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星島日報》

實習單位:香港《星島日報》 

實習時間: XX.8.1—XX.8.31 

不要說:我不行

——XX年暑期實習報告

寫在前面:曾有放棄的念頭 

還記得,在學院發出通知的時候,我懷著對香港的幾多幻想,遞上自己的申請書,並用一口不是很標準的粵語參加了面試。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興奮不已,然後開始籌錢。等來了香港那邊的批准、辦理了這邊的簽證,搭上深圳的車,在羅湖關走過那座橋,就到了香港的地界了。才五個小時,我就彷佛走到了另一個世界,那個存在於電視裡和腦袋的幻想里的世界。雖然一路奔波,但還是覺得亢奮,對於實習充滿著期待,還有惶恐,深恐自己跟不上做不來,畢竟這是我的第一次實習,畢竟這是傳說中那個不同於國內的媒體社會。 

到《星島日報》報到的時候,接待的人事部同事說,我們被安排到“地產版”實習。在這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會在什麼版面實習,連抱佛腳都不知道腳趾頭在哪。當場我就懵了,對於“地產”,我是一竅不通,叫我怎么做呢,心裡升起強烈的不安來。第一天首席記者就交給我寫稿任務,當時的我在無措中,邊看舊報邊照葫蘆畫瓢,手忙腳亂的費時二個鐘頭才完成了一篇稿子。整個星期我都在惡補行業術語和相關的新聞寫作,整個星期都不斷有新類型的稿件要我寫,整個星期我都在精神的高度緊張和身體的饑渴中度過。那時候的我對“地產”提不起一點興趣,甚至很牴觸,想到在其他報社的同學可以去跑“港聞”就覺得“學以致用”了,而“地產”似乎並不能讓我發揮所學。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第一個星期我過得異常艱辛,三餐不定時、食物往便宜里挑經濟的;勉強自己去看地產新聞;又不適應那裡的生活快節奏,每天深夜一兩點才回到宿舍,精神幾近崩潰。於是,不爭氣地,偷偷躲進廁所哭,很想甩甩手說“我不幹了。” 

後來,覺得自己很傻,多難得才有這個機會啊,多難得才攢到的錢啊,我怎么能做對不起自己的事就放棄了呢?實習之前就信誓旦旦地說準備好要接受挑戰和鍛鍊的了,怎么可以臨陣退縮呢?多少人盯著自己來香港的呢,回去兩手空空怎么都交代呢?於是在宿舍里和同學互相傾訴,互相給對方打氣。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好好學習,有什麼不懂的就厚著臉皮問,還好那裡的同事都很熱心,也有耐心的解答我的問題。我告訴自己要認真努力,堅持對每一次的採訪任務負責,這種堅持使我小心謹慎,沒有犯錯。雖然回到宿舍以後,我仍然會和舍友掰著指頭數回家的日子,但此時我們已經轉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分享一天的工作見聞,打起精神互相鼓勵。 

鑽到“地產”里一個月,我掌握了常用的行業術語,嘗試了不同類型的“地產新聞”的寫作,平均每天發表二至三篇稿件,登在不同的欄目里。在“星島”工作的這一個月,我的寫作速度也提高了許多,印象深刻的某一天,我在六個小時裡寫了七篇稿子,非常有成就感。當聽到首席記者誇我學習能力挺強的時候,我心裡真樂開了花,那是對努力的回報。 

我最怕別人問,“你實習的最大感受是什麼?”很難回答。你永遠不知道現實會給你帶來什麼意外,所以,假如實習的是完全陌生的領域,那就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氣,要有隨時學習的準備。要告訴自己:我行的,我行的。當然,還要學會傾訴,如果有個伴兒,同行的或不同行的都可,互相分享所得分擔所憂,互相鼓勵,則更好不過。 

實習:我是一名記者 

在香港實習,沒有人把你當成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公司,大家以同事相稱,實習記者也是記者,公司需要的是能幹活的人。在香港實習,我並不缺乏機會,與其他人一樣,要完成採訪和寫稿任務。外出採訪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獨立完稿、不同體裁的寫作訓練了我挑選新聞重點的能力,而天生的內向給實習帶來了障礙,我始終沒有克服。空閒的時間我就看看報紙(尤其是地產版),觀察其他人的工作,找尋“星島”集團的資料。當實習結束了,若能從這紛繁中、從一堆亂絲中抽出條理來,找到一些可以算是成果的東西,那么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一)關於“星島” 

