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實習報告範文4篇

一、實習地點

本次實習所在地是內蒙古興安盟索倫牧場。

索倫牧場總土地面積107726.97公頃;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淺山地帶,山川交錯,地貌有山地、溝谷地、低洼地三種,山勢大多平緩,低洼地坡度大部分小於10°,一部分谷底較為開闊。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年降雨量450~560mm,年均氣溫2.1°c,無霜期110天,≥10°c年積溫XX~2200°c,光照時數2789.48,雨熱同季,多集中在7~9月。土壤類型有黑土、黑鈣土、草甸土、沼澤土、暗棕壤。植被類型有次生林、灌木林、疏林地、草甸草原、坡地草原。無風蝕沙化及水土流失。 該牧場主要從事畜牧飼養業和農業種植業,農業生產以種植小麥、油菜為主,集約化、機械化程度高,機械配套率較高。全場總人口約為5千人;轄管7個生產隊;農業機械總動力11668千瓦,實際機播面積約為4000公頃,化肥用量約1000噸。但農田水利建設嚴重滯後,基本上無水利灌溉設施,完全靠天吃飯。農業總產值1千多萬,糧豆總產量1XX噸,單產3526公斤/公頃,牲畜頭數30多萬頭(只)。1998年由外地人分別投資建造澱粉加工廠和屠宰場各一個,年利潤均在200萬元左右。

二、實習過程

8月17日早晨,全班同學24人到達索倫牧場總部。那是幾排陳舊的瓦房圍成的院子。其中兩排房子各扇門前分別掛著寫有“生產科”、“計財科”、“維修科”、“場長辦公室”、“副場長辦公室”……的牌子,一排是十來間招待所,一排是幾間作食堂的房子。 當日11:00左右,場部開了一個座談會,有全班同學、兩位實習帶隊老師和牧場場長在內的部分領導。場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致詞,場長助理給我們介紹了索倫牧場的歷史。我們由此知道,此牧場由於地理位置極佳,牧草肥美,曾為侵華日軍所占並作為軍馬牧場和掠奪我大興安嶺寶貴資源的必經之路;解放後又作為我軍大型軍馬牧場之一為部隊提供了大量良駒寶騎;後由於其並被淘汰以及不再用馬匹來載重運輸物資,便在我軍精簡機構時被裁出軍隊,歸地方管轄,從此自主經營,兼營農牧;98年後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把土地、羊群以及農業機械分發承包給各戶農民,農戶們每年交足農牧稅和提留後自負盈虧,此狀況至今。

中午,在場部受到殺豬宰羊的盛情款待。 下午,我們去了本次實習所在連(隊)——三連,然後全班同學被分成四組分駐四家農戶。全隊的人聚居在一個村落,一條大道南北貫穿整個村,南頭到北頭不足500步,我和三位同學便被分派到了最南頭的一家農(本公文由文秘範文m.diyifanwen.com免費提供,轉載請註明!)戶。連部在北頭。天黑時下了一陣小雨。而那時我們正在連部受到連部領導的歡迎和款待。還是豬肉和羊肉。 由於頭天下雨了,麥穗濕潤不宜收割,故18日那天我們無事可做。好多同學都爬山去了,我和同住的王學軍也去了。

19日下午,我們總算可以下地實習了。或4人一組,或5人一組,全班同學共分成5組,分別去了5個農場主各自的麥地。我所在的組有5人,由於我原不是與其餘4人分為一組的,後臨時調整去了那組,他們欺我後去,除組長外其餘三人分別自封了副組長、副副組長、副副組長秘書,說唯我一人是組員。看他們那樣洋洋得意和陶醉,不忍破壞其心情,便配合他們自稱組員,他們果然大為興奮。

農場主用吉普車化了50多分鐘才把我們送到目的地。開收割機的兩個師傅正好從地這一頭開往另一頭,我們就站在地頭等他們下次回來。 讓我們驚詫的是地里麥子還不及膝蓋的一半高,而且麥穗極小。農場主解釋說好幾年都這樣了,因為天旱,沒有水利設施進行灌溉,而且一塊地就成百上千畝,也不方便灌溉,天氣好的年頭還成,一年還能有幾十萬塊錢的盈餘;天氣不好,比如今年,每畝地只能收幾十斤麥子,剛能把種子收回來,這么大面積土地的投入,像化肥、農藥以及農業稅和提留都沒辦法收回了。他說,你們是農業大學來的,水平高,你們說說該怎么辦呢?我們沉默了,我們是農業大學來的,卻學的是農業機械,而學校也從未開過與農業相關的課程,好多同學還不認識一些基本的作物,大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現象。我們能做什麼呢?空負著中國農業大學學生的稱號,在一片低矮的小麥面前束手無策。那時,心中內疚不已,想著回去一定多學一些農業方面的知識並努力學習,將來能真正為中國農業做點實事。後來,農場主又和我們談了許多,關於農場經營方式,適合當地種植的作物,何種作物經濟效益更好等等。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收割機才開過來,這時我不得不驚嘆這兒土地之廣闊了,並感嘆:要是沒有機器進行耕作、收穫,全憑人力,得花多大的功夫啊!眼前則浮現出媽媽為了家裡那四畝多的土地而整日辛勤勞作的身影。一時又為自己學農機感到自豪了。 收割機把收穫的麥粒卸到地頭的卡車裡,卸完之後,卡車車廂里才隆起一個不大的麥堆。看著麥堆,心中陣陣心痛:這么寬的土地啊,只因為缺水就只能收穫這么一點糧食。 後來我們五人坐上收割機看師傅們如何操作機器,並請教他們許多問題,包括每個操作柄的功能和遇到不同生長情況的作物在如何調整等等。 來回三趟,太陽已去了西邊的山頭。我們就停工準備回去了。此時卡車裡的麥粒差一指高才滿。我們五人就躺在麥粒上,兩位師傅則在駕駛室里開車回歸。 我們仰躺在麥粒上並半陷其中,卡車來回顛簸,而我們則在麥堆里來回晃動;仿佛有一床巨大的綠色毯子從天降下,覆蓋著大地,使得道旁的平地和小山坡連為一體,那么流暢,那么自然;而不時出現的羊群則似毯子上繡著的白色花朵;天空那么近,那么藍,雲那么低,那么厚,仿佛一床天鵝絨的被子暖暖地蓋在身上。

