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師過渡教育心得體會

國中教師過渡教育心得體會一:

初一是整箇中學時代的起始階段,也是由國小教育到中學教育的過渡時期。學生感到既好奇又迷茫,很多家長也為孩子能否適應這儀特殊時期的教育而有些擔憂。如何幫助初一學生渡過這一教育時期,順利進入中學階段,這裡就個人工作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

一個人只有能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教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這是跨入中學的必修課,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1、抓住入學教育的契機,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優缺點。自個兒的愛好是什麼?最擅長做什麼?談談對將來的打算,確定人生奮鬥的目標。充分抓住學生對新環境的好奇,對新學校的熱情,對新事物的美好期待,找到自信,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開始自己的中學生活。教師也趁此機會深入實際了解學生,為以後展開教育教學工作,因材施教做好準備工作。

2、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為他們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認識自己,感受成功,找到自信。老師要善於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放手培養,從而在活動中獲得發展。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從自己的身上而不僅僅是從別人的讚賞中獲得自信。

二、明確規章,養成習慣

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習慣比喻為一根繩索,每次行為的重複,就相當於又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很顯然,每天纏,不斷纏,纜繩會越來越粗,終於有一天,會粗到牢不可破。從這個意義上講,壞習慣如果開了頭,每做一次,纜繩就粗了一些,以後要去掉就困難了。而好習慣一旦養成,也便會終身受益。所以學生一進入中學,就要求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學習規章,明確方向。可以通過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學生十不準》《學校恔規》等,讓學生明確自己該怎么做,平時要按照這些來約束自己的言行,並嚴格要求,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班規,實行量化考核,建立學生個人擋案。堅持每周進行總結。並和家長隨時保持聯繫,了解校外學生的表現,對他們一開始就要提出嚴格的要求。

2、注重養成,培養習慣。教師在這方面要講究耐心、細緻,比如學習習慣的培養,要教給具體的一些方法,怎樣預習、複習,上課怎樣聽講、作業的完成等等,並且要監督督促到位、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糾正。有利於縮短習慣養成的周期,可適當建立一些激勵機制,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進步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也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開始就為學生指明方向,養成習慣這一環節顯得尤其重要。

三、創設優良班級,增強凝聚力

良好的班集體能幫助初一學生很快的適應國中生活,為學習、成長提供健康、向上的氛圍,可以讓優生更優秀,差生更努力,是由班體集每一個學生建立起來的成長家園。

1、成立班委會。班委成員在確定以前,要先明確各成員的職責,再採取自我推薦,同學選舉等方式確定,並要求班委成員要各施其責,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作好表率、另一方面還要當好老師的助手,為共同創造良好的班集體努力。

2、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老師要做到放手讓班幹部去展開工作,不要包辦代替;隨時觀察班幹部的表現,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教給他們工作方法;對班幹部既要熱情鼓勵,又要嚴格要求,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威信。針對班級中出現的問題,指導班委有計畫地開展班會活動。有利於實現教育目標,有利於全面發展,符合青少年特點,能夠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四、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他們將來是否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應貫穿教育教學始終。

1、初一學生已開始步入青春期,身體發育處於人生第二高峰期。老師和家長應多了解他們,多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讓他們隨時保持健康的情緒。學會及時調整心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正確對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敢於面對失敗和挫折,學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爭取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

2、老師對學生犯的錯誤要正確的對待。“找到了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往往也就是他們的轉折點”、“孩子的成長需要欣賞”、“孩子所犯的錯誤都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可愛的錯誤”、“成功是孩子進步的階梯”——這幾句話要成為教師的教育格言。作為教師要敢於和善於運用讚揚的方法,既要讚揚學生的優點,又要“讚揚”學生可愛的缺點,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心理氛圍

