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景物的美文:記憶中的龍洞庵

編者按:龍洞庵是蘇北魯南著名的千年佛教古剎,像一部讀不完、看不夠的歷史文化著作,讓我們透過《記憶中的龍洞庵》,看到它的美景吧。

龍洞庵,位於孔望山的半山腰處,這裡樓台亭閣,庵院清幽,是蘇北魯南著名的千年佛教古剎。龍洞庵,對我而言親切而又熟悉。30年來,我每次登臨孔望山,都要經過龍洞庵的門口而情不自禁地深情一瞥,懷著三分好奇七分敬畏之情。龍洞庵像一部讀不完、看不夠的歷史文化著作,雖然曾經閱讀過許多次,她依舊似一塊磁鐵,緊緊地吸引著我向她靠攏。如果把一個人的人生分成幾個階段,那么可以把我的壯年記憶停留在龍洞庵的人文歷史上,30年前初到龍洞庵的往事又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1987年4月的一天上午,柳綠桃紅,春意盎然。我帶著刻意的尋找,沿著孔望 山東邊的林蔭小道踽踽而行,前往龍洞庵探幽仿古。我沿著陡峭的石階拾級而上,古色古香的山門近在眼前,門上橫匾的“龍洞庵”三字遒勁有力,引人注目。門內敬奉四大天王的雕塑,他們面帶微笑,栩栩如生。據尼姑說: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一方平安即東勝神州,南瞻部州,西牛賀州,北俱羅州,有“護世四大天王”之稱。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大殿屹立在兩米多高的台基上,面寬大約10米,進深7米多,走進大殿,只見裡面供奉著佛主釋迦牟尼塑像,左側為伽葉,右側為陽儺,都是佛主的得意弟子。其餘為18羅漢像,神態各異,活靈活現。庵內西門旁的那棵古柏,枝幹挺拔,經過1200多年的風霜雨雪,至今仍然生機勃勃,鬱鬱蔥蔥,是連雲港市園林的老壽星。東門旁邊的流蘇古樹,俗名糯米茶樹,枝繁葉茂,蒼翠欲滴,也是千年古樹。我輕輕地撫摸著兩棵千年古樹,心中倍感歷史的滄桑。尼姑告訴我,春天采其嫩葉,曬乾後開水泡飲,有生津止渴消炎之妙,其味清香撲鼻,風味獨特。樹旁有一口甘露古井,其水甘冽清甜,終年不竭,令人稱奇。龍洞庵地處僻靜,松柏修竹密布,空氣清新, 是尼姑們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廂房裡的尼姑們正在念念有詞地涌經,檀香瀰漫,木魚聲聲。青燈古佛的神秘像一道蠱,誘惑著我。穿著棉布僧袍的尼姑們,在此過著安靜低調的日子。她們談不上楚楚動人,但言談舉止莊重平和,緩緩地行走在庵庭之中。那從容淡定的神情,給龍洞庵增添了一份波瀾不驚的美。我不懂得佛的世界中普度眾生和佛光普照的道理,可我心中有福,希冀極樂世界和現實世界人人都充滿愛。愛人愛已愛生活,這也是古今社會發展一脈相傳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個凡人,我難已理解老老少少的女子住在這裡,遠離紅塵打擾,潛心念佛,吃著青菜、苦瓜、豆腐之類的素食,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庵,顧名思義是指尼姑念佛居住的地方。從東漢至今有多少尼姑在這裡吃齋念佛,無從考證。只有庵庭中長盛不衰的兩棵千年古樹,默默地見證龍洞庵佛教的興衰和滄海桑田之變化。