21日上午大雨。下午參觀了當地唯一的澱粉加工廠和屠宰場。 澱粉加工廠由一大連商人投資建於98年;整套生產線投資150萬;年消耗土豆能力2萬噸;年產澱粉2400噸;純利潤在200萬元左右。根據澱粉廠老闆介紹,當地氣候很適宜種植土豆,畝產量在兩噸左右,其收益超過種小麥,若當地種土豆面積擴大的話,他的廠還需擴大規模,而且當地沒有競爭者,成本低,產品售價也高。 屠宰場也是98年為外地人投資所建;生產過程為流水線作業,但工藝簡單,全為人工操作;擁有冷藏庫一個;年屠宰量數萬隻。因參觀時間倉促,許多情況未及細問,但曾這樣問老闆:“老闆,你在這兒沒有人競爭,而且這兒的羊數量又這么多,效益一定不錯吧?”他靦腆而開心地笑,說:“還行!” 22日上午小雨,到場部。下午與場部聯誼,開歡送會。會後即驅車前往烏蘭浩特火車站。至此,實習結束。 三、實習總結建議 本次實習讓我獲得了很大的收穫。首先是親眼看到了農業機械在生產實踐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加強了自己的專業自豪感和責任感;其次,在生產實踐中,學會了農業機械的操作和調整,培養了自己的實際技能;再次,看到如此大規模、機械化的生產,懂得了在實際經營中經濟核算的重要性;最後,我第一次看到了草原。

對於這次實習,我對學校有以下幾點建議: 1、學校教學安排上存在問題。這之前,我們對農業機械一無所知,當實習時那些師傅問我們如何排除故障,什麼型號的機器性能較好等問題時,我們啞口無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利於教學,達不到實際教學目的,還有損我們學校聲譽,讓人以為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除了吃飯和讀書外,幹不了別的也沒有什麼用處。 2、學校在和地方合作力度方面有待加強。首先,當地農作物產量低下,而每戶擁有土地面積又多則數千畝,少則數百畝,若但產量能提高哪怕數十斤也能帶來明顯的收益;其次,當地在生產中有許多明顯不合理的觀念和行為,比如牧民們總是捨不得賣羔羊,讓羊群不斷壯大,只賣老殘病弱的羊, 結果一到冬天,由於飼料不足,造成成羊大量掉膘。學校在這些方面可大有作為,利用自己的科研實力,派出專家實地考察分析,找出並推廣適宜當地氣候而經濟效益和產量都較高的農作物,以大大提高當地農民收入。這不僅有利於提高中國農大的聲譽,更能提高我校解決實際問題和學術研究的能力,因為索倫牧場是中國農業的一個典型樣本,中國農業大學就應該研究,就應該把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在那樣的地方推廣,要是做不到這些,又憑什麼去與“中國農業大學”這個稱號相稱呢?又憑什麼去去背負中國九億農民的希望呢? 3、學校在經濟方面應該開拓思路。僅從該牧場的兩個小企業來看,他們投資少,技術含量不高,但卻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區區小企業主尚有如此經濟頭腦,擁有數千人之眾的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就(本公文由文秘範文m.diyifanwen.com免費提供,轉載請註明!)找不出一人去發現農業領域的那些商機嗎?若如此,要它何用?我最近看到報紙報導說赤峰有一加工羊肉的企業短短几十年從幾間小作坊發展到如今年產值80億元之多,其企業經理還做了本屆全國人大代表;以學校的科研優勢,難道還不能做的同樣好么?若學校能在草原上開辦這樣一個企業,何愁世人不知中國農業大學?又何須在校園建設時窮到要學生捐款的地步?而且,我們去實習的條件定然大為改善。

以上建議只是個人看法,必定有不妥之處,但都是本人肺腑之言,是願學校能更好發展,中國農業能更好發展的強烈願望所致。

實習報告——當前京郊縣農業結構調整應協調的關係
農業實習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當前京郊縣農業結構調整應協調的關係 

