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付款買賣的確定及其基本價值

汽車與房屋銷售多採取分期付款買賣方式,而汽車與房地產是我國目前的兩大消費熱點。近年來,汽車市場幾經沉浮;房地產市場則由於近期各地房地產價格上升過快,已經影響到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抑制房地產業的行政措施,如XX年3月央行上調了貸款利率,自XX年6月1日起國家對房地產稅予以調整等。在政府出台相應的政策之後,如何在法律上協調各方當事人的利益,進一步完善分期付款立法,即成為學界應當予以關注並研究的課題。本文擬就分期付款買賣的確定及其基本價值予以論證,以期引起學界對於分期付款買賣的重視。

一、分期付款買賣的確定

(一)基本涵義解析

分期付款買賣系特種買賣之一。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約法》對於此種有名契約予以確認,但是卻未採取規範其它有名契約時,先行界定其基本涵義的立法技術。也許,立法者以為分期付款已屬直白的概念而不屑於浪費筆墨。但是,由於“法律的定義,被看作法律論說被清晰理解的必要前提”,因此,確定分期付款買賣的基本涵義的過程自然不可省略。而且,事實上,對於分期付款買賣基本涵義的解析,亦確有諸多疑惑有待確定。

1.“分期付款”中的“分期”。顯然,既為“分期”,自不應是一次性付款。但是“分期”擬為幾期?每期應持續多長的期限?何時開始計算與確定期數?對此,我國現行法律均未作任何說明。日本的《分期付款買賣法》(又譯作《割賦販賣法》)明確地將分期付款買賣界定為:“購買人約定以兩個月以上的期間,且分割三次以上支付為條件支付購買所指定的商品。”也許,此類規範值得借鑑。

但是,筆者以為,基於契約自由的理念,只要當事人約定買受人分兩次以上付款的,均可以認定為分期付款買賣。至於每期間隔期限的長短得由當事人自由約定,而不宜武斷地認定———“在我國則以月(為單位)付款買賣”。關於何時開始確定與計算期數,則與下面的問題有關。

2.“分期付款”中的“付款”。具體而言,包括首期款何時支付以及它是否屬於分期付款中的一期付款等問題。

關於首期款的支付時間,眾說紛紜。有認為系“契約成立時”或“契約訂立後”;有主張為“契約生效時”;有提出是“買方在收取貨物前或訂約時”。筆者以為,上述觀點因未能把握分期付

款買賣的本質,故均失之偏頗。通常情況下,首期付款或於出賣人交付貨物前支付,或於出賣人交付貨物時同時支付均無不可。但是,如果當事人約定,出賣人先行交付貨物後,買受人方支付首期款的,亦無不可。只要在出賣人交付貨物後,買受人至少再分兩次以上向出賣人支付價款的,即應認定其為分期付款買賣。因為分期付款買賣的實質是買方向賣方融資,因此,不論買受人在受領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前,是否付過首期款及付過幾次價款,均與分期付款買賣的成立無關。換言之,所謂分期付款買賣,系指買受人在受領標的物後,分兩次以上向出賣人付款的買賣。①即兩次以上的期限是自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後)開始計算的。

因此,如果首期款是於標的物交付前或同時支付給出賣人的,則該期不計入分期中的一期,但是,若首期款繫於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後支付的,得計入分期中的一期。

有學者提出,“分期付款應基於最初的約定,出賣人於契約訂立後始表同意分期付款者,非分期付款買賣”,(91)“而是對普通買賣契約履行期限的變更”。筆者以為,此種觀點並無充足理由。

在上述情形下,完全得以認定雙方當事人已經合意將普通買賣變更為特種買賣的分期付款買賣。即只要當事人就分期付款買賣達成了合意(包括對於原普通買賣變更為分期付款買賣的合意),則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認同其為分期付款買賣。至於合意成就的時間對於合意性質的認定並無特別的意義。

史尚寬先生指出,法律關於分期付款買賣的規範,對於其它契約,只要“可以達到分期付款行為之目的者,亦有適用。例如交換,租賃,供給材料承攬契約等,一方當事人得受取其物為繼續的使用,而分期履行其對待給付時,有同樣經濟之意義。”(90)對此,我國大陸《契約法》第174條亦有相類似的規定。

