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小高效課堂現場會體會

坐在“高效課堂”教室里的思考

目前,高效課堂在各個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在教改的大旗幟下,高效課堂被老師和學生們演繹得繪聲繪色,可謂熱鬧非凡。單看上面的展板,你就能感受那份課堂改革的激情。上面的文字也為我們展示了高效課堂的願景,不得不說這願景充滿了誘惑,我也一度加入並還會繼續為高效課堂“赴湯蹈火”。

我曾經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和孩子們一起“高效”過,今天我換了個角色,以一個學生的身份來配合老師的“高效”。以下文字都是以一個學生的眼光來寫的,老師們要是覺得不妥,敬請諒解。

1、關於導學案。

我們的導學案是老師事先準備好了的,上課的時候發給我們的。導學案的內容大致有兩點:一是學習目標(之前這些目標我們在老師們的教案本上看到過)。二是一些習題(這些題有些是課本上的,有些是資料上的)。導學案:顧名思義,就是引導,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而老師們發給我們的導學案都是一個版本的,而我們的學清是不一樣的,不知道這樣的導學案能不能起到“導”的作用?

2、關於小組合作。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小組合作學習被認為是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形式。學生4-10人不等,圍著一張桌子一坐,討論聲此起彼伏,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可是不是每節課每個環節都需要那樣熱鬧地“討論”呢?把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拿來討論了,會不會是低效?是否每個圍在一起的孩子都在討論該討論的問題呢?討論完了怎樣展示討論結果,怎樣評價呢?

3、關於課堂活動。

現在的課堂很少沒有活動的,要是缺少了活動,一定會被專家們批評的。要么畫畫、要么演故事、要么開新聞發布會、要么開辯論會等等,總之是打破了以前的常規課堂才算是高效課堂。在活動的時候,我們得明白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活動是為了把知識和價值觀等潤物細無聲地滲透給學生,而不是為了高效而高效。最忌活動結束了,課堂也就結束了,這樣一來活動不是反而讓課堂低效了嗎?

以上的一些思考並沒有反對高效課堂的意思,相反,在高效課堂的進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了問題才能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前進不是嗎?所以我的這些思考希望可以為“高效”出點力,避免一些形式。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