【摘要】:本文是對當前北京市昌平區、順義區農業結構調整狀況的調研報告,通過分析調查中了解到的問題和動向,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字】:京郊 農業結構調整  農業增收  農業產業化 農業結構調整是我國農村經濟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一項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近幾年,以發展設施農業、創匯農業、加工工業、精品農業、籽種農業和觀光農業這六種新型農業為主的京郊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圍繞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發展專業化生產,成功地找到了實現現代農業的切入點和農村降級的增長點。但是,許多地方對結構調整缺乏有力的指導,農戶之間,地區之間重複投入,既削弱地區經濟互補性,又造成過度的盲目競爭和資源浪費。加入WTO後農業尤其是種植業面臨更大的挑戰,如何才能更好的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區域優勢,防止個地區出現結構雷同?結構調整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但是伴隨著新一輪調整的開展,農民收入增長趨緩的問題卻日益嚴重,農業結構調整如何促進農民增收?結構的變動首先導致各方利益的衝突,如何在調整中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利?政府和農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才能保證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下文涉及的四個方面是我們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對以上問題給出的答案,也是對昌平、順義郊區的調研活動的初步總結。這次調查活動的展開,主要是通過在村里與農民的個案訪談以及同村鎮幹部和區委領導座談。在調查活動的準備前期準備、假設提出以及形成建議的過程中採用了文獻法。最後提出的這些關鍵是圍繞政府、農戶在結構調整中的角色、地位,相互之間的權利、責任、義務關係。有些關係看似矛盾,實際上其中隱含著互相促的因素。 