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過去,大家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總以為老師這樣說了,學生就應該這樣做好,不能容忍學生出現缺點、錯誤和問題。人們片面地認為嚴師出高徒,把批評、懲罰當作與引導、鼓勵同等重要的方法加以運用,導致強制教育方式的盛行,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當我們從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角度出發,認識到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而不是一個成熟的人,學生在認識世界、探索生活、學習做人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些樣的缺點、錯誤和問題時,就會發現,這正是學生積極成長的個性特徵的生動體現。因此,學生身上的缺點、錯誤和問題,都可以稱作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可愛的缺點、錯誤和問題。”老師學會包容,給他們創造改錯的機會。

國中一年級作為中學時代的起始階段,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只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做好耐心細緻的工作,奉獻一片愛心,學生就一定能很快的適應中學生活,健康成長。

國中教師過渡教育心得體會二:

中考錄取揭榜後,被我校錄取的同學,懷著興奮與喜悅,快樂的度過了一個輕鬆的假期。同時,他們也對即將到來的高一生活充滿了憧憬,然而,當他們真正入學後,卻有著諸多的困惑等著他們。

困惑一:陌生的校園環境

困惑二:陌生的同學

困惑三:陌生的班主任

困惑四: 生活習慣的不適應(想家、戀家;室友間的關係)

困惑五:學習習慣的不適應(繁重的課程和學習時間的加長;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不同)

困惑六:心理壓力大

那么,班主任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困惑,做好新同學的過渡教育,我簡述如下:

剛進臨洮中學,學生會感到校園很大,不知開水房、一體樓、知行苑在哪等等問題。在教室里,彼此面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昔日的好朋友都在別班或別的學校,甚至有條件的學生會想到轉班。班主任面對這些問題,要及時的給予指導幫助。讓學生了解學校概貌和它的發展歷史,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軍訓期間組織一些活動課,讓學生做自我介紹和才藝表演等, 這樣同學間會很快由陌生到熟知,逐漸融入到這個新的班集體中。另外,班主任要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同學間的人際關係,防止打架鬥毆等事件的發生。

在高一的過渡教育中,讓學生很快適應高一學習和生活的核心力量應該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說話方式和管理模式將影響全班同學的思想和整個班級的風氣。剛進校的高一新生,他們對新任的班主任往往期望值很高,經常會和自己原來的班主任進行比較,所以班主任對全班同學的第一次講話要胸有成竹,要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了讓學生儘快適應自己,並樹立威信,各班主任各有招數。這裡我只談談個人的一些認識:我們大多數班主任天生沒有一臉的兇相,也沒有高大而魁梧的身材。可以說先天不足,那我們只能從後天彌補。那怎樣補?我只列舉其中的幾個方面:第一,班主任要學會變臉,帶班時要用帶班的臉色,如嚴肅、認真、嚴中有愛等等。上課時要用上課的臉色,平等、幽默、互動,打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很多學生喜歡你,甚至有的學生崇拜你,是因為喜歡你的課,由課而喜歡你這個人,從而愛聽你的話,因此班主任要上好自己的課。第二,注意跟學生的談話方式要“剛柔並濟”,太剛近期顯效快,但容易造成學生的牴觸情緒,長期可能效果相對降低。太柔會使班主任無法樹立自己的威信,會不時的受到學生的惡意攻擊。班主任要在剛柔並濟中既要指出學生的錯誤,也一定要發現並說出學生的閃光點。第三,儘量以一顆平等、寬容的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當然,班主任會遇到個別學生軟硬都不吃,我們只能做被動的控制。第四,班主任的勤跟,以及關鍵點的到位也很重要,許多同學會看在眼裡,也會理解班主任。

高一新生,大部分同學來自農村,都寄宿在學校,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他們在家時都有父母照顧,衣食無憂,離開家後想家、戀家情結重,有的同學還會和室友關係不和,這些都會影響住宿生的生活和學習。所以,班主任剛開始應多關心住宿生,多和他們交談,問寒問暖,也多到宿舍去轉一轉,遇到節日時給住宿生送點禮品等,這種方式可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住宿生感覺到一點家的溫暖,讓他們儘快適應高一新生活。

