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篇1

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房價的問題已經變成了全民共同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而對頻出的調控政策,儘管人們認為購房的難度加大了,但為了避免日後新的調控政策帶來更大的難度,部分購房者還是打算儘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導致房價持續居高不下。

人們對於這一話題的熱議表現出,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已與每個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國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說沒有經濟人們將寸步難行。看了茅于軾先生的《生活中的經濟學》,更是由表及里,從平實的語言中發現生活中的經濟奧秘。

不得不說,當初“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都是好貓”一論調開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是中國現代史上里程碑的一舉。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競爭。在競爭中,為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商家不得不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更有競爭力。而與此同時,全社會的發展水平也在不斷上升,這樣的情形,是在當初憑票購買的計畫經濟情況下完全不可想像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較了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特點與影響,得出市場經濟更活潑,更能提高生產力的結論。這樣的論調,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膽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場經濟發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於本國有些工業不夠強大,而市場的流通性又使他國產品大量湧入,本國企業難以立足,於是便有人打著愛國的旗號,意欲趕走別國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殊不知,這就是愚鈍的,甚至可以說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有競爭並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關入象牙塔。茅先生說得好:要愛國,就要讓企業到世界市場上去競爭。

此書把生活中的點滴經歷與市場經濟的運作規範聯繫起來,把經濟學還原為事理常規。在茅于軾先生講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語言也通俗易懂。在淺顯的語言中,我明白了許多生活中的事情發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細細研讀,這更是激起了我閱讀經濟類書籍的興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雖然身在美國,但仍然對中國的經濟,中國國民生活水平有著深深的關切。對比美國與中國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國經濟體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對體制改革的意見。

先生的書就像是開胃小菜,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被點化開悟了。作為當代的非專業的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閱讀有個巨觀的了解。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篇2

“經濟學王國之所以生生不息,原因之一就是有趣的想法吸引了有趣的人才”。 “經濟學不需要藉助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已經足以娛人心智,令我們樂而忘返。”

——題記

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經濟學就是遍布數學公式,一幅幅難以看懂的複雜不堪的分析圖,看到生活中發生的觸及到經濟的火熱時事都難以聯想到書上的內容的一門學科。即使是對於上學期剛剛學完西方經濟學的微觀部分的我們來講,經濟學仍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學科。不過,《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這本書改變了我們的看法,它是一本教你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生活的書,教會你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如何讓你理智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你更加從容快樂地駕馭自己的生活,在經營自己的生活的同時,享受生活。讓你認識到經濟學不僅僅是經濟學家研究的深奧課題,其實“從生活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經濟學家”。

我們接觸這本書是源於這樣一段來自於《Byte》雜誌的一段話:“沒有人會想到,論述經濟學的書可以寫得如此輕鬆自如,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弗里德曼做到了這一點。如果你對經濟學感興趣,你會發現本書既具有可讀性又令人著迷。我保證你可以從中受益。”

的確,這是一本很棒的書。

它通俗易懂。書中對經濟學的各方面的知識進行了闡述,作者巧妙地避開了深奧難懂的專業的經濟學用語,這讓經濟學初學者更容易理解。同時,他能站在讀者的角度,以一種睿智而有趣的視角察看日常生活,通過多個貼近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並予以具體的分析,將經濟學常識娓娓道來,將專業的知識簡單化的同時,更從生活的角度來滲透出經濟學,更加能激發出讀者對經濟學的興趣。

將複雜多樣的生活例子中背後的本質揭示開來,證明了他所說的那一句:“經濟學不需要藉助於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娛人心智,令我們樂而忘返。”那些埋藏在處理生活小事背後的睿智,是如此的令人欽佩,不僅會勾起人們對經濟的興趣,是學習經濟類學科同學的入學必修課。

例如第20章:《理性犯罪和蓄意事故:法律經濟學和違法經濟學》,作者先以自己晚上牽著一條狗外出散步為開頭,借朋友的一句:這樣很危險!引出了作者個人對犯罪經濟學的看法,緊接著,作者以一個老太太晚上外出散步為例子,從而進一步分析,最後得到結論:“劫犯與老太太之間的對抗往往以搶劫犯的勝利而告終。但是由於獲得勝利當然成本太高,搶劫犯寧願放棄搶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類似的情況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對的問題不是如何打敗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無利可圖而放棄實施侵犯的企圖。”這就能讓你從例子中學會如何對付侵犯者。

作者能對生活細微觀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事例,分析事例,這一切的一手資料,更加體現出這本書的價值所在。更從另一方面提醒讀者,要學會觀察生活,生活中其實處處存在著經濟學。