(二)分期付款買賣與融資租賃的比較

作為企業籌集中長期資金的兩種方式,分期付款買賣與融資租賃在國外得到廣泛的套用。②這兩種形式均為我國《契約法》所肯定,均屬有名契約。但是它們之間尚有諸多區別:

其一,目的不同。分期付款買賣系買賣的一種,買受人以獲得對標的物的所有權為締約目的(即使在保留所有權的分期付款買賣中,出賣人亦不以保留所有權為目的);而融資租賃本質上系租賃行為,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出租人,承租人以獲取對標的物的使用權為目的———儘管承租人實際上承擔了租賃物的成本與風險。當然,依據《契約法》第250條,“出租人與承租人可以約定租賃期間屆滿租賃物的歸屬”,但是,如果“對於租賃物的歸屬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出租人”。

其二,會計處理不同。由於分期付款買賣的標的物歸買受人所有(未付清全款並約定所有權保留的除外),故標的物應列入買受人的資產負債表中,並由買受人負責攤提折舊;而融資租賃中,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出租人,故會計處理恰好與之相反。

其三,稅收上的差別。在分期付款買賣中,買受人可以將攤提的折舊費用從應納稅收入中扣除,同時將所支出的利息成本從應納稅成本中扣除。而且在某些國家,購買特定的固定資產尚可以享受免稅優惠待遇。但是,根據我國財政部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租賃)》和《企業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應在租賃開始日按租賃財產的原帳面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按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並將兩者的差額,作為未確定融資費用,未確定融資費用將在租賃期間內各個期間攤入財務費用,從而產生節稅作用。

其四,信貸程度不同。分期付款買賣中,買受人通常要即期支付貸款的一部分,因此其並非全額信貸;而融資租賃系全額信貸。它對包括融資租賃物價款的全部,甚至運輸、保險等附加費用均提供資金融通。當然,融資租賃通常亦應在租賃開始時支付一定的保證金,但此筆費用通常較分期付款交易時的即期付款額要少得多。

二、對分期付款買賣的審視

(一)巨觀視角下的分期付款買賣

分期付款買賣(installmentsale)作為信用經濟中信用供與的方式之一,將日益彰顯其不可替代的調控及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進個人財富的作用。“從近代以來,國家作為非政治國家,尤其作為經濟國家的性質(已經)逐漸凸現”,而“國家作為經濟國家在本質上是經濟的,是受成本效益規律的支配,並且是與物質利益的創造直接相關的”,(167)同時,作為新的公法的經濟法,“從根本上說是對現存的社會化生產關係在社會化生產的循環中演進的引導性調整,是主動對社會生產關係的部分改變以適應社會化生產(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公益不斷增進”,“新的公法(經濟法)側重於巨觀經濟領域”,(167)政府完全得以通過確定與控制分期付款買賣的條件,以巨觀調控的方式,調節本國經濟的發展。概括說來,當本國經濟處於通貨膨脹時,政府擬嚴格限定分期付款的條件,譬如限制實行分期付款買賣標的的種類、數量,提高墊頭比例,提高利率,縮短分期付款期限等,以達到收縮經濟的目的;而如果一國經濟處於衰退時,政府擬放寬分期付款的條件,如增加分期付款買賣標的物的種類與規模,降低墊頭的比例,降低利率,延長分期付款的期限,從而達到增加需求、刺激生產、擴展經濟的效果。

作為巨觀調控的基本手段,確定不同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將產生不同的效果。將分期付款作為一國財政政策的工具時,採用分期付款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解決本企業的資金周轉問題,或由政府對企業提供貸款或財政補貼。如此以來,整個市場的貨幣流通總量沒有增加,不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此種模式下的機會成本較高,政府提供財政補貼或對於實行分期付款的企業減免稅收時,勢必以減少其它投資為代價。

如果將分期付款作為貨幣政策工具使用,則政府可以通過賣出或買入實施分期付款的企業發行的債券或股票,減少或增加貨幣流通量,或者通過直接改變分期付款條件的方式,實現如上所述的膨脹信用或緊縮信用的目的。