龍洞庵有著古老而神奇的傳說。古有黃龍在此潛蹤修煉,後騰飛而去而得名。後有人在距龍洞東邊不遠處建廟宇而叫龍洞庵。歷史這位老師告訴我,它最早建於東漢年間,當時叫東海廟。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建成龍王廟。唐代重建叫龍興寺。當時寺東山下並不是現在的一馬平川,而是波濤洶湧的大海。一千多年前的龍興寺青瓦粉牆,雕梁亭榭,環抱於嶙恂怪石與青峰異嶺之間,掩映在蒼松翠柏茂林修竹之中。潮聲樹鳴,山水環繞,堪稱人間仙境,吸引了不少文墨客前往遊玩斌詩。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曾有《登東海龍興寺高頂觀海》的詩篇,寫下了“幽竟頗相愜,賞心殊未窮”的千古好詩,讚頌了龍興寺清奇的山水。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多次來龍興寺攬勝,登高時山下波浪奔騰、驚濤拍岸的美景,靈感隨即而來,留下了“欲濟東海縣,恨無石橋樑”的不朽名句。明代鑑察御史李鑒登龍興寺時,寫有“孔望山邊是海州,登山閒看海波流”的傳世佳句。明代以後龍興寺改名龍洞庵至今。由於年久失修,龍洞庵破敗不堪。1980年,國家拔專款對龍洞庵重新修葺,使千年古剎恢復了時代寺廟的建築風格,粉牆黛瓦,半拱飛檐,簡潔古樸。改革開放以後,龍洞庵的佛事活動空前活躍,每逢初一、十五的早上,信佛的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龍洞庵為佛主焚香祈福。寂靜的龍洞庵一時香菸繚繞,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龍洞庵臘八粥施捨活動,在市區更是家喻戶曉,人們紛紛前來品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期盼冬天的健康。

古海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人歷來有錦屏賞花、石棚賞月、龍洞賞雪“三賞”的文學傳統。1986年12月28日,海州區委宣傳部、區文聯舉辦了孔望山賞雪詩會,全市500多名作家、文學愛好者參會。8時許,來賓們在通往龍洞庵的山道上賞雪觀景。山上白雪皚皚,庵內臘梅吐艷。在聲聲入耳的梵鐘聲里,一首首詩詞抒發了他們對雪的嚮往,對山的依戀。詩潮歌潮此起彼伏,這些詩歌帶著清新的韻味,縈繞在雕樑畫棟間。龍洞庵這壺千年歲月釀製的美 酒,因為賞雪而散發著濃郁、醇厚的詩香,撞擊著每一個品味過的靈魂,心靈里就此有了滾滾春雷。這是海州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第一次,也是建庵1200多年的首次文壇盛事。至今文人們還饒有興趣,傳為佳話。也是龍洞庵賞雪傳統的強勢回歸,影響深遠。會後部份佳作編入《海州三賞詩詞選》一書。

由於破舊擁擠和信佛民眾日漸增多的原因,龍洞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佛教活動的需要。20xx年市有關部門籌集善款1000多萬元,再次擴建龍洞庵,格局和功能更加完善,場所檔次、服務信眾能力和人文景觀形象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有煥然一新之感。20xx年11月14日,龍洞庵舉行了隆重的大殿落成、佛像開光暨仁奉法師升庵慶典活動。如果說過去的龍洞庵有點瘦弱簡約的話,今天的龍洞庵則氣勢恢宏,金碧輝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氣勢軒昂、古樸大方的石牌坊。它採用兩柱一門的建築結構,牌坊的匾額式柱樑,題寫我市著名書法家張耀山先生的楹聯,宣揚著佛教的教化功能。其正背面均有額刻及楹聯,彰顯著佛教的功德,雕刻細膩、技藝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既是雕刻藝術的精華,也是書法藝術的寶庫。這座牌坊告知世人,這裡是龍洞庵的舊址,1200多年的風雨侵蝕吞筮著昔日破舊的樓台亭閣,惟有這片土地還在呼喚著它的新生。佇立在大殿之下,一股久遠的古風撲風而來。踏著石級而上不遠則是雄渾壯觀、莊重肅穆的大殿。它依山而建,拔地而起,巍峨矗立,玉欄石階,丹樨寬闊,歇山飛檐,上飾吻獸,古樸典雅,典型的明清寺廟建築風格,使古老的龍洞庵煥發了勃勃生機,更加令人神往,這裡曲徑通幽,置身其中,有“世外桃源”之感。

探幽訪古,是生命的一種體驗,常常是從眼睛開始,從心理找到歸宿。在時光流逝中,能夠淡化欲望,放下名利得失,安然做一棵勁風中的勁草,任憑暴風驟雨吹打,只在輕輕搖曳中。沒有遠和近,只要邁開雙腿,就有看不完的風景,聽不夠的歷史。在龍洞庵行走,每一步都有意義,我仿佛穿越千年時空隧道,看見孔子、劉長卿、蘇東坡、李鑒、林則徐等文學名人駕著一片祥雲飄然而至,浩蕩的論語唐詩宋詞之風在龍洞庵上空迴響,經久不息。那身居鬧市而不露崢嶸、地處海隅而不與世爭的高尚品德也是我們做人所必須具備的。

作者|方明元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