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由著名商人何柱國創辦,乃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傳媒集團(編號1105)。集團致力於建構一個以媒體出版與服務、人力資本管理和寬頻內容與服務為主的資訊平台,其中又以媒體出版業務為重點。媒體出版方面包括以下幾個子公司:星島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星島雜誌集團有限公司、頭條日報有限公司、星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新華線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其中星島報業雜誌集團在香港取得理想的發展,在市場上保持穩固地位。 

中文報章《星島日報》則屬於星島報業集團有限公司,它創刊於1938年,具有超過65年的辦報歷史,是香港報界的元老級,在全球超過100個城市發行。由於《蘋果日報》《東方日報》等新興報紙的競爭,《星島日報》將為中產階層確定為目標讀者群,以全面深入的財經和地產新聞吸引客群,其中“地產”又是《星島日報》的頂樑柱,《星島日報》上的廣告絕大多數是房地產內容的,頭版一整版也往往是房地產廣告,據說登一次頭版要十幾萬。我到“星島”實習時,恰好趕上“地產版”擴版,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新聞界同是跑地產線的行家們有一個說法,《星島日報》的地產版是全港最辛苦的地產版了。《星島日報》內部也有一說法:“星島”最晚收工的就是地產版了,規定上班時間是下午二點至晚上十一點,但經常的情況是一天工作12小時。於是,地產部的同事都匆匆忙忙的,地產部的鍵盤聲總是不間斷的。 

“星島”地產部分為《星島日報(地產版)》、《睇樓王》、《超級睇樓王》三個部門。我所在的《星島日報(地產版)》除了負責地產版的采寫工作、還有負責《頭條日報》的地產版的采寫,首席記者和地產部的老闆偶爾還要寫財經版的稿子。 

《星島日報》也有其網路版,提供資訊。這是對外的,為方便日報工作,1999年公司建立了對內的“星島電子圖片系統”。這箇中央電子圖片系統提供大量的新聞照片,並配有詳細的圖片說明。它包括三個部分:通訊社圖片庫(六大通訊社照片)、星島攝影部照片庫(最新攝影照片)、星島圖片庫(歷史照片、星島分部照片和政府新聞處照片)。該圖片庫儲藏的大量圖片,索引簡單易操作,大大方便了記者的工作。  往往被要求再講一次,令我十分尷尬,所幸後來講多了就錯少了,溝通流利多了。然而我畢竟是菜鳥,有時候問了對方一些笨問題,人家覺得我沒料,也就不願意和我多講了。有一次,我電話採訪一拍賣師,由於技巧上的缺乏和語言的笨拙,他聽出我是新手便搪塞而過。沒有要到資料的我灰溜溜的告訴首席記者,她打過去不消一會就拿到了。她還告訴我要怎么跟對方講、要注意那些詞語的運用等等,給我上了實際的一課。對於不善言語的我來說,採訪這一課我還有待加強。 

外出採訪,除了要注意與採訪對象的溝通,還要注意與行家們的溝通。主動交換名片是溝通的第一步。我是沒有名片的實習記者,也要微笑的向對方自我介紹。參加一場記者招待會,一定要留下主辦方的公關或發言人的名片,以便日後聯繫。與行家們交換名片是為了工作,香港記者常在記者會結束之後湊在一起“對稿”,以防漏聽或誤聽。如若與其他人不認識,誰也不會願意跟你交換信息的。而認識人是需要主動的。我素來內向,在公共場合便顯得靜默和離群,結果是見得人多認識的少。後來,我學著他們的樣子見面多打招呼,也就認識了一些行家,有兩次單獨採訪恰好遇上認識的人,就不那么緊張了,也不怕被排斥了,所謂多個人好照應。香港的記者的記憶力很好,見過一面的人也大概能記住哪家報紙在哪裡見過。我就沒有那么好的記憶力,因此要到名片以後,我會在本子上記錄下時間地點和那位記者的特徵,以防下次見面認錯人。 

寫作:腦力革命 

寫稿是我的最重要工作了。香港是個很講究實際的社會,新聞也是同一準則,“寫什麼都圍繞‘錢’來做就不會錯了”,一位同事如是說。有一次我去採訪一個地產發展商的展覽活動,回來之後,按照五個w和一個h寫了新聞稿出來,並且把活動寫得簡略而全面。可是首席記者告訴我“你那篇稿子完全不行”,我特受打擊。第二天看修改過登在報上的文章,發現只摘了其中一個部分,關於活動本身隻字不提,原因是“那些只是宣傳,沒有意義”。在香港寫稿,只要把大家最感興趣的部分(與經濟利益掛鈎的部分)寫出來就行。於是,寫稿變得簡單一些。我寫得多半是樓市交易的稿件,只要抓住數據就可以,這條指導路線基本上方向正確,只是有時候為了增加篇幅可以適當加入其他輔助因素。然而,寫另一類型的稿子就有另外的寫法了,這些需要多看以往的報紙以熟悉寫作模式,還要多請教同事怎么寫。 

