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學習體會:我們應該關注誰?

教師要關注知識。

要研究高考題,什麼是經常考的,什麼是重點、什麼是考點,什麼類型的題經常出,要把三年的高考題進行系統分析,找出規律和特點。只有對高考試卷做出精確的分析,才會掌握高考的得分點。知道了這些,就知道平時上課講什麼有用,講什麼沒有,就會讓自己的課有針對性,就會讓學生在考試中得到分數。

要分析教材,研究教法。 把教材的內容吃透,做到成竹在胸,讓知識形成體系,前後勾連,給學生一個整體概念。老師的知識不成體系,給學生的必然支離破碎。要研究教法。同一個內容,為什麼不同的老師教效果就不一樣?原因就是方法不一樣,其實老師的知識含量幾乎是一樣的,但老師水平的高低卻有很大差別,這除了和能力素質個性有關外,和研究不研究教法肯定是有關係的。所以教師要鑽研業務,要關注知識,研究教材教法、考綱課標。

但是你研究明白了的這些知識是要傳授給學生的,你花了很多心血,學生上課卻不聽不學,你怎辦?你罵學生不懂事、不立事,可他還是不願學,不願聽,那怎辦?於是就逼迫,反覆講反覆強調;布置大量作業,強迫完成;反覆考試,以分數促進學習。 大量補課,無限延長學習時間,不準學生乾別的,杜絕一切娛樂活動,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看看,我們很多學校不就是這么做的么?結果,孩子除了學習啥也不會,不會對待尊長,不會幹活勞動,不了解社會,不懂人情禮往,沒有豐富的情感,一切集中到學習上知識上,忽略道德情操的培養,最後成為考試機器。教師對知識的研究成果不能轉化給學生,那就是沒用的知識。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研究學生。研究學生什麼呢?研究他的思維,他是善於邏輯思維,還是善於形象思維?這決定它適合學文還是學理。研究他的性格、血型,外向?內向?沉靜還是張揚?適合做什麼工作?從事什麼職業?當兵?從政?經商?做學問?他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三歲看老,我們能不能從蛛絲馬跡中探尋到他未來的發展方向。研究他對那些學科有興趣?對那些學科根本不感興趣?研究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就知道往哪個方向培養他。怎樣讓他揚長避短,學有所長。怎么把“短板”補長,怎么讓“長板”更長。研究他的理想,幫他樹立遠大目標,並幫他制定實現計畫。研究他的品德,讓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不斷發光;找出他醜惡的一面,不斷校正。研究他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研究他的生物鐘,使之更適應學習。研究他的興趣特長,研究他的喜好,研究他的朋友圈子,研究它對社會、國家、民族、民主、父母的看法。研究他名字的含義,研究他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怎樣的期望。研究他的健康程度、飲食習慣。研究他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生長環境,等等。研究這些我們就知道怎樣尊重他,保護他的自尊心,我們就知道他需要什麼,喜好什麼?我們應該給他提供什麼樣的教育?我們常說因材施教,那么這個“材”是什麼樣的?我們對這個“材”不了解,那我們怎么施教?沒辦法,我們只好用同一種模式培養同一個類型的人才,批量生產。哪管你的教鞭下有誰是瓦特,誰是愛迪生、誰是劉翔、誰是宋祖英,因此我們培養不出創造型人才,消滅個性,扼殺個性,培養出的全是沒個性的書呆子。

一個學校越具有強制性,學生越具有奴性;一個學校越強勢,培養出的學生越弱勢;學生不敢反抗,不敢抗爭,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不敢舉手,不敢發言,於是都變成了小綿羊。學校樂了,這學生管的多聽話;老師樂了,這學生多順從;家長高興了,這孩子“懂事”了。毀了的是這個學生前途和祖國的未來。

假如我們把需要對學生研究的項目列成一個表,然後,每學期讓老師們調查研究一番,你想會不會對我們如何實施有效教育產生積極影響?

學生是學校最大的教育資源,如何開發這個資源?如何做到“相信學生、發展學生、利用學生、解放學生”?是區別真教育與假教育的界限。

你說,關注學生重要不重要?可惜,我們許多學校別說做不到,恐怕連想都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