(二)經濟學視角下的分期付款買賣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就業信息和貨幣流通》中提出,社會的生產、就業,受制於人的消費,而人們的消費傾向又受到道德、價值觀的影響。他主張,“奢侈有利,節儉有弊”,應當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以刺激生產,實現充分就業。

持相同觀點的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尼斯(jamesniss)也把信貸消費作為一種現代消費方式予以專門介紹,他把信貸消費看成是當前收入的延伸,“是把未來的收入轉移為當前的消費”。[11]

總體來說,人們對於分期付款買賣的經濟價值有著近似一致的認識:就出賣人而言,採用分期付款買賣的方式,可以擴大市場份額,增加市場占有率,減少庫存,回收資金,促進生產,並因此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就買受人而言,分期付款買賣可以極大地刺激其購買慾望。因為買受人只需支付少量的首期資金,即可獲得價值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商品,這意味著分期付款買賣實際上變相增加了買受人的購買力。從某種程度上,極好地解決了買受人的需求與實際購買力不足的矛盾,由此帶動了整個市場的繁榮,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顯然,分期付款買賣為買受人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融資手段。對於買受人為企業的分期付款買賣而言,此種為其提供中長期資金來源的融資手段更具有特別的價值。

首先,程式簡便易行,對籌資方的生產經營活動限制較少,企業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如果企業採取直接向銀行借款的方式融資,則銀行信貸的程式更為繁雜,相關金融法規與政策的限制更加嚴格。在融資者與銀行簽署的借款契約中,銀行對於融資者的監督與限制,往往成為契約不可或缺的條款。比如,契約中往往約定借款企業在借款期間,必須保持相當數額的銀行存款餘額,不允許或限制企業借入其它長期資金,限制企業資金支出的規模,禁止或限制企業在沒有償還全部本息前分配現金股利,未經銀行許可,不得改變企業經營範圍與經營方式,禁止逾越借款的用途使用借款等等。

其次,有助於企業保持資金的流通性與資金使用的穩定性。對於採用分期付款買賣的籌資企業而言,買受人是依據雙方簽訂的契約中約定的付款日期與付款金額分期分批地償還所購商品的價款(包括相應的利息)的,基於契約的事先約定條款,籌資企業對於自己的行為應當預先設計,從而可以合理地安排經營資金。同時,分期付款的方式為籌資企業提供了以低成本支出獲得高價值財產使用權並創造更多價值的可能,亦使企業擺脫了因一次性購買生產設備而支出巨額資金從而導致企業資金周轉失靈,陷入財務困難的可能。

再次,兼具“融資”與“融物”的功能,有益於企業儘速取得先進或急需的生產設備,以儘早地形成生產能力,產生經濟效益。即分期付款買賣是以商品形態提供信用的,資金的借貸與資產的添置同時實現。

最後,移轉通貨膨脹的風險。通貨膨脹的直接表現是貨幣貶值,而採用分期付款方式的買受人所支付的貨款是依據契約中約定的價款履行的,契約訂立以後的變化不能改變或影響買受人的付款義務內容(情勢變更另當別論)。不僅如此,既為分期付款,則可以認為買受人是以將來的貶值的貨幣去償還締約時確定的固定價款。實質上,籌資人的實際支出貨幣減少,籌資人的籌資成本降低。顯然,分期付款買賣使籌資人得以移轉通貨膨脹的風險。(42)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由於分期付款買賣中付款期或各期付款額等的不同,從而可以產生多個不同的候選方案,發生不同的成本與效益,因此,籌資企業應對於諸多方案予以擇優分析,以便從中選出最優方案。通常可以採用的方式一般為投資決策分析方法中的淨現值法、現值指數法或內含報酬率法進行。通過計算不同方案中的npv或pi或內含報酬率,選擇其中計算值最大的方案即為最佳方案。

融資租賃亦為企業籌資的另外一種重要方式。當籌資企業既可以通過分期付款,亦可以通過融資租賃方式融資時,由於兩種融資方式的投資總額等通常是不同的,故籌資企業亦可以通過計算現值pi予以擇優分析。