【昌平、順義地區基本資料:】 昌平區,全區總面積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萬畝,農業人口24.7萬人,農村勞動力11.8萬人。昌平區充分依託區域資源優勢,整體規劃,合理布局,實現了農業資源的最優配置:圍繞百里山前暖帶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形成了以蘋果為主的蘋果產業;以盛世富民公司為龍頭,以養殖小區為基礎,大力發展養殖業生產,逐步形成了以肉羊、奶牛等食草動物為主體,其他小品種為補充的序幕格局;以小湯山農業園牧草加工廠為龍頭,全區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牧草面積達7萬畝;以民俗旅遊為核心的牡羊溝、羊台子等6個休閒產業區,建成了21個休閒觀光園,19個特色現代農業園。 順義區,全區總人口54萬人,總面積1021平方公里,平原面積占95.7%,耕地70萬畝,其中菜田16萬畝,果林面積13.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4.6%。全區有水產養殖面積3萬畝。順義區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格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農業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籽種農業、創匯農業、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1997年,被國務院評為農業綜合開發先進縣,被農業部確定為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全國種子工程示範縣、秸稈養畜示範縣和百強畜牧獸醫科技示範縣。1998年,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城郊型持續高效農業試驗示範區。連續三次躋身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市),在全國80個基本實現小康縣(市)中位居前列。XX年實現一產增加值23.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416元。順義區依靠得天獨厚後的地理優勢形成了高價位瓜菜產業帶、優質梨產業帶、飼草產業帶、速生林和苗木產業帶四大產業地帶。各類養殖小區星羅棋布。目前,全區共有規模養殖小區400個,其中種畜禽和食草家畜養殖小區已占總數的50%,養殖戶1.6萬戶。1997年,順義區被農業部確定為農業產業化示範區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湧現出前魯北京鴨養殖中心、石門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匯源飲料集團公司、順鑫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牽手果蔬飲品有限責任公司、天竺空港果蔬儲運中心、南瓜粉力口工廠、北京潮河蔬菜基地等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現代化龍頭企業。 推進結構調整至少要處理好的以下幾種關係: 一、 結構調整的統一規劃與農民的自主經營 在市場經濟發育還不成熟的條件下,民間缺少完善的市場服務機構,從計畫經濟走來的、還是小生產的千家萬戶,在邁向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過程中對政府的有著高度的依賴性。政府部門通過制定政策和貫徹政策,影響農民的資源配置和生產行為,把農民的微觀活動引導到發展規劃的框架之內,使農業結構調整按照政策規定的基本方向進行。另一方面,農民作為參與市場交換的微觀行為主體,在農業結構調整中作為實施者的主體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農民決定經營品種、生產投入、管理維護、資金分配並承擔風險。特別是在種什麼不種什麼的問題上,經營者享有絕對的決策權,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直接與農民主體地位的維護情況有關。目前我國正處在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計畫經濟的影響還很大,政府需要轉變觀念,轉變作風,從法律制度方面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調整農業結構要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體現農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保護農民的升昌積極性,就是保護農村生產力。政府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切忌強制命令,或替農民包辦一切,這樣不僅會給農民造成經濟損失和社會不穩定,結構調整也無法順利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第二十條規定: 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調查中一些管理者反映30年不變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推行。由於契約中給予農民多年的經營自主權,無法等到契約期滿後,通過重新分配地塊兒給願意調整的農戶而達到連片經營的目的,因此種植分散,噴施農藥不便、收購難度增加,不利於集體統一調整、進行標準化生產。那么是否還應該給農民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從區域規劃角度看,似乎農民對於集體土地的個人控制降低了結構調整的效率。但是如果連自主經營權都沒有保障,土地的承包關係不斷被調整,使用權的實現就很不確定的,農民哪還會有經營的積極性,政府的政策只能反過來成了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障礙。如果30年的承包是穩定的,那么,土地上種什麼、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農戶可以放心大膽的去考慮和安排。所以在外部就業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保持土地經營權30年不變,對於穩定農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昌平、順義地區的部門幹部已經很明確地認識到,在結構調整中要尊重農民的意願,不能傷害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但是說到尊重農民的經營主體的地位,還存在差距。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就是尊重農民的使用權,生產決策權,自主經營權,產品處置權和經營收益權。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依然視農民違背管理者,農民不聽從指揮是因為農民沒有遠見,只顧眼前,而再深挖原因,為農民解決調整的後顧之憂上,還缺少更進一步的考慮。因此,農民沒有調整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制定政策,給予調整的農戶一定的補貼,突出調整的優勢,以求達到調整的最大化。 二 結構調整的規劃與市場變動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規劃依據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當地的資源情況,如土地、氣候條件,農民的種植習慣和本身的素質等;二是實際的市場需求,這兩方面引起了結構調整的長期規劃和市場的不規則變化,形成了結構調整的風險。過去過多的重視資源而輕視市場調研,導致農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現在首要的是做好市場需要的調查與預測。市場需求具有暫時性、預測性,因此更難把握。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農產品能否順利賣出去,個別勞動能否轉變為社會勞動,從而獲利,這其中的不確定性,已經構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避免的規劃風險。只有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從當地資源優勢出發,充分考慮市場銷售前景,才能把握好市場結構調整的方向。調查中有順義區的農民向我們提起了一件事:前兩年郊區農民看到市場上荷蘭豆賺錢,紛紛擴大種植面積,結果上年幾元錢一斤的荷蘭豆,跌到幾毛錢一斤,結果造成荷蘭豆大量積壓在農民手中,最後由於天氣的原因使荷蘭豆大量腐爛。為了農戶在結構調整中儘量減少和防範類似的市場風險,政府部門要發揮信息靈通的優勢,建立權威的信息網路,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生產、氣象等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好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除此以外,政府還要大力維持市場秩序,完善流通機制,制定質量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制度。要協調市場與規劃的關係,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支點,那就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和核心在於農工商一條龍、產加銷、經科教一體化,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種產業化經營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範農業結構調整的風險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分散風險,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下,承擔風險的主體是農業生產者,當然政府也分擔,而農業產業化經營風險由農工商或產加銷多個市場主體共同承擔。其次,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化解風險。生產之前農民與龍頭企業簽訂產銷契約,農戶按契約要求進行生產,最後把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給龍頭企業。農戶與龍頭企業若能形成較為穩定的供銷關係,可以化解市場風險,解決初級農產品的“賣難”問題。最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防範風險。農業企業實體相對於單個農戶來說,經濟實力雄厚,管理水平較高,獲得的信息豐富而全面,龍頭企業更可以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與指導,有助於防範自然風險和規劃風險。農業產業化經營把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的帶給農民,是穩定市場、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三 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農業結構調整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以農業生產為主業的農民,他們的收入如何變化,關係到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敗。順義區XX年全年實現農業總收入60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315元。