在“星島”,外出採訪回來首要做的不是寫稿,而是講聽到的信息全部報給首席記者,由他們來決定你的信息里哪些要寫、哪些要寫在前面。然後記者才開始寫稿。但並不是記者本身只安命令行事。一般一個地產公司會有一系列的活動,往往由同一個記者跟蹤報導,他(她)會比較熟悉,知道哪些是“新”聞,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時候一個活動採訪完回來,可能沒有任何新的經濟利益上的信息,記者便需要將採訪中見到的有趣的事情寫成花絮,這極考記者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這花絮一般只要50至100來字,非常難寫。對我自己而言,寫長文章不是問題,要寫不過百字的稿卻煞費腦筋,“短小精悍”四個字太難做了。當“讀圖時代”來臨,短文必成趨勢,多些這方面的訓練將有裨益。 

因為我是“地產”的新手,很多新聞不熟悉來龍去脈以及信息的意義何在,所以我大多寫些軟性的文章,例如寫“示範單位”。這是地產商為推銷樓房而斥資裝修的單位示範屋,寫“示範單位”就是介紹其設計和裝修,考的是文筆耍花槍的功夫,說白了就是看記者會不會“吹水”。我寫第一期的時候是很輕鬆的,文思泉湧。後來看的多了寫得多了就沒感覺了。所有的裝修理念都差不多、擺飾大同小異、難有突出之處,但是仍然要寫。有時候一天要寫兩三間,那時可是費盡心思找感覺,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的找新詞,此時才覺“書到用時方恨少”。 

在“星島”一個月的訓練,我下筆的速度快了很多。第一天只寫一篇稿子,後來慢慢熟悉以後,首席記者便交給我多一些任務,平均一天要寫三四篇稿子,一般為500至1000字左右。多的一天甚至寫了七篇稿子,手指頭完全沒有感覺,也直覺詞窮。回想起來,那段忙碌的日子我過得還是比較充實的。 

(三)曾有過的鬱悶與開懷 

《星島日報》有傳統,除了特別的欄目,一般的稿子都是不署名的。一開始,這讓我鬱悶了一陣子。我一想到實習結束以後要交實習成果,而我所交的全部沒有署名,似乎沒有說服力。當我問到同事們對於“署名”的看法時,他們都不以為然。後來我也漸漸認同他們一些看法,自己做過的,自己知道,而且永遠是自己的,何必要管別人是否知道,這對他人沒有意義。於是,我相信我付出的努力,是可以在將來被映證的,只要放了心血在裡面就好了。 

當然,有名為證還是可以滿足我的虛榮心的。寫“示範單位”是可以署名的,這還是讓我高興,想想一整版的文字都是自己的,特有滿足感。最讓我高興還是那一次專訪一位北京地產公司的經理。由於日報地產版只有我會說國語,他們便把這個專訪任務交給了我和另外一位會聽國語的記者。採訪很順利,寫稿也很順利,同事幫我稍加修改後就發表了。終於走出“軟性新聞”的版面,還可署名!那天我激動的心情仍猶在心。 

寫在後面:畢業後還選新聞嗎? 

實習回來以後,有人這樣問我,我也問自己,答案常常在變卦中。在香港呆了五個星期,在《星島日報》實習了一個月,我增長了見識,鍛鍊了自己,卻也開始思考:“我是否適合記者這個行業呢?”

香港記者的敬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常常為了某個信息而打無數通電話,他們一天可能要趕好幾場記者會但決不會打無準備的仗,他們有時候馬不停蹄的忘食趕稿,他們對每一個數據都吹毛求疵。見識了這些記者前輩的工作,我心裡十分佩服,卻也道不明我是否還想從事這個行業。當我問到他們是否喜歡新聞這個行業的時候,約八成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當我問他們為什麼選擇新聞行業的時候,他們只答:“打份工而已。”

不是追求真相的信念,不是維護正義的鬥志,不是課本上的條條框框,真正的答案很簡單很實際——為了生活。毫無疑問的,生活是很現實的,可是記者的生活是不是我所要的呢?我一直處於矛盾中。

一方面,作息時間的不穩定,趕場搭車的奔波,激烈的競爭,讓體力不好、內向的我卻步。另一方面,實習證明了我有實力的同時,又顯露出我的劣勢,刺激我想提升自己,想看自己在這個行業里可以走多遠?

於是,對於上面的問題,我仍在搖擺,尋找答案。

(XX年9月22日)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星島日報《超級睇樓王》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盛世》雜誌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文匯報》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