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多元學生評價體系

多元評價體系以高職教師評價為主,結合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主體多元化。下面是小編整理高職多元學生評價體系的範文,歡迎閱讀!

高職多元學生評價體系篇一

在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評價學生、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怎樣定位新課標要求下的學生?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這個問題逐步凸顯出來。我校吸收借鑑以往教改成功經驗,摒棄以往不合理的評價方法,為了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學生評價進行的更具科學、合理,特制定此項工作實施方案。

一、適應教育發展需要 構建多元評價機制

建立新的評價體制適應時代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傳統的評價過分強調學科知識體系,以測試為評價的唯一形式,忽視人文性,嚴重製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運用。而教育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不斷發展的活動過程,需要根據情況變化及時作出判斷和決定,由此產生相應的教育評價。傳統的評價體制必然被現代的教育體制所淘汰,必須建立一個適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體制,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誘發廣泛的興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我校經過不斷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多項評價內容;有學生、教師、家長等多方面人員參加;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定期評與不定期評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學生評價機制。基本實現了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手段與方式的多元化。

二、根據學生生活實際 體現多元評價特點

對學生進行評價是教育過程的一個環節,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集中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教育理念。學生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需要引導,需要激勵。在實施多元性評價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多元性評價必須貼近學生實際。只有明確學生髮展的目標和方不是檢查和評比。多元性評價將著眼點放在學生的未來,所以,了解學生現在的狀態不是為了給學生下一個結論或是給學生排隊,而是用於分析學生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多元性評價基於一定的培養目標,這些目標顯示了學生髮展的方向,構成了評價的基本依據,我們確定的目標主要來自於國家法律法規和新課程標準,並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填寫好學生《素質報告書》,建好《學生成長記錄冊》。通過兩項評價,把學生的表現和成長過程記錄下來,使評價更具有真實性。

2.多元性評價必須注重評價過程。學生的發展是一個成長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要經歷一個過程。多元性評價強調收集並保存表明學生髮展狀況的關鍵資料,對這些資料的呈現和分析能夠形成對學生髮展變化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優勢和不足給予學生激勵或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認識更為重要。他們在自評、互評和他評的過程中不斷發揚長處,糾正不足,實現了發展、進步和提高的目標。

3.多元性評價必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學生的差異不僅指考試成績的差異,還包括生理特點、心理特徵、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不同特點。這使得每一個學生髮展的速度和軌跡不同,發展的目標也具有一定的個體性。多元性評價要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和特點,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為每一個學生提出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認真把握學生多元性評價的每一個環節。

4.多元性評價必須重視學生主體作用。多元性評價提倡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評判的狀況。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在評價資料的收集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通過“協商”達成評價結論,使得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不斷完善多元化評價

開放式的多元化評價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由其他人代替。所以學習並不是簡單的信息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新、舊經驗的衝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過程並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再由學生自己思考、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達到這種新舊知識的整合。所以,我們要求教師要根據多元性評價體系要求設計課堂教學。

1.在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都套用在讓學生自己講,合作討論、辯論等活動上,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角色由過去的課堂獨裁者,變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

2.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講授要生活化,情境化。過去灌輸書本知識的“空對空”模式應轉變為設定合理的情境,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生動的情境。從學生的實際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學生才有話好講。

在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情境,身邊的社會情景在課堂上重現,引發學生“說”的欲望。把抽象的知識拉到身邊的現實生活中,這無形中為學生搭建一個“梯子”,解決了學生的“困難”。

3.儘量消除人為設定的框框,發散學生的思維。課堂上儘可能設計靈活性問題,少給學生的思維設定框框,避免阻礙學生思維的發散。良好的設疑,加之教師的及時引導,給學生思維以自由,打破了框框,課堂就會呈現出絢麗的亮點,學生的回答也會凸顯出個性魅力色彩。 所以我們平時上課時也儘量不要人為地給學生設定框框,在學生髮表意見時,教師不提前“暴露”自己的立場,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才能講出個性化的思想和語言來,從而體現出學生作為個體的獨特性。

總之,從新課程的評價標準可以看出,學生評價更加關注問題解決能力、個人效率、思維技能及接受變革的意願。學生評價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解放學生,將支持理念“工具理性”變“解放理性”,賦予學生真正的主體性,凸現學生在評價中的地位。全國各地在中國小課程價值方面達到共識——學習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才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發展,符合了時代的要求。評價的目的不再是以甄別學生為主,而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教育教學評價,在目的及根本上產生質的變化,有效地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服務。

高職多元學生評價體系篇二

一、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創新教育理論對學生的評價,著重考慮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及創新品格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評價。不僅應關注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應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以促其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二、多元化評價思路

1、確立評價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魂。

2、圍繞評價的發展性、形成性功能。

3、新課程理念與校本實際相結合。

4、從評價目的、內容、主體、標準、方法、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設計。

三、多元化評價原則

1、主體性原則: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採取自評、互評相結合。

2、全面性原則:評價內容應具有三緯度特徵,必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3、民主性原則:把學生當作平等合作的夥伴來對待,可以評自己、評他人、評教師、評教材。