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這幾年,農民收入增加緩慢,能否用農業結構調整不夠深入、很大一部分農民仍保持著原來的生產模式來解釋?是否農業結構調整本身也未必能給農民收入帶來增長?關於農業結構調整能否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學術界有很多相關的研究。其中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調查組在XX年第8期《調研世界》發表《不能低估農業結構調整的增收效應》一文,肯定了結構調整的增收作用。而早些時候,國家統計局有關、人事也曾表示,農業結構調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受耕地面積、糧食安全、價格調節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單憑結構調整無法迅速提高,農民收入及其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不能高估。原因有三:第一,為了保證糧食等作物的產量,糧食播種面積調整幅度只能在30%左右,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組合;第二,由於市場信息渠道不同,價格調控機制不靈,優質專用糧食銷售渠道尚未打通,優質不能優價的現象較為普遍,優質品種大面積推廣後,可能是價格從種植初期的優質優價到最後的一落千丈;第三,結構調整的直接成本也較高,優質種子價格就高,對生存環境和以後的投入要求一般也較高,風險也大,實現結構調整的農民手生產成本明顯增加的影響,最終收入不一定能提高多少。也就是從種植面積受限、優質不能有優價和生產成本增加三個方面論證農業結構調整對現實收入的影響。可以說,除了京郊農民在種植品種上不受限制,糧經比例逐年降低外,其他兩種情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調查中還遇到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情況。昌平區崔村鎮過去種水稻,一戶承包二三十畝地,每畝平均收入二三百,加上副業的收入,一年大概有一萬三四千,現在由於京密引水渠的水禁止農業實用而改為種樹,樹本身沒有收益,區里規定每畝地的管護費時300元,扣除其他費用,最終能到達農民手裡的就200多塊,承包二十畝也就4000塊,加上不能在經營副業,這塊損失區裡有沒有補償,農民的總收入減少三分之二。農業結構調整在很多情況下無法帶來農民收入的增長。還有一個原因,目前的農業結構調整還處於起步階段,真正加入到結構調整中的農戶還不是多數,因而很多地區的經濟情況維持在原來的水平,不見增長。如何吸引更多的農戶積極行動起來可能是現階段要著重考慮的問題。為了推進農村結構調整,郊縣政府也陸續出台相關的政策,比如為配合“大桃一品”的戰略,昌平區積極建設五小水利工程,每年增加七、八十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作為果園的配套設施。牛欄山鎮出台了多項鼓勵種果樹的優惠政策,搞補貼、搞配套,給村幹部發獎金。天竺鎮薛大人莊村分出一部分征地用於種棗,棗苗給農戶是只要一半的價格,重點扶植幾戶,讓他們來傳播技術,並為果園修路和建設配套的水利設施,資金一部分來自統籌款一部分來自區農業專項資金。政府近3年每年組織一次講習,來的人每人給5塊錢。今年組織五個山區村到天津薊縣參觀梨樹種植,先集中放到幾戶,樹苗5、6毛買的,2毛錢賣給這幾戶。XX年後沙峪鎮鎮號召各村拿出補貼給農民栽樹,鄉鎮組織買樹苗,每棵5毛,給村民不要錢,鎮裡還給執行好的村幹部發獎金。張鎮長99年冬到13個村逐村推廣,說服村民種果樹,最後種的只占百分之幾十。那么為什麼政府極大的調整決心和政策力度,甚至是調整後明顯的高效益都帶動不起農民調整的積極性呢?似乎對於農民的引導只要以利誘之,讓農民看到種植新品種、採用新技術獲該做養殖的種種好處,就不怕農民不行動起來,做出調整。但在農民眼裡,保證收益的穩定比追求變動中的增值更現實。尤其是在土地逐漸集中到新型農民手中的同時,還在向中老年農民手中集中,而在這部分人中冒險精神更加難覓,他們的決策更趨保守,對於調整的相應更加消極。農民決策模式的形成被認為和農業生產方式的特點有關。首先,農產品作為初級產品大部分價格都不高,與此相對,農民的生產投入大,農藥、種子都占去了很大部分的收入,純收入本來就不多,調整經營品種後,能不能保持現在的收入水平都很難說,因此,農民更傾向於相信前一年的經營經驗,產生不做變更的循環。其次,農業生產過程是生命的繁衍過程,很難及時調整產品結構,而且農場品大多具有鮮活性,產品銷售是否及時對農業效益的能否實現影響很大,一旦不能及時出售,它的性能和價值會受到極大影響。最後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對氣候的依賴性強,近期京郊農民收入就受到了前幾年所部遇到的風雨的影響。所以收入能否穩定、產品能否邁出、氣候是否適宜,這些農業生產面臨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農民決策保守,只要他們面臨的外部條件沒有改變,他們的行為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有人批評信貸資金很少流入農村,這固然與金融機構的經營重心不在於此,各項優惠政策並沒有向農村傾斜有關。但是農民對於自己的持續增長能力沒有信心,害怕到期時還不上款,因而對負債經營實在不感興趣,很少主動尋求貸款。農業結構調整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是隨著市場需求變化而相應調整的理性行為,但是農業的耕作的周期性特點以及農民求穩保本的心態,決定了大多數農民的調整不是滯後於市場需求的變化情況,就是不積極回響政府的結構調整決策。那么如何使農民的收入在這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得到切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改變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繼而實現新的利益分配機制。我國的農業組織結構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分散,二是規模小。這兩點在京郊也不例外。分散農戶的同步調整行為,會導致市場的同步震盪、大起大落,產生對市場波動的放大效應;分散農戶直接進入市場,不僅難以迴避農業交易成本高的問題,也難以協調農戶與市場的矛盾、在市場流通中占主導地位,如何促進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提高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等。生產規模太小,則無法實現規模經營,農產品生產成本難以降低;與其他產業和企業相比,融資地位上極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本應由農民組織承擔的功能卻成了政府的職責。這樣一來,不僅政府無法兼顧和處理不斷湧現的問題,而且極易造成對農民正當權利的侵害。因此,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小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通過採用股份交易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收益分配,是參加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除了獲得生產環節的收益外,還能獲得加工、流通環節的相應收益。  四、城鎮化、土地集約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在XX年國務院16號檔案里規定土地平分。土地分質量、分等級,導致墳地過於零散,地塊兒小則影響農民加大投入的積極性,京郊部分鄉鎮並不是嚴格按照XX年國務院16號檔案的要求均分土地,與農民簽訂30年承包契約,而是將全部耕地分為口糧田和承包地兩部分,口糧田人均半畝,拋出機動地以外,都是承包地,承包期三年到十年不等;有的甚至不搞承包,就是集體經營,像順義區城關街道,農用地主要是承包經營,個人承包的較少。而北小營鎮城區附近的岳各莊則只有一年一簽的承包地,沒有口糧田。所以有一些地域廣的村莊,集約化的程度還是很大的。像南口鎮後窪村全村2800口人,90年開始發展果樹,統一規劃、統一標準XX年成為果品專業村,有的農戶承包了村里40畝地。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一部分農民要放棄手中的土地,開始多種渠道就業。有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結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問題。首先,只作為初級材料的農產品,在目前市場飽和的情況下,貨涌價跌,農民就增收無望;再者,農地矛盾不解決,農民收入就不會太高。的確,如果農村勞動力不能從農業中部分剝離出來,那么肯定不是所有農戶的收入都能從農業結構調整中獲得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這一矛盾的解決出路在農業之外,其他產業的分流作用不容質疑。據統計,XX年京郊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15億元,其中二三產業的產值達到522億元,占總產值的84.8%。占人口多數的農民怎么能靠15.2%的產值增加收入?順義地區XX年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為:截至6月底,全區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9900餘人,2.2萬名農村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只有將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轉移出去,才能為調整農村結構創造足夠的空間。在將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重點做到兩點。一是要扶持鄉鎮企業和積極引進項目投資辦廠。沙河鎮是北京的衛星城,隨著城區的發展,周邊農民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當初收回土地轉戶時一個勞動力給一萬五的安置費,還住上了新樓。然而工作難找,加上暖氣費、物業費帶來開支明顯加大,很快錢就花光了,沒有樂業,談何安居,於是上訪找領導的事情就增多了。農民們會想至少種地還能解決吃飯的問題。政策上要求“誰占用,誰解決問題”,然而事實上卻很難做到。配套政策不完善,建廠的速度趕不上開發的速度,農民在其他產業就業時遇到了困難。二是規範就業環境。受城市發展的影響,南口鎮很多原來的良田都變成了建築工地,可耕地越來越少,能分到土地的農戶也越來越少,他們現在耕種的土地只是與大隊簽了一年契約。很可能明年就沒有可承包的土地。但若問沒有可承包的土地後會不會去打工或做小買賣,幾個農民卻斷然否定了,因為大隊手裡還有一部分集體經營的土地,雇用村民種植,他們更願意去找書記,安排他們當僱工。而出去打工的風險太大,經常是不打滿一定的工期,工錢就一分不給。一個村民被老闆欠了5000多塊錢,一年多了都要不回來,還在打官司。外邊的環境更控制不了,農民更願意當農業工人,給集體種地,至少可以期待工資正常發放,維持生計。因此政府必須拓寬就業渠道、規範就業環境,保證所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農民轉移就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參考文獻: 1、龍方  農業結構調整的風險及其防範  《農業經濟問題》XX年第1期2、蕭揚  農業結構調整:調什麼?怎么調?  《中國改革》XX年第4期3、張旭宏  我國農民收入現狀與前景 《經濟日報》4、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  《農業結構調整與區域政策》  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  XX年11月5、王一娟  農業單靠結構調整迅速增收不實現  根本途徑是使農業人口非農業化比重上升  《經濟參考報》  XX年6月

