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廈門市衛生計生工作報告

XX年全市衛生計生工作會議昨日召開,會上發布了《XX年廈門市衛生計生工作報告》,對廈門XX年衛生計生工作作出了回顧,並對今年深化醫改的具體事項進行了展望。

其中提到,今年將逐步推進名醫下基層,推進社區醫生走進每個家庭,成為市民的家庭醫生,做到社區醫生的“私人定製”服務。

XX 數字回顧

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0.1歲

XX年,隨著分級診療的逐步推進以及市民健康信息系統的提升,名醫更多地進社區為市民看慢性病,廈門市民更加健康長壽了。根據市衛生計生委的統計,廈門市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0.1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不僅如此,在涉及健康評價的各個指標方面,廈門都基本與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水平持平。

雙主任制引進22名國內醫學專家

XX年,廈門衛生計生工作的另一個關鍵字就是“人才”,人才需要搖籃的存在。廈門市去年與復旦大學合辦市兒童醫院,以合作共建模式啟動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建設,建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廈門中心。

去年廈門創設了“廈門醫學院院士指導中心(平台)”,這個搖籃吸引了12位中外醫學院士擔任導師。此外,廈門還推廣實施“雙主任制”高層次醫學人才柔性引才模式,全年共引進了22名國內知名醫學專家。

新增了84種慢性病基本用藥

XX年,廈門被確定為“全國分級診療試點城市”,創設了“糖友網”、“高血壓管理網”等,新增了84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基本用藥的品種,這使得廈門的基本藥物品種總數達到773種。同時,保證市民的衛生健康系統更加暢通,建立了“健康醫療雲”平台,市民可以在全市統一的平台上進行門診預約,為市民節省了大量的等待時間。同時,廈門全市的95%常住人口都已在市民健康信息系統上建立了個人健康檔案。

XX 亮點展望

社區醫生“私人定製”

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楊叔禹表示,市民現在面臨去大醫院看病排不上隊,卻仍不去社區醫院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重點推進建立以慢性病為重點的分級診療制度改革。”他介紹,今年來,衛生部門會綜合運用醫療、醫保、價格、人才培養等綜合措施,做好名醫下基層“師帶徒”的模式。

也就是說,市民今後在市屬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可以接受到大醫院名醫的診療,不再需要跑到大醫院去排隊掛號。此外,分級診療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推進社區醫生走進每個家庭,成為市民的家庭醫生,並實現點對點的簽約服務,做到社區醫生的“私人定製”服務。啟動廈門市基層中醫師帶徒項目,在3年時間內,採取師承方式培養造就一批有志紮根基層的中醫師臨床人才。推進海滄區、集美區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降低醫療設備檢查費

今年,廈門將推進建立公立醫院藥品購銷體制改革,在我省最高限價的基礎上,按照帶量採購、量價掛鈎的原則,採用直接競價和議價採購方式集中招標採購藥品,避免藥品採購中的暗箱操作。同時試點開展醫療機構藥物延伸服務模式。改革醫用耗材方式,實行普通醫用耗材和檢驗試劑全市醫療機構聯合集中採購。

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重點提高手術費、診查費等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同時適當降低大型醫療設備的治療檢查服務價格標準,以減輕患者負擔。

慢病、急病雙管齊下

廈門的慢病人數在不斷上升,為了應對這一形勢,廈門推進全市慢性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爭取思明區和集美區申報國家級示範區。建立慢性病危險因素檢測系統。繼續推進慢病一體化防治管理,定期評價慢病患者的各項管理指標,減少慢病對人體的傷害。

今年的報告中對慢病、急病可謂雙管齊下,在推進慢病治療的同時也加強推進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理順胸痛急救體系建立規範的院前急救流程和質控體系。在三甲醫院建卒中中心、創傷中心、高危孕婦急救中心等。

再建醫學科研平台

加強與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知名大學的科研合作,在已有4個平台的基礎上,力爭再建1個至2個平台項目。開展“重中之重”學科建設。推進與復旦大學附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等為主的“雙主任制”學科共建工作,落實“醫學院士指導平台(中心)”特聘導師進站開展工作。全面推進省全科醫生培訓分中心的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醫療健康雲建設。統一建立基於雲平台的公共業務軟體。進一步明確各級醫院的功能定位。

公立醫院方面,要實現差異化發展,每個醫院重點打造若干個自己的優勢學科;民辦醫療機構,則在衛生專業技術隊伍建設上會下功夫,通過科研平台的建設,吸引外來人才進入,解決社會資本辦醫專業衛生技術人才短缺問題,推進多種形式的醫師多點執業。

聲音

廈門市衛生計生委主任 楊叔禹:

下到基層 實現名師帶徒弟

今年,我們要建立以慢性病為重點的分級診療制度改革,特別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市民常見的疾病。不讓市民擠在大醫院看不上醫生,引導患慢性病的患者去基層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日常康復治療。另一項要推進的工作就是讓大醫院的名醫下基層,實現“名師帶徒弟”,讓市民在家門口看病的模式。此外,基層社區醫生要走進市民的家庭,了解所在片區市民的身體狀況,成為市民的家庭醫生,推進簽約服務。

廈大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姜傑:

回歸公益 名醫要到家門口

公立醫院要消除逐利性,回歸公益性。好醫生要到家門口服務。第一醫院專家下社區,既帶動社區醫生水平提升,又提升了市民的健康水平。

目前已經有43名專家走進社區醫院。同時,醫院還在研究建立全科醫學科,全科醫生在大醫院中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廈門江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賴龍勝:

分級診療 希望能堅持下去

我認為以慢性病為重點的分療制度改革,綜合運用醫療、醫保、價格、人才培養等綜合措施很好,希望能堅持下去,相關補償政策和專家下社區的政策能持久推行下去。

在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方面,在推動名醫下基層、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政策落實方面 ,我認為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目前激勵機制不明,只是盡力在做,人手不足也是大問題,但是像楊主任說得那樣,這個事大有希望,也有信心把它搞好。

我同意要調整醫療服務的價格,不過要差別化對待,確實應該下降大型醫療設備的診治費用,但是我們醫生的診查費用要提高,重點提高手術費用等,也就是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