4、個性化原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多用一把尺子多一批學生。

5、發展性原則: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功能。

四、多元化評價的實施

1、多元化評價實施維度

(1)評價目的激勵、導向、改進化

多元智力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多種智力,只是這些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存在,各俱特色。因此儘量用激勵性的評語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他們確立目標,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被評價者一起分析、發現存在的優點和缺點,進出合理性建議,發揮評價的改進功能。

(2)評價內容多元化

①學業內容的評價。學業內容基本上以各學科所應掌握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為主,基本實現了分項考與綜合考相結合、學科抽測與定期驗收相結合、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小組評與家長評、教師評相結合。測評內容以新課標為指導,以細化的評價目標和標準為依據,在命題上力求體現趣味性、靈活性、交際性、實踐性。

②非學業內容的評價。也就是常說的非智力因素評價。非智力因素對於一個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在非學業內容的評價過程中,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願望、興趣、主動性、合作與交流的意識,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學習心理等。通過學生自評、教師點評、談話、家長參評,小組互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為。

(3)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方式,通常是以教師為評價主體。這樣的評價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因素,帶有片面性,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要使評價主體多元化,並注重學生評價的自主性。評價主體多元化,使評價結果更準確、客觀、全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教師點評。各任課教師與班主任相結合,定期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2、自評,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情感和對所學知識等的自我評價。 3、家長參評。請家長參與對學生的評價,一方面是為了讓家長對學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的課程改革情況,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4、小組互評。小組互評有利於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提高。

(4)評價標準多元化

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在氣質、性格、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異,但不承認存在絕對意義的差生。他們缺乏的只是關愛、自信與成功感。因此用多把尺子來評價學生,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培養一批人才。

①在書面考試中設臵梯度,以體現評價對不同個體發展的需求;

②要對特殊個體採取特別的辦法進行評價。如一位學生今天的作業比昨天的作業有進步,即使尚不如書寫優秀學生寫得工整、漂亮,也給他個“激勵卡”。我們強化進步就是100分,淡化分數意識,突出特長表現,讓每一位學生都有閃光點,都有成功的機會。學校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成長環境,讓學生盡情享受成功的喜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

(5)評價方法多元化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觀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方法,方法決定呈現。用多種方法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①、百分制的評價方法:在選拔式的考試中,我們繼續採用百分制的手段,以發揮考試的選拔功能。如中考和期末考試中的語文、數學、英語科

②、百分綜合分制的評價方法:公式:A(X,Y,Z),A代表綜合分;X代表卷面分;Y代表平時學習情感態度和進步分;Z代表實踐分。如素質報告冊成績語、數、英科目填寫,要求寫百分綜合分制。

③、等級綜合分制的評價方法:公式:等級(X,Y,Z),等級為綜合分折算成的等級,X代表卷面分,Y代表平時學習情感態度和進步分;Z代表實踐分。如素質報告冊成績政治、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科目填寫,要求寫等級綜合分制。

④、等級制的評價方法: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採用這種方法。

⑤、學分制的評價方法:校本課程採用學分記錄。

⑥、“暫緩結論式”評價方法。這方法是指學生在某一次考試或考查中沒有得到滿意的成績,教師可暫不評價,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或作出了相應的努力以後,經個人申請老師可以給予重新的評價,讓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夠體驗成功,從而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⑦、“浮動式”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是指學生的某一次作業或考試有缺陷,教師已給予了一定的評價,經學生彌補後,教師在原有評價基礎上,給予補充性評價,可進行二次評價、三次評價。

⑧、成長記錄袋成果展示。“學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因此,有些評價的內容就需要經過一段時踐之後,再予以階段評價。為了避免以往過分強調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造成評價的片面性,導致評價導向功能出現偏差,我們對這類內容的評價嘗試了以“成果展示”來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向學生明確評價的內容、標準、形式、時間,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目標,從而增強評價的透明度。

⑨、階段性分項考試。分項考試是指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分散到日常學習活動中,設立月階段性單項能力考核制度,加強形成性評價力度。

⑩、隨堂評價。課堂是獲得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主渠道之一,因此,課堂學習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建立“隨堂評價機制”,對學生隨堂表現予以評價。設立“隨堂評價表”,內容包括:提問題、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合作交流等。每周進行一次小結,每月累計一次,由教師給出描述性評語,下發至家長手中。

⑾、綜合素質評定:每學期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定,畢業評定以三年的平均等級。

(6)評價過程動態化

評價的過程應由過分注重終結性評價轉向注重形成性評價。即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形成過程進行監控式評價,其任務是對學生日常表現成績及學習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為教師調整教學提供依據。

(7)評價結果的處理多元化

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自信、自尊、自愛、自強,滿懷信心地迎接明天”是“我能行”教育思想的宗旨。評價的目的是強化激勵,而不在於甄別優良。評價結果的真正意義應在於能夠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對他的健康成長產生深遠影響。

①、採取“浮動式”或“暫緩結論式”的處理形式。當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時,可以申請多次測試或補充評價,以促進學生的進步。