農業研究所的相關實習報告範文
農業實習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一、實習單位簡介

廣東省東方劍麻集團是一家以劍麻名優產品為龍頭,骨幹企業為主體,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綜合經營的國有大型企業。而其領導下的農業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劍麻專業研究所,創建於1956年,是我國唯一一家劍麻研究所,集科研與生產經營於一體,為我國劍麻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有在職人員62人,其中科技幹部6人,管理人員3人,試驗輔助工10人,生產工43人;大專及本科學歷6人、中專學歷2人、高級工程師1名、助師6名、技術員1名。擁有耕地面積2567畝,其中劍麻試驗基地和生產示範基地分別為240畝和2170畝,其它200畝。

科研主要從事劍麻選育種、高產栽培、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及劍麻生產專用機械的研究(研製)、創新、示範與套用推廣。近年來每年承擔國家農業部或省項目多個,並先後與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多家高等院校院所合作攻關,如開展劍麻粉蚧蟲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包括天敵、生物多樣性等一系列防治技術)、劍麻滴灌(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劍麻選育種等項目的試驗研究,特別是xx年來在麻類體系及專家的支持和指導下,本所加大對產業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攻關,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實習內容

(1)認識階段

初來單位那幾天,什麼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工作環境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知道,像農業研究所這種單位一般都是在小地方的,而且還有點偏僻,呈現在眼前的一幕幕讓我有些迷茫,沒有了以往的激情。但經過幾天與領導和同事們的談話,我更好的認識了我實習的這個單位,原來它曾經有這么輝煌的時候,還是全國唯一一家劍麻研究所。了解到這些之後,我又有了原來的幹勁——要在這裡好好做,學習一些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來單位的前兩個星期,我都是以學習為主,跟著有經驗的同事去基地調查與記錄,慢慢的認識了劍麻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劍麻,又稱龍舌蘭麻,屬多年生單子葉、異花授粉植物。目前我國大規模種植的劍麻主要品種為h11648,正常生產情況下,從大田種植到開花死亡,全生育周期為14~XX年,即其采葉期平均為xx年,年均可采葉量為50片左右。一個月的學習之後,單位領導對我們進行了考核,主要通過試卷進行評分,一個月的學習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

(2)學習摸索階段

通過一個月的學習,我掌握了不少知識,也熟悉了工作的內容,單位領導也放心交待一些事讓我去做,但主要還是跟著其他同事學習。這個階段我也慢慢開始摸索著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有些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的問題,我會試著去解決,確實不能自己解決的,我會虛心的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或者向學校的老師請教。在這個階段,我慢慢學會了自己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掌握了一些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

