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心得體會

導讀: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的作法:對外開放不再是簡單的招商引資、擴大出口,而是要以全球視野和更加開放的胸懷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要實現內外需的協調,進出口的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要並重,引資、引技、引智要並舉。

至於共享發展,共享發展主要針對現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覆蓋面還不夠的問題,《建議》提出十六字方針,“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最後共同邁向小康社會。

2019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心得體會範文一

領導幹部以身作則率先示範。為確保“海西發展改革工作會議”等會議、省州領導講話精神在德令哈儘快生根開花結果,市委立即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做出專題部署,各級領導幹部先學一步學深一點率先示範。市委組織部即說即行下發檔案,為全市各級黨組織抓學習貫徹落實、促幹部民眾思想轉變、推動工作發展創新定目標、提要求。各鄉鎮街道社區基層黨組織書記,積極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把學習貫徹“會議”精神作為當前首要政治任務,採取召開集中學習會、專題討論會、個人自學、撰寫讀書筆記等多種形式,及時把會議精神傳達到城鄉黨員幹部、牧民、社區居民民眾中。通過納入即將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范籌,確保做到學深、學透、學有所悟。

找準著力點,圍繞統一思想、轉觀念、轉作風抓落實。全市各部門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海西怎么辦,我要怎么乾”思想大解放大討論活動,對照“會議精神”認真查找思維模式、工作方法、發展觀念等與 “會議”精神要求不適應的問題。以“打造高原綠洲新城”、“ 西部改革發展新高地”的新理念,引領工作創新發展新常態。不斷增強加快發展的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思想觀念的大更新。對照省委政府主要領導對海西幹部隊伍和作風建設提出的新指示、新要求,深入查找梳理自己存在的作風問題,採取列出問題清單、督導整改等措施,從嚴從實著力解決少數幹部精神狀態不佳、發展信心不足、消極畏難、作風漂浮等問題,增強黨員幹部的政治定力和精神動力。

準確把握精神實質,推進工作落實。按照促進海西經濟轉型發展的工作要求和政策導向,對照我市“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安排,各基層黨組織進一步細化分解本單位本部門年度工作任務,將任務目標細化到人,明確時間節點,層層傳導壓力,推進工作落實,激活全市各級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廣泛開展宣傳引導,營造輿論氛圍。運用《德令哈晚報》、德令哈電視台、“德令哈黨建網”等媒體,全方位宣傳“海西改革發展工作會議”的精神實質、基本要求、重大意義,用“會議”精神統一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認識。派駐各村(社區)的“第一書記”、工作隊成員,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千名幹部下鄉“三帶三推”活動,以農牧民黨員民眾為重點,面對面、點對點傳達宣傳會議精神確保準確到位。採取座談會、上門走訪、專題通報等形式,向全市1200餘名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黨代表、人大代表、農牧民黨員、黨外幹部、離退休老幹部宣傳會議精神,調動各類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助推我市轉型跨越發展。

2019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心得體會範文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正視的新課題。市委常委會提出的創建“三個生態”,既是當前應對之策,也是長遠發展之謀。

讓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魂。適應新常態就是要有政治擔當、責任擔當,這是政治生態應具備的核心和關鍵。xx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是檢驗每一名領導幹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只有擔當盡責,才會使政治生態名副其實,充滿活力。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是成長過程中積聚發力的前期轉折。各級領導要以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擔當精神,勇於擔當,積極適應,按照市委常委會提出的講政治、講大局、講規矩、講團結“四講要求”,政治擔當;按照責任幹事、為民謀事、勤奮理事、合作成事“四個堅持”,使命擔當;按照簡單共事、真誠相待、作風民主、自律嚴格“四點共識”,合作擔當。這樣適應新常態,方顯有識、有膽、有謀、有勇,才能抓到實處,才能顯效有為。

讓活力迸發的經濟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要。新常態新在發展經濟的理念和思路,其核心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目的是在適應中探索規律,在適應中穩步發展,在適應中蓄勢待發。新常態應堅持巨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不論是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激發經濟發展活力,還是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積極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是動力之源、活力之源。活力迸發的經濟生態有利於培育新的增長點。堅持市場要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各個層面激活發展要素,讓一切發展源泉充分涌流。堅持創新要實,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在石油石化、煤炭生產轉化“兩個千億級產業鏈”延鏈、補鏈、擴鏈上創新創造,在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建設上創新突破,把慶陽最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富民興市的經濟優勢。

讓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基。新常態的特徵之一,就是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民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自然生態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是適應新常態之本。適應新常態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著眼於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有機結合,統籌於當前發展與造福後代的協調統一,這既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的應有之義,也是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所在。要讓自然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基,必須自覺遵守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堅決不上污染項目,堅決不做短期項目,堅決不為政績項目。堅持依靠資源,但不依賴資源,開發資源,但不出賣資源,加快由“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轉變,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高度融合的綠色崛起之路。堅持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和“固溝保塬”兩大生態工程。堅持最佳化生態布局,提升環境質量,讓人民民眾共享“生態紅利”、分享“綠色福利”。這樣適應,方使新常態成為有源之水,才會有新生態“清如許”的盛景。

立足新理念才能把握大局,順應新常態方可乘勢而進。築牢政治生態的基座,才能托起經濟生態的“大廈”,營造自然生態的“美景”,更能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