但由於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於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他終於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於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在書中我看到了世態炎涼,做一個好官特別是做好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是多么的困難。由於萬曆皇帝繼位時非常年幼,張居正又當老師,教育培養小皇帝,又為了國家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但由於居官高位,獨攬大權,有時候也難免有一些錯誤和問題。但這些個人的私慾,缺點引起的問題在張居正死後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種證據使皇帝無法容忍,張居正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開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致使剛剛中興的明朝,又走開下坡路。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0xx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間已無張居正!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作者一語點出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王朝的癥結所在也是我們大明王朝乃至我們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高中作文整合篇四

最近讀得最好的一本歷史書。之前對明史一點都不感興趣,因為這個朝代好像真沒什麼特別有意思的事情。特別是萬曆十五年這么一個不知名的小時期。但是沒想到,萬曆十五年居然發生了那么多事情,真的很有意思。

作者查閱了打量的史料,把浩瀚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點給放大,有血有肉的重現了歷史,沒有史學家陳腐的史料和數據堆砌,卻有很多人物故事和言語的記錄,而且沒有臉譜化的誇張,表現了多樣的人物性格。

作者分別選出了各個方面的傑出代表,統治者萬曆皇帝,是政治經濟文化的虛位元首,張居正,申時行是政治和經濟的代表;戚繼光是軍事的代表,李贄是文化的代表。

通過對他們描寫,以小現大,對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進行了一次巨觀的總結。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自序和前四章。它讓我深切懂得了什麼是“人性的陰陽”和政治中的牽制之道。陽為善,陰為惡,陰陽相輔相成,只是每個人陰陽的比例占得不同人性的陽是正直向上的,而陰則是人的私慾。一個良好的制度應該是可以讓人積極發揚自己的陽和合理宣洩自己的陰的。而中國社會是靠綱常倫理來維護社會的運轉而不是靠法律。妄圖把每個人都變成聖人,合理宣洩自己的“陰”的渠道受阻,壓抑了人性。

但是這也是幅員遼闊,以農為本的中國不得已為之的。

正如書中所說:“個人的私心會隨時隨地變遷,只有倫理道德永恆不變。”但是我卻產生了另外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就一定要維持那么大的國境?如果我們像西歐一般,蕞爾小國林立,那么是不是會更好?

國家大是有它的好處,但就像一個大象一樣,奔跑的越快,慣性越大,脫軌了被甩出去也越遠。

第二。張居正一生勤勤懇懇,但是卻落了個抄沒家產,子嗣流放的結局。實在不能不讓人扼腕。而我覺得他問題歸結出來就是“欲速而不達。”正如文章總結說:“在下層行政單位間許多實際問題尚未解決之前,行政效率得增進,必然是緩慢有限度的。超過這種限度,只會造成行政系統的內部不安,整個文官集團會因壓力過高而分裂;而糾紛一起,世紀問題又會升級為道德問題。”

其次,他沒有認清文官集團的雙重性格——“雖稱公僕,實系主人;有陽剛有陰”。“文官雖然說是人民的公僕但實際上已保羅了出色人物,成為權力的源泉,也是這一大帝國的實際主人。但張居正仍然把文官集團當作行政工具,對其中最孚眾望的人不加以尊敬,使自己陷入孤立。”

或許還真應了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另外,個人的剛愎自用,把百官都放在了自己的嚴格監視下,讓文官們失去安全感。而且官官相護,得罪一個人也許就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團。

第三。貪婪和清廉是相對的,所謂貪官往往貪物質,有而清官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貪名聲和道德感的。如果沒有貪官,那么清官就無法對比出自己的道德上的高尚而獲得自己心理上安慰。並且有一定數量的貪官可以保證清官內部的團結和穩定。中國自古有文人相輕的傳統,並且喜歡窩裡鬥,不利於統治階級的團結。所以聖明的皇帝懂得保持各個權力集團勢力得平衡,從而達到一種和諧。例如和珅和紀曉嵐,對乾隆來說,缺一不可。

除了這些,其實我還蠻同情帝王的。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看似一手遮天,但他們其實就是一個權威性的象徵,被繁文縟節,文武百官,天賦使命牽著線,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傀儡娃娃。他不允許擁有人的感情,他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感情和個性的真空,增強抽象的倫理觀念。最好毫無主見,任人擺布。當時看《末代皇帝》,這種感覺尤甚。溥儀完全沒有選擇,他一輩子背負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還是生在尋常百姓中的小康之家好,雖然過的苦一點,但是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運。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高中作文整合篇五

1255年前,有一個王朝的叫做唐,有一個皇帝叫做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個矮胖子叫做安祿山。而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命運,曾經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這個年份成為歷史的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420xx年前,有一個王朝叫做明,有一個皇帝叫做明神宗朱翊鈞,有一個神秘的年份叫做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個年份也是歷史的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大事兒。

第一件大事:戚繼光去世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的被調離薊州前線,前往廣州,職務未變。但是那曾經的舞台,曾經的時代已經不再屬於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裡出發,進京,趕考,征戰,練兵;三十六年後,戚繼光重返家鄉,妻子王氏棄他而去。曾經征戰三十餘載,曾經獲得無數榮譽的老將軍;曾經橫掃倭寇、蒙古的老將軍,在孤獨與淒涼中安然死去,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二月去世,年60,諡號“武毅”。

第二件大事:海瑞去世

海瑞,一代清官,死後僅留下紋銀十兩,生前倍受同僚攻擊、百姓崇拜,不貪污受賄、剛正不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在張居正死後,應詔前後擔任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侍郎,與萬曆十五年(1587年)死在任上,年享73。

第三件大事:萬曆皇帝徹底改變了

曾經一貫勤奮的萬曆皇帝突然變了,不上朝、不願意接見大臣,此時朝廷的內爭是十分嚴重。張居正死了,朝廷便像是無人看管的一盤散沙,彈劾奏章不斷,各黨相爭。

世間已無張居正,雖然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仍然在執行,但是已經無人能控制朝政了。所有的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官位、自己的利益不斷努力著。

在這樣一個時代,當首輔是困難的,必須面對眾官員的反對,必須贏得皇帝的贊同,必須付出時間與精力……這些限制著無數首輔們。張居正排除異己、爭奪權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他對明朝是有巨大貢獻的,他開創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作者黃仁宇也是在書中表達出了對張居正的推崇,作者在書中這樣說道: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它正在慢慢地陷於一個“憲法危機”之中。在開始的時候這種危機還令人難於理解,隨著歲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況,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復正常步伐的機會卻已經一去而不復返了。

這本書中主要以人物為主線,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家,作者主要突出的介紹了當首輔的困難與當皇帝的煩惱,作者在書的末端這樣說道:“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是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沒落,沒有張居正,或許大明會早多少年滅亡。一切都是未知數啊!

萬曆十五年,英文名aYearof NoSignificance,直譯成漢語也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一年”,這是常常被史學家所忽略的一年,作者卻將這一被人早已忽略的一年寫出了萬曆十五年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