三、歷史、現實與挑戰

資料顯示,20世紀初,美國已完成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建設。進入20年代,美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美國人的生活水平亦明顯提高,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市場供應充足,買方市場已經形成。19XX年,美國人均收入為480美元,到1929年達到681美元。[12]當時,普通汽車售價在300美元以下,豪華汽車也不超過600美元。但是,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一次性支付現金購買一輛汽車是不可能的,“在這個時期,為了用現金購買一輛汽車,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必須積蓄5年”。

事實上,最初美國人的消費觀念亦是極為保守的,但是,當1919年美國一家處理汽車分期付款的財務公司gmac(generalmotorsacceptancecorporation)推出分期付款信貸消費方式時,美國人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此正如經濟學家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化矛盾》一書中所表述的,“造成新教倫理最嚴重傷害的武器是分期付款制度或直接信用”。然而,時代在發展,畢竟,因經濟繁榮帶來的穩定收入和對於未來收入預期的確定性,使消費者的超前消費無後顧之憂。以汽車為主的耐用消費品,特別是中等收入的家庭容易接受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而信貸機構也敢於放手發展信貸消費。[14]據美國學者marthaolney的研究,隨著分期付款消費的擴大,1929年美國普通家庭利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汽車的比例是1919年的3倍多,從1919年的4.9%上升到15.2%.[13](185)根據美國研究信用消費的專家rolfnugent統計,到1920年末,以分期付款的信用方式購買消費品的美國人占90%.在美國人的總收入中,用以購買耐用消費品的比例從19XX年的3.7%上升到1929年的7.2%.[15]

分期付款的信貸消費方式,體現了生產與消費的相互緊密關聯以及互為前提的經濟學原理。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將近百年的歷史上,美國大多數人均選擇了這種消費信貸方式,從而極大地帶動了美國經濟周而復始的增長,刺激了經濟的良性運行。

進入21世紀後的我國,亦面臨著與彼時的美國幾近等同的經濟大勢。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發展最快、進步最大、變化最深刻的歷史時期。1979年至XX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達9.4%,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XX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65億美元,同比增長9.5%;XX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預計到2024年,中國人均收入將達到3000美元。[16]另據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於XX年3月的大膽推測:“假設中國經濟每年增長8%,這低於中國過去26年平均年增長率9.5%,那么到2031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將能夠達到美國現在的水平3.8萬元。所以,再用26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將能夠趕上美國。”[17]我國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認為,世界經濟表明,人均收入1000美元前後,國家發展趨勢會分化為兩類:一類國家,如新加坡、韓國,人均收入1000美元後,繼續向XX美元、4000美元發展;另一類如拉美等地的國家,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後經濟就停滯不前。

他指出,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後,人們的消費需求開始升級,生活的要求出現多樣化。[18]

可以預計,我國未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消費熱點仍將集中於汽車與房地產市場上。而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是汽車進入普通家庭的一個標誌。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汽車就會大規模地進入普通家庭。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大眾汽車消費時代。XX年汽車的保有量為2400萬輛,預計XX年後當年的汽車銷售量即達到1300多萬輛。可以預計,這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汽車工業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甚至有專家預言,今後10到20年,汽車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拉動力最強的產業,每年gdp新增量有1/7至1/6是由汽車產業提供的。

我國汽車產業與汽車市場所面臨的態勢與美國20世紀20年代何其相似!對於美國的經驗沒有特別的理由拒之門外!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的另一大消費熱點為房地產業。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司長李啟明曾著文高度概括了房地產業的五大功能:其一,促進國民經濟成長。以XX年為例,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15%的房地產投資,卻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9.3個點中,房地產投資為其拉動了2.7個點;從支出法的角度看,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為41.94%,拉動gdp增幅3.3個點。其二,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房地產業涉及到40多個產業部門,按投入產出規模測算,每100億元房地產投資可以誘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出為286億元。其三,增加就業崗位。其四,使城市經濟得到發展,城市面貌得以改善。其五,使城鎮居民有新的投資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