還有,這本書內容豐富。從生產、戰爭、愛情、婚姻、善與惡等等多方面的來闡述生活中的經濟學。弗里德曼從搶劫犯的搶劫對象的選擇到出口收稅,夫妻間的一夫一妻制等中推導出令人信服的經濟學解釋。

理論緊扣實際,這又是這本書的一大特點。閱讀該書,你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明白許多經濟學原理,而通過其他方式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比如,作者在第三章講述了史密斯太太購物的例子,通過這個例子,讀者很輕鬆地就可弄清預算線、無差異曲線、商品組合、邊際價值遞減、消費者偏好等概念的基本含義。這比一大串的定義來得更實際。

雖然這本書通俗易懂,但並不代表你讀一遍就能清晰明了地將其精華完全吸收,這畢竟是一本經濟類的讀物。要想把它讀透,先得靜下心來,多讀幾遍。你會發現:那層潛藏的文字底下的生活理性,是多么的值得你去探討!

生活中其實處處埋藏著經濟學,學習經濟學的確有很大的意義,讓我們伴隨著弗里德曼,共同開啟經濟學的大門吧!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篇3

最近讀了一本書——《生活中的經濟學》,我感觸頗深。這本書從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還有經濟制度三個部分講述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一篇的個體經濟學,介紹美國的事和人來說明個體經濟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我就聽說美國是一個喜歡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實的原因。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了解了,因為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故上難離的戀鄉感情,這與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外國搬來的也有一定的關係。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工作上的變動。住房開支在美國人的總開支中大約要占四分之一,這雖然只是一個平均數。

靈活的市場安排,提供給個人廣泛的選擇機會,造就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必須通過個人在各種選擇中作出最佳化抉擇方能實現。市場就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機會。

看了賭博在美國這節的介紹,賭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爭議的,需要用客觀的科學態度來分析。經濟學證明了賭博會使效用遭到損失,即使輸的錢等於贏的錢。

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節約時間是提高整個社會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節約時間的必要條件。

看完這節垃圾中的邊際效用,說明效用,特別是邊際效用在經濟學中的意義,論證邊際效用正比於價格。富人花一元錢購得的邊際效用比窮人的低,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

通過對節約能源的介紹,說明了美國如何利用市場機制減少浪費。尤其可貴的是如何創造人際關係的寬鬆環境,這是人們生活質量及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篇是講述了總量經濟學,這篇通過對美國人如何存錢,美國人一年生產多少財富,美國經濟衰退及美國的通貨膨脹的介紹。讓我懂的許多的知識,比如,從總量平衡看,產出等於消費加儲蓄。儲蓄有兩種目的,目的不用選擇的儲蓄方式也不同。儲蓄如果以投資的方式進行,風險大的收利也可能更豐厚。當購買總量少於生產總量時發生經濟運轉的障礙,這是由於投資少於儲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動可以調整投資和儲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價指數只能給出一個物價水平變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嚴格的理論支持。通貨膨脹會加速貨幣周轉,因為它使持幣人受損,明顯的通脹會削弱道德約束。

最後一篇時對經濟體制的介紹。我認真的讀了“金錢萬能”的經濟學意義。市場經濟中的金錢萬能首先是指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錢可以買賣人口,行賄贖罪。當人的特權地位不起作用時,將出現通過價格的競爭,最後會接近“一般均衡狀態”。此時錢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實價值,而且賺錢就是創造了財富。一國應該進口什麼,出口什麼,只有在均衡狀態下能否賺錢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書《生活中的經濟學》介紹內容的一些感想。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篇4

對於經濟學,可能人人都多少都了解一點,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參與生產和消費經常用到,但更多的時候,人們總是自以為懂卻不是很了解。

在 十幾 年前的1998年,一本中國經濟學家寫的《生活中的經濟學》曾吸引眾多國人爭相閱讀 。 這位經濟學家就是茅于軾教授。這本《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老的一部經濟學隨筆集。茅于軾教授在美國生活工作期間,對當地市場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同時進行了填密的經濟學思考,也是透過許多現象,用淺顯易懂的事理、“家常式”的隨筆來講述日常瑣事中蘊涵的經濟學原理和知識,讓閱讀者具體而微地輕鬆知曉了發達的美國市場經濟是如何運作的 。

在這本書中,諸如“喜歡搬家的美國人”、“垃圾中的邊際效用”、“有關‘行’的經濟學”,等等,生活中的現象或瑣事,經由作者的一雙慧眼,均折射出了經濟學的“光芒”。比如,作者講“美國人為什麼喜歡搬家”,是悠悠靜靜地述說著身邊發生的一件件小事,從中點撥出一個個經濟學的道理—選擇職業的靈活性,往往伴隨著居住地點的遷移,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為有住房市場,而且住房市場也已進入資金市場。

