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論語心得3篇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下面是帶來的教師學習論語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閒聊,子路說,老師啊,我看衛靈公有把您留在衛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說,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么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麼事情不懂就說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裡的名,不等同於名字,而是指名分。什麼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繫。作為從政來說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後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並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乾什麼乾什麼,該得什麼得什麼,虛偽詐欺的事情就不會有了。現在看這些話,過於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慾。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很淺顯,你是一名後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說話沒人聽,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你的才幹就不能發揮,你再宏偉計畫,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話是“事不成,禮樂不興”,這裡說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布於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說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說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兌現,不說假話,兢兢業業。

名分不僅對於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於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於“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麼東西,什麼特性;什麼特性,該有什麼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正名”當然還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乾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說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說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篇二:教師學習論語心得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裡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播出後,于丹《論語》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點,已成為許多的一面鏡子,我也有幸捧起這本書一讀,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論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想想地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有成績出色的有成績平庸的,還有成績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餘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聖人的缺憾,面對之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論語》心得里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層的人都解領略一下其中之道,讓我們一起各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篇三:教師學習論語心得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以儒家思想為特徵形成的儒學文化圈裡,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記載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從中我們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觀,社會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藝術等方面的主張,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與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洞察力,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看的格外分明,對人心、人性的善與惡有著透徹的理解,而對於為人處世、治國安邦,孔子更是滿腹經綸。

讀完論語之後,腦子裡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論述,下面我就學習從四個方面來淺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而且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他還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其實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裡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於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則都談到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強調溫習的重要。孔子的時代,教的功課有禮、樂、射、御,所以不僅有溫習,還有實習,要實際操作。“默而識之”,強調了“識”,即記住,只有記住才談得上掌握鞏固。“溫故而知新”,溫習的目的是什麼呢?固然為了“識”,為了掌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但不要忘記“知新”,只有有了新體會,新發現,才達到了“溫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識的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只有不斷地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才能使知識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溫故知新”閃爍著辯論思想的火花。孔子還特彆強調“學”與“思”的結合,不可偏廢一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為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裡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裡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係,值得借鑑。

其四,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套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 。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係,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套用的關係,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學問家,一生勤奮治學。他總結出豐富的治學經驗,傳延百世。做學問自然以“學”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習”“溫故”“問”“思”等。他指出“溫故”與“知新”,“學”與“思”的相互依存關係,非常可貴。他認為學無止境,所以要“學而不厭”。越是大學問家越能感受到知識汪洋無際,孔子就是這樣的大家。

總結一下,其實學習《論語》的過程,也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自己的毛病習氣作鬥爭的過程。通過學習,使我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比如懶惰、貪吃貪睡等,老師說,君子見得思義,不占別人便宜,即使是隨手可得,也決不沾染。在學習後常常感到非常的慚愧,當後不再造,作一個安分守己、精進好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