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師關愛學生心得範文

“國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承當培養人才重任的就是我們廣大的教師。教師是學校教育職業的重要實施者,怎樣去培養,培養出甚么樣的人,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強大。

只有成為一個好教師,才能培養出好人才!那末,作為教師,怎樣才能成為好教師呢?一個名師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師德。愛,則是師德修養的靈魂。今天我就圍繞關愛學生這方面談談作為教師如何加強師德修養。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愛是學天生長的氣力之源。

關愛學生,它是師德修養的理想境地,是教書育人的條件和出發點,師德規範中第三條,關愛學生中要請教師關心愛惜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同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譏諷、輕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並非來源於血緣關係,也並非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來源於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入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正確熟悉、滿腔熱情和無窮希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天生長的氣力之源,是激起學生向上的動力。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乃至幾近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酷愛兒童。一位教師曾說過:假如沒有愛,教育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結束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酷愛學生是教師所獨占的一種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弄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生活上關愛學生。教師應以一顆體貼入微的母親般的愛心,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保持敏感性。當學生處於窘境時,教師應及時予以伸出支援之手,一句熱情中肯的評語、一次誠心的交談、一個會心的微笑經常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上關愛學生。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都是善於引導學生學習的“人師”,而不是偏重於傳授知識的“經師”。“親其師,信其道”。教學進程不單單是傳授知識的進程,還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愛好、愛好等心理活動雙向交換的進程,優秀的教師應當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導師和楷模,並善於用自己的言行,點燃學生聰明的火花。

心理上關愛學生。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現代的學生精神上面對著很多***,心理上也處於一種動盪不定、伸縮性較大的過渡時期。這期間教師的積極影響和正確引導尤其重要。每個學生都有得到教師的愛的心理渴望,在遭到教師的關懷時,就會感到情緒上的滿足,這是學生生活與成長中非常重要的精神氣力。這類教師對學生心理上的關愛是最高境地的愛,是至愛。同時,勇於嚴格要求學生,善於耐心引導學生,也是對學生一種關愛的體現。

教師無小節,處處皆育人。關愛學生,給學生以博大的人文關懷,不偏激、不輕視、不情緒化,教師才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情真意切,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以對學生未來負責的高度,指導好學生的現在,設計好學生的未來。

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怎樣才能做到酷愛學生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著甚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酷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教師關心愛惜學生,要做到:

第一,了解和信任學生。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從表面上看,學生之間仿佛差別不大,但實際上,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一面。假如教師不了解和信任學生,就不可能有對學生真實的愛,也談不上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為了教書育人,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過去和現在,又要了解學天生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和經常接觸的各種人和事;既要了解學生表現在外的優缺點和特長,又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包括他們的苦惱和憂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學生,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第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經常會把自己的苦惱、心事和秘密隱藏起來,不願意對家長或老師說,只是碰到自己沒法解釋和解決不了的題目時才找人訴說、請教和指導。因此,一位好的教師應當主動與學生做知心朋友,聆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實際題目,包括內心世界的苦惱與憂愁。這樣,教師才會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學生。

第三,愛惜每位學生。教師教書育人,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作為教師,應當關心愛惜每位學生,從心裡布滿對每位學生的愛。固然有的學生有毛病乃至有越軌行為,固然他可能給教師帶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始終如一。教師關心酷愛學生,會由此產生酷愛教育事業的崇高道德情感;贊可夫說:兒童對教師給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學生得到教師的愛,會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增強信心,健康成長,從而也會酷愛和尊敬教師,使教師的威望大大進步。

第四、對學生嚴慈相濟。教師對學生的愛,要與“嚴”緊密結合在一起。要嚴得公道,嚴得適當,不將就學生,不放任學生,也不溺愛學生。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學生的實際和 21 世紀對一代新人的需要;要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習進步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學生經過努力能到達,能接受,並能自覺切實執行的。一是要嚴而有理。所謂嚴而有理,是指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黨的教育方針,都要有益於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益於學生學業的進步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是各個方面都正在成長的“未熟人”,在校期間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有的學生粗野,無禮,不尊重教師,不聽勸告;有的學生在同學中吵鬧大家,惹是生非。對這樣的學生,教師經常是恨鐵不成鋼。有的教師本事住性子,穩住情緒,用聰明和道理說服學生。但是,有的教師有時火氣一下子上來就會對學生進行體罰。這類情況和行為表面上看是為了嚴格要求學生,實際上卻有害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要果斷杜絕這類做法,否則便是違反教師道德的。愛因斯坦曾指出:“假如學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嚇和人為製造的權威上,那是最糟不過的了,這樣的***制度會抹殺學生的健康情感和直任性情,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真愛要體現為既對學生有種種嚴格、嚴厲的要求,又不侵害學生的生理心理,讓學生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接受。二是要嚴而有度。這一點是指教師愛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各種要求都符合他們的身份、年齡和特點,假如離實際情況太遠,要求太高,學生沒法到達,這類嚴格也就毫無意義。固然年齡差未幾,又同在一個教室,但由於多種因素而至,學生的思想水平、熟悉水平、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都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嚴格要求必須避免“一刀切”。有的要求對多數學生來講多是適度的,但對落後生來講多是他們努力也難以到達的,而對好的和優秀的學生來講又顯得偏低。所以,針對這樣的題目,教師要辨別對待,適度地要求學生,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三是要嚴而有方。伊索有一則寓言:太陽和風爭辯誰比誰強健。風說:“固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讓他把外套脫下來。”說著,風便用力對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緊。風吹累了,太陽從雲後走出來,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沒多久,老人開始擦汗,並且脫下了外套。因而,太陽對風說:“溫順與友善永久強過劇烈狂暴。” 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能否收到明顯成效,關鍵在於方法。要求學生這樣做那樣做,卻不管學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講你聽,我打你通”,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學生即使表面上在聽,在順從,內心也不會服氣,與教師的心理間隔會越來越大,乃至會對教師產生反感。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要採取耐心、疏導的方法,要寓教於教學當中。寓教於各種活動和師生的接觸當中。只有方法得當,嚴格才能在教育中見效,才能培養和練習出出色的學生。四是要嚴而有恆。所謂恆,就是要堅持久長。對學生的嚴要求絕不能時有時無,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既然已對學生提出某種較高標準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甚么時候候都不能放鬆。要常催促,常檢查,把要求落到實處,直至學生育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作風。教師最忌對學生一時緊一時松,說了就不再檢查,再無訊息,以後再怎樣要求,學生都不會重視,教師的聲望也會因此受損,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五是要嚴中求細。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說:“每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正確無誤地從孩子眼、嘴、額的動作中來了解他們內心情緒的每種變化。”“細”就是不放過所能了解和發覺到的任何題目。在紛紛的工作中,教師要盡力抽出時間多聽,多問,多看,多想,從生活、學習、思想、勞動、工作、活動和家庭等多個方面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善於從細節處發現潛伏題目,及時引導和規範,防患於未然,避免釀成大錯。“細”本身就是愛。一位教師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對他們傾注無私的愛和真摯的情。這類愛和情就是關心、體貼、幫助加嚴格要求,這類情和愛既深入又博大。慈母對孩子之所以無私,是由於有血緣關係。教師對學生付以無私的愛和真摯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種更崇高而偉大的愛,它強烈地感化著青少年一代,使他們感悟人生,走向人生。三、酷愛自己的教師職業,它是師德修養的核心。