十幾 年前,“住房市場”這個名詞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陌生的,可是 十幾 年匆匆過去之後的今天,國人己經完全浸淫其中了,作者在這本書中所講的一些現象和經濟學道理,放在今天的中國來觀察思考,別具啟迪意義。聯繫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頗有時空交錯的感慨。

茅于軾在《生活中的經濟學》中對美國市場的考察不僅僅涉及個體經濟學層面,也有專門的篇幅介紹總量經濟學與經濟體制。“美國經濟為什麼會衰退?”“美國的通貨膨脹”,“現在如何與將來做交易”、“從交通規則到經濟效益”·····一系列總量經濟學的概念,均是用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淺顯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經濟體制。人類或許有些許共同的是非觀,例如殺人偷盜是壞事,樂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細節上,例如在經濟體制中的是非觀,各個民族就有各自的特點了。書中給我深刻印象的區別就是對於“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頓開會,因天氣炎熱,來到一家小雜貨鋪買飲料,忽然見到地上有一張5美元的鈔票。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作者很自然地拾起來交給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絕接受,他回答作者:誰拾到歸誰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學的一間教室里,作者見到課桌上留有一支精緻的鋼筆,肯定是前一堂課的同學遺忘的。新進來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同學隨手就將這支筆插進了襯衫口袋,繼而他忽然想起什麼,又將這支筆拿出來欣賞了一番,並用它往筆記本上做記錄。其神態之自若,絕不像做了什麼不應該做而需要隱瞞他人的事。而與此同時,一個售貨員因為少找了顧客30元錢,而花了80元錢登報紙尋找顧客,這種在中國會受到大加讚賞的行為卻受到了美國人的批評。在他們的觀念中,道德的原則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顧他人的利益,如果到頭來社會並未得益,那么這種行為就會變成了損己不利人。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稱頌的事。市場經濟的道德標準與傳統觀點,有一些細微的,然而又是極重要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會的利益 , 誠實與守信能給市場經濟帶來整體利益。

書中的很多例子我還是無法深刻理解,所以 只 摘選了 一 個比較有趣而淺顯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美國的經濟政策中確實存在一些可供借鑑參考的東西,為了 更大程度 地 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發展我國的經濟 ,取其精華也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篇5

作為一個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標。以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潤,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商人。商人們懂得,當利潤缺少上升空間,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級市場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級市場中一切明碼標價,顧客不需過多詢問售貨員,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員,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簡人員。又因為顧客可以自由選擇,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隊外,幾乎不會發生擁堵,對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為便利又帶來了更多的顧客,利潤必然上升。

不只是針對超級市場,所有公司、企業甚至對我們自身而言,都應該學會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尋找,關注事物的一點一滴,才能在紛亂的關係中找到適合的路。所以企業公司會精簡人員,物流運輸講究不浪費一絲空間,一切都以利潤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進口與出口是一對兄弟,一味的進口或出口或者抵制進口出口,對經濟而言都是不利的。進出口的實質是互通有無。出口生產處於優勢的產品,進口生產處於劣勢的產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對一個國家來說,總有你沒有的,總有你不會做,總有你做不好的,總有你比不上的商品,這些差距就不需通過貿易來彌補。當然,一味的進口會導致國內的商品依賴於國外,一旦由於國際經濟變化國外減少出口,國內的經濟就會大受影響,所以自主創新才會成為國家的目標之一,不為其他,只為經濟的自主,不受制於他國。

對國內企業來說,這更有益於提高大型企業的競爭力,淘汰不合格企業,讓國內經濟走出去。交流,是為了發展。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篇6

經濟學一直是我感興趣的學科,大體是因為經濟學可以讓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會現象的本質。經典的經濟學入門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國富論》,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一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曾創造了兩次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書還未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140萬美元買下著作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金氏世界紀錄;二是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出版僅3個月就被300多所大學採用作為教材,其英文版發行量在1998年出版當年就高達20萬冊,成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經濟學教材,其暢銷速度與暢銷數量又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這本書特點鮮明,簡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邏輯嚴謹,是一本絕對值得去細細品讀的書!我是在20xx年夏天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讀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

通常認為,經濟學是一門艱深的學科,常常需要運用大量深奧的數學知識,令人望而卻步,但在讀完本書後,卻有了另一番感受。這主要因為曼昆從容易理解的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漸進,旁徵博引,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向讀者展示經濟學的無窮魅力。限於本人的專業知識與文字駕馭能力,就書中前三條基本原理淺顯地談談我的一些讀後體會。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閒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鬥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傳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係。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閒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乾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閒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拼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鬥,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儘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準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複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