(3)獨立解決問題階段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查,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單位領導的肯定,他們也願意把一些事情交給我去做,特別是與我所學專業相關的。在我實習這段時間,我們單位協助國營東方紅農場完成了xx年測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我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充分運用到工作中去,實際操作了如何採集植物樣品和土壤樣品。在工作期間,我還遇到了不少問題,例如“3414”肥料試驗中的數據處理問題我不是很明白,致使此試驗總結一度擱淺,但在我不懈努力,以及詢問相關老師和通過網上學習後,我還是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最後還得到了領導的肯定。

此外,在實習期間,本研究所正式成為了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湛江劍麻試驗站,在某種意義上說,研究所肩負的責任將更加艱巨。

三、實習總結與感想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感觸頗深。首先,我發現自己很多專業知識都不是很明白,以至於很多事情都很難開展。例如,在進行試驗總結的時候會遇到很多數據處理問題,像用sas、excel軟體進行數據處理的時候我都有很多不明白,所以,在領導和同事面前都很不好意思。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我發現了自身存在的問題,我會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把該掌握的知識弄明白。其次,我學會了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要勤思考,多動手。最後,這段時間與領導和同事們的相處中,我懂得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去處理與上級領導和基地工人的關係,工作積極負責,得到了多數人的肯定。

實習這段時間,我迷茫過,累過,但最多的還是欣慰,為學到了這么多知識而欣慰,為自己慢慢的成熟而欣慰。在此,本人對給我提供這次實習機會的老師和單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河北農業大學實習報告
農業實習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一、實習目的

通過調研,掌握了農村的實情,加深了對農業、農村及農民問題的認識,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對民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力所能及地進行了幫助解決,農村的發展,要把握

準確的定位,在保持快速、穩定發展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際。並通過在與廣大農民民眾的促膝交談,加深對所學課程知識的理解,使學習和實踐相結合。

二、實習時間

XX年1月1日—XX年4月1日

三、基本情況

按照聯繫,1月1日我來到了邢台市xx縣象牙寨村,歷時3各月。先後參與規模不等、範圍不同的座談會4次,深入25戶農戶進行走訪,共與村幹部十餘人、農民一百餘人進行交談,

了解民眾疾苦,全面掌握所駐村生產、生活狀況,在調研過程中,為宣傳黨的“三農”政策,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參加多個涉農的重點部門,赴象牙寨村舉辦“信

訪直通車”,現場接待民眾上訪,共接待民眾200多人次,協調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各類矛盾糾紛80件,幫助解決或解答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近100件。將關係到民眾生

產生活的問題及時與村幹部探討,共同研究了象牙寨村今後的發展方向與思路。協助幫辦扶持資金4萬元用於重建年久失修、民眾日思夜盼的農村飲水改造工程,使該村告別了祖祖

輩輩靠水窖的歷史,飲上清潔的自來水。為把實事辦好,確保民眾滿意,先後三次帶領村組幹部深入民眾,充分聽取民眾意見,集思廣益,進行水塔的選址,協調有關單位和部門

進行勘探和施工,並就施工後的相關後勤保障工作進行了部署,在施工階段,民眾自發地購買鞭炮燃放。實地察看和協調了村國小基礎設施建設,教學條件比較困難,擬將為村小

學建造操場、食堂、綠化以及購置健身器材等納入明年縣委教育工作重點計畫。

四、駐村基本情況

(一)經濟發展狀況

象牙寨村XX年由18個村民小組合併為9個村民小組,村組幹部15人,中共黨員7人,全村730戶,2760人,其中勞動力1100人,3006畝土地,人均1.01畝,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業和

外出務工,今年人均實際收入1800元,較“xx”末下降100元。

1、經濟結構比較單一,一麥一稻,以農為主。全村稻麥總產量470萬斤,總產值282萬元。

2、地勢低洼,怕澇不怕旱。今年春節發生大面積春旱災害,農作物受損,預計糧食減產、減收達20%以上。

3、人均占有土地少,全村3006畝土地,人均占用面積只有1.01畝。

4、養殖業零星分散,沒有形成規模。生豬、畜禽以家庭養殖為主。

5、紙製品家庭式小作坊和勞務輸出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每年該村在外打工人員達50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8.1%,據對25戶調查,家庭收入3萬元,收入的主要構成一是勞務

收入,二是糧食和經濟作物銷售收入。勞務輸出人員主要分布在石家莊、邢台、邯鄲周邊等地,主要從事保姆、縫紉、建築等,方式主要自發的、鬆散的。

(二)村級組織運轉情況。

村支部和村委員會運轉基本正常,“兩委會”班子成員團結協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對鄉村幹部作風滿意的6戶,占24%,基本滿意的19戶,占76%;黨組織活動基本正

常,黨員能按時交納黨費。黨的方針政策能夠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對落實農村政策滿意的7戶,占28%,基本滿意的農戶為18戶,占72%。農村人民來信和上訪現象不多,農村基

本穩定。據對25戶農戶調查,對農村社會治安滿意和基本滿意分別為14戶、11戶,占比分別為56%和44%。

(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村設有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 100%,電話、自來水均已普及,電話使用率達88%(包括移動通訊),村里建有1座水廠,正常用上了自來水的戶達到