首先,酷愛自己的職業,必須強化職業情感。只有酷愛一種職業,才能做好這類職業。南開大學年已九旬高齡的申泮文院士有句名言佳句:“假如在科學家和教育家這兩個身份當選擇,我寧願做一位教育家。”而他也正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教育職業的酷愛:化學基礎課執教65年,至今風雨無阻,準時準點活躍在本科講台上,連青年教師都自愧不如。而他的本科課改項目榮獲國家級教學獎,所教導的本科生在科學研究方面也很出色。這也說明了:教學與學術實在不矛盾,教學不但不會使科研工作荒廢,反而能在學術上增進新的開發。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一大樂趣。教師要不斷強化職業情感,象那些教育先輩那樣酷愛教育事業、教師職業,那會使自己感覺到教書育人不但是一種工作,更是一種生存方式,一種人生的享受,在感悟和體驗教書育人的快樂和高尚的同時,開釋自我,實現自我。

其次,酷愛自己的職業,要加強本身人格的修養。人們常說:“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去做事。”這是很哲理的。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教師就應當塑造好自己健全完滿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是一種巨大的教育資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高尚的人格寓於平常生活的一舉一動當中,它會使教師具有人格魅力,構故意靈磁場。

教師的這類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工作的魅力。在教學工作中,不論是感染學生,還是引導學生,首先要使學生佩服,這類佩服力正是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來實現的。它使教師在教學中東風化雨,潤物無聲。

第三,酷愛自己的職業,要豐富自己的學識和才能。新世紀的教師,應當是學習型的教師。“數簡隱書忘世味,開卷有益為人師。” 因此,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教師應常讀書學習,把握國內外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充分吸納新領域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充實業務及科研水平。從而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教師是學生智力生活的一盞指路燈,師學勤,師知廣,師業精,會成為學生走向社會在事業上效仿的榜樣。有名師說:“讀書是我心靈的振翅,是我的精神呼吸。”的確,讀書還使人謀求到自我心靈的充實和精神的生長,可使教師健康豐富的心靈與學生生動活潑的心靈進行高質量的交換。教師的手不釋卷,會使學生在校園裡享遭到美麗的書香人生。因此,教師要樂於和善於通過讀書學習不斷豐富學識、拓展才能。要樂於和善於通過實踐不斷錘鍊教育藝術,到達“寓樂於教”。

第四,酷愛自己的職業,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廣大教師的發展、建設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為廣大教師發揮才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同時,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影響和滲透,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泛濫,使一部份教師對教書育人的職業產生了迷惑,對無私奉獻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開始崇尚自我,尋求物質享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耐得住考驗,要立足崗位,慎獨而甘於奉獻,進取而勤於研究,耐得住孤單,經得起***,不患得患失,不驕不躁,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少年兒童,他們精力旺盛,求知慾強,可塑性大,思想波動大,同時也存在較多的心理題目。針對他們的特點,教師必須善於調試自己的心理,保持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四、教師同仁之間也要相互愛惜。它是教師做好工作的條件

教師人際關係的***,能構成團結協作的良好氛圍。人際關係的惡化,經常會導致心理障礙,使人墮入乏味的名利糾紛。教師首先要正確熟悉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愛好、優缺點,同時善待他人,不過分看重名利得失。用健康的心態,積極的人生態度與他人相處,構成競爭有序,團結協作的良好工作氛圍。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教師對某種題目會構成不同的假定和推論。新、老教師之間通過合作交換、辯論溝通,能從不同的側面和解決途徑開闢思路,對知識產生新的理解、創新。這樣,教師才能富有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尋求整體育人效果最優的條件下,充分展現本身的教書本領和育人的技能;教師與同仁之間才能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取長補短,相互增進,真正做到資源共享、年齡互補、心理互容、聯抉共創教育的春天。

總之,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需要義無反顧的酷愛精神。只有心中有愛,有陽光,具有高尚的師德修養,酷愛教師職業,才能樂此不疲,躬耕不輟,奉獻不已;才能以無私的職業操守和濃郁的職業情感,求真求善求美,增輝“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