高中課程和國中課程相比,高中課程多,容量大,學生學習的時間加長,學習任務繁重,在課程的學習上要求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更注重能力的培養。另外,國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大多數同學都是在教師的強制管理下學習的,多以被動學習為主,主動學習的習慣未能養成。還有少數同學會對高中教師的講課方式有些不適應。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進入高一後,有些學生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只能消極的應付所學課程。許多同學的不適應將在第一次期中考試後全面爆發,成績出來後,有些同學開始懷疑自己,自己國中是班上的佼佼者,老師心中的寵兒,而現在成績一落千丈,成績的不理想會導致學生心理壓力加大,所以班主任要從開學初就要及時的對學生做思想指導工作。我們做指導時注意以下方面:第一,給學生介紹國中和高中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的不同。如我以歷史課程為例,國中歷史以感性認識為主,教師用學生最感興趣的方式教會學生“是什麼”就行,而高中歷史既要讓學生知道“是什麼”,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已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主。另外,高一要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和自覺學習的習慣,要學會主動學習。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大人,明確你追求的人生目標,並要做好吃苦準備。第二,學生要摸索、逐漸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畫,並且學習要追求高效。第三,讓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心態平和,每天充實是最好的學習狀態。第四,鼓勵學生與任課老師多交流,不管是學習和生活上都可以,這有助於緩解學生自身的壓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有助於教師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個新班上會有很多瑣碎的問題要解決,上述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些方面,但只要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加多對學生的關愛,學生對教師能夠信任和理解,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之間默契的配合和互助,大家形成合力,定能讓新生很快適應高一生活,也將為高中三年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國中教師過渡教育心得體會三:

今年年初(20xx年1月4日),中國新華社播發了國務院溫家寶的署名文章《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文章。文章說,“對目前社會反映義務教育中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要找準癥結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措施”,“收入不公平會影響人的一時,但是教育不公平會影響人的一生”。

文章特別提到要關注農村孩子受教育問題,“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裡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來經濟社會發展了,農民收入逐步提高了,農村孩子上學的機會多了,但是他們上高職、上大學的比重卻下降了”。

溫家寶的這番講話再次充分顯示出其親民的風格。其任以來,無論從經濟、社會和教育等改革方面,中國政府的政策一直在努力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傾斜。但無論什麼樣的政策,無論從制定到執行,總會受到現存體制的制約。在教育改革問題上也是如此。

溫家寶的這番講話當是有感而發。這裡提到了兩個不公平,一是收入不公平,二是教育不公平。但兩個不公平顯然具有相關性。再者,在任何社會,政府在解決這兩個不公平過程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過度消費與消費不足

實際上,中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收入分配呈現出同樣一個模式。在收入分配領域,無須多說,中國的分布是少數人的過度消費和廣大弱勢群體的消費不足。

掌握中國大部分財富的少數人,他們的消費方式現在是盡人皆知,令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富人也會自感不如。同時,廣大的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村人口和城市平民存在著消費嚴重不足的狀態。

很多人仍然處於不足溫飽階段。中國儘管在消除貧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窮人的絕對人口數還是非常龐大。

很顯然,少數人過度消費與廣大弱勢群體的消費不足是今天中國建立全面消費社會的一個結構性矛盾。無論是中國的產業結構還是經濟成長模式都是有利於財富向少數人轉移的。

在教育領域,不公平則表現在一些人的過度教育和另一些人的教育不足上。溫家寶這裡所說的農村孩子就是教育不足的一個最主要的群體。

從全國範圍來看,中國目前總人口中絕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農村,或者還是農村戶口,但城鄉大學生的比例是82.3%和17.7%。在30年前的上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還占30%以上。

如同收入分配領域,教育不公也有很多原因。但在諸多原因中大多數還是和錢有關,就是和收入分配不公有關。

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民自己的收入過低,供應不起其孩子的高中和大學的費用。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儘管高考成績很好,但家裡沒有錢提供給他們上大學。