100%。近年來,該村社會治安良好,沒有大的不安定因素,部分農戶建起了樓房。

五、駐村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與具體措施落實的矛盾。

“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但農民在邁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仍面臨著許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全面小康,心中無譜。據初步調查,至少有一半以上農民

還沒有找到一條真正自己力所能及的致富之路。他們對全面小康缺乏規劃和足夠信心。二是發家致富,力不從心。絕大多數農民總是希望自己早富、快富,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

生活,但由於缺乏資金和缺少技術,只能是望富興嘆。該村能稱得上能人大戶的只有4、5戶,缺少能人大戶帶動,除部分農戶外出打工外,雖然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大多數農戶仍

然只靠種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三是開拓市場,技不如人。有的人也想謀取新的發展空間和新的發展路子,主要緣於自身素質不過硬,實際能力不適應,只能搞一些科技含量不

高的常規經營。如該村村長家製作紙製品加工,只能按照預定的規格和成分比例,製作的成品也只能在該村或周圍的村莊銷售。四是經營風險,很難防範。農業是經濟再生產和自

然再生產相交織,直接經營種植業或養殖業、畜牧業的農民,對自然風險有不可控性,加上農村保險很不健全,如果遇上特殊災害,往往損失慘重。另外由於受勞務市場的影響,

勞務收入也比正常年份有所下降。

(二)城鄉差距拉大與農民負擔依然較重的矛盾。

近年來,通過農村稅費改革、農業稅減免等措施的實施,農民的負擔確實得到減輕,農民得到了實惠。城鄉經濟差距拉大,農民感到負擔重,主要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難解

的題:一是農民貸款難。應當說,XX年以來,通過實施信用“小額貸款”,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仍有許多農戶因不符合貸款條件而得不到有效支持;二是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業作為弱質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農村產業結構存在著市場風險、經營風險以及自然災害風險。這些都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農村產業結構調

整支持的力度。三是集體負債化解難。近年來,通過清財化債,農村債務負擔得到了有效減輕。從農民負擔、農村稅費改革和清財化債效果三項情凋調查看,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

的農戶分別為25戶、25戶和18戶,占比分別達100%、100%和72%。

(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與基層組織有待加強的矛盾。

一是村組幹部素質不高。15名村組幹部中,只有2人具有高中文化,其他全部為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輕幹部不多,年齡50歲以上的7人,40一50歲的5人,30一40歲的3人;二是黨

員年齡結構普遍偏大,沒有形成應有的梯次結構;三是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發揮不夠,村組幹部服務能力不強。村組幹部日常工作主要是計畫生育、社會穩定及各類統籌,農業

市場信息、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等農村經濟信息較為閉塞。

六、幾點建議

(一)宣傳農民,營造氛圍,鼓勵全面建設小康。

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經濟發展的速度。通過調查,我感到思想觀念落後,仍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當務之急是要抓好對農民的宣傳教育,重點解決觀念、信心、方向

、目標、措施等問題,以真正喚起農民的心聲。一是要克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進一步用好用足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忠實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新思維,創新思路

,鼓勵基層幹部帶頭致富。二是要運用身邊致富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進行宣傳發動,增強農民想富、會富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調整思路,統籌城鄉,積極實施傾斜政策。

一是進一步調整國民經濟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逐步形成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二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業的綜

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素質決定命運。廣大農村仍存在著較大的文盲、半文盲階層,因此,必須把農村教育擺到財政分配的重要位置。

(三)夯實基礎,開拓市場,有效解決瓶頸制約。

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村級基層組織是做好農村工作的基礎,黨的方針政策要靠他們去宣傳、黨的富民措施要靠他們去組織落實,黨群關係、黨的溫暖要靠他們去體現。首先,

要改善村組幹部的結構。目前,農村基層幹部年齡偏大,文化素質較低,農業知識缺乏,要按照民主、公開、平等、擇優的原則和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把那些作風正、有文化、

有本領、民眾滿意的年輕人選拔到農村最基層崗位上來。同時,還要注意發展年輕同志入黨,防止出現年齡上斷層的現象。其次,要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鼓勵黨員幹部帶

頭帶領農民致富。第三,要提高村組幹部素質。加強對村組幹部培訓,組織走出去請進來,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拓寬視野,增強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一要是適當提高村組

幹部的報酬,並與業績掛鈎,調動村組幹部的工作積極性。二要進一步抓好勞務輸出。提高外出打工人員的素質,對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可根據各自情況,組織他們參

加培訓,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培訓什麼,用工單位需要什麼技能,就培訓什麼技能,真正提高打工人員的就業技能,廣開就業門路創造就業機會,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化。

三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發展。各類人情債是造成農民致窮的的重要因素,要在廣大農村開展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活動,新事新辦。

2024年11月農業大學畢業生實習報告範文
農業生產實習報告
2024年4月農業機械實習報告
農業實習報告範文實習報告範文
精選農業科研實習報告範例
2018農業科研畢業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農業科研實習報告範文
中國農業銀行實習報告範文(成都市芳草街分理處)
2024年農業銀行實習報告
農業機械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