第二個和錢相關的問題是政府對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因為人才的流動性,農村地區的優秀教師往往會離開農村流向比較富有的城市,這使得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大受影響,自然影響到農村學生的高考成績。

很多年以來一直以教育產業化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儘管有關部門否認有這樣的政策)一直對農村的小孩不利。越來越多的高中和大學已經變成了一些人追求經濟利益的工具。他們的對象是有錢有勢者,而非無錢無勢的農村學生。

另外一些教育改革如高考對農村學生的英文成績尤其是口語成績的要求,實際上是剝奪了農村小孩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教育部門沒有盡到責任在農村建立能夠提供學生生產一種產品的基礎設施,卻要求學生生產該種產品。這完全是教育官僚主義的結果。

巨大的社會政治代價

無論是教育過度和教育不足,都會有巨大的社會政治代價。先說教育過度問題。對中國的教育過度問題,筆者已經論述過。就是說,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方面是缺乏大量技術工人,另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且不說缺少技術工人對一個國家工業化和技術升級的制約,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會對社會穩定來說是個大問題。現在有關方面的主要方法是要把很大一部分學生留在學校,要他們繼續讀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但這樣做只是把壓力往後推一點。等到這些人畢業時,情況更會糟糕。

在任何社會,教育過度都會對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一個人在過度教育之後能夠做什麼呢?過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過度期待。

當過度期待不能得到滿足時,激進的行為就會自然產生。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度教育經常培養的是運動家和革命家。正因為這樣,既使受市場影響很大的西方國家,也非常注意過度教育的問題。

在冷戰時期,一些國家為了抵制所謂的“共產主義運動”,也把注意力放在過度教育上,就是防止學生的過度教育。從另一個側面,防止過度教育,就是要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配合。

在另一端,教育不足也同樣有政治代價。如上面所說,在中國,教育不足主要發生在農村地區,也包括大量的農民工人群中。

在這些群體中,教育不足一方面來自教育質量問題。和城市相比,這些社會群體的孩子確少接收良好教育的基礎設施,導致成績不好,沒有資格上好的高中和大學。同樣重要的是這些社會群體的家庭財務問題。很多小孩的考試成績儘管非常好,但因為學費昂貴,失去了上高中和大學的機會。

沒有任何希望便只有怨恨

美國研究中國社會的學者羅珊(Stanley Rosan)教授,在其研究中也注意到了教育不足的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的教育費用不高。那個時候,儘管經濟不像現在那樣發達,但廣大的農村也能分配到一定的教育資源。

這個制度比較公正,其優點是使人們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不管多么貧窮,總會取得成功。實際上,現在各個領域起到領軍作用的人正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那一代人尋求“生命的意義”,儘管對社會不滿,但有理想改造社會。但新一代就很不一樣了。他們是教育產業化的結果,金錢是他們的核心價值。

在現代中國,社會的流動和金錢的多少相關聯,而和自己的努力越來越不相關。“給我錢,我給你小孩找到上大學的路子”。這一代的很多人因此相信,錢而非自己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關鍵要素。

儘管人們對羅珊教授的觀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合理地認為,中國教育制度已經失去了人才培養的功能。當學生的才智變得不那么重要的時候,教育制度就從精英培養演變成為精英淘汰制度。學校是個典型的地方,在這裡人們競爭的應當是才智,但現在卻變成了金錢的競爭。

那么對那些才智卓越、但貧於金錢的學生來說,他們會有怎樣的感受呢?當這個教育制度不能提供給他們任何希望的時候,他們只有怨恨。

在中國歷史上,正是這些深刻感受到社會不公平的基層知識者,帶頭起來改變歷史的發展。如果意識到,這個教育不足群體往往屬於消費不足群體時,問題就更為嚴重。

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了當今中國社會改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對中國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