②、設“激勵表揚欄”。學生將其在各科學習和各項活動中所得的進步張貼在表揚欄中。

③、採取單項評價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A、評選班級、年級、校級“十佳之星”;B、頒發升旗手榮譽卡;C、“我能行”留影;D、頒發鼓勵卡及時表揚;E、小主人廣播站事跡介紹;F、評選“進步生”;G、在升旗儀式、校會上頒發獎狀;H、向家長發喜報;I、評選頒發雛鷹獎章等。

④、特長展示。學校定期舉行“特長展示”活動,並命名一批“特長星”以此種處理形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此外,如環保之星、體育之星等等。

五、多元化評價管理

1、管理模式與流程

說明:領導小組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教研室規劃設計多元化評價方案體系,教研組,備課組設計學科多元化評價方案,教務處、政教處組織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科任教師、全體學生執行多元化評價方案,家長、科任教師、學生把執行意見和建議反饋到領導小組,促進多元化評價體系趨於完善,便於執行。

2、遵循設計——實驗——反思——改進——推廣的流程。20xx年-20xx年為實驗階段,即部分教師,部分學科帶頭實驗,總結經驗,形成指導性意見,20xx年全部學科參與實行多元化評價。

3、教務處、政教處、教研室督促、檢查各科課程、各科任教師、各班的實施情況,期末把積累材料交教務處或教研室存檔。

4、素質報告單必須是按規定的評定結果。

高職多元學生評價體系篇三

一、指導思想

學校圍繞社會、行業、企業需求和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標準,從學生學業、德育素質、技能實踐、企業實習等方面探索和構建全面、綜合、立體的學生評價模式。以學生為立足點,學校、社會和行業共同參與,按照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要求進行全面評價,同時體現學生個性特長發展,通過多評價主體的互動,構建評價內容立體、評價主體多元、發展式評價形式的“多元立體發展式”學生評價體系。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價方式,規範、完善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式,加強公示、監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確保學生評價工作的實效和公正。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嚴格實行“雙證書”制度,促進學校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鑑定的銜接統一,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建立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體系,形成學生綜合有效的評價長效機制。

二、基本原則

現代教育評價觀指出,教育評價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是對教育主體的綜合性描述。基於學校對建築工程施工、護理學、機械加工技術三個專業評價體系的調研結果分析,以適用本校教學特點的評價模式改革為總原則,我校學生評價體系應通過多層面、多方位的描述,反映評價對象在各個方面的狀態,並能通過多維立體的指標構建以及多元、互動評價過程,實現學生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因此,我校“多元立體發展式”學生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須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 科學性原則。關注學生成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體現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和評價內容的多元性,科學反映學生在中等職業教育學習成長期間的各個階段、不同場所的表現情況,充分展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長,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

2) 職業性原則。圍繞職業崗位要求和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遵循職業教育基本特徵和發展規律,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評價學生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態度,綜合反映學生工學活動情況和職業素質水平。

3) 創新性原則。充分發揮學校辦學主體作用,深化評價模式改革,創新評價體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企業、家庭、社會的各類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4) 操作性原則。根據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科學制定評價 標準和評價工具,易於學校、學生和社會各界理解接受。實現評價過程與管理的信息化,評價實施簡便、易操作。

三、評價模式改革框架

六、組織實施 學生綜合素質“多元立體發展式”評價由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管理,教務科牽頭組織實施,綜合運用《XXXXX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XXXXX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儲蓄”實施辦法》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記載等工具,以紙質記載和網路管理的方式建立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檔案。

(一)組織評價培訓。學生科、教導科每學期組織班主任、任課教師等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學習評價方案、領會指標體系、掌握評價工具。

(二)學期過程評價。班主任、任課教師、企業指導教師等使用學生學習表現過程性記載工具對學生德育、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記載。

(三)學期終結評價。每學期末,班主任、任課教師、企業指導教師等對學生德育操行考核、課程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學期終結評價,形成學生德育操行成績和課程總評成績;班主任、家長、社區人員等對學生參與各類活動和取得的效果進行學期終結評價,形成學生基本素質表現、專業技能表現等成績。

(四)評價結果審定。每學期末,班主任按照《XXXXX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XXXXX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儲蓄”實施辦法》對學生當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匯總,撰寫學生綜合素質評語,評價結果在班級內公示,並提交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審核、認定。

(五)評價結果反饋。審定的評價結果生成《XXXXX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單》,並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同時接受學生及其家長對評價結果的查詢或申訴,並在申訴辦理 10個工作日內給予書面答覆。

七、評價方法

(一)學生德育評價

1、評價方法:

德育評價標準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採用學生科、班主任、教學部、教務科、學科教師等多主體評價的方式,根據對本班學生的日常考察與記錄,由班主任、教師提供實證材料等對學生的德育情況進行評價。在評價中要根據德育的不同內容,採取適當的方法。德育評價按月進行評價,每個學期末以各月的平均成績做為學生的學期德育成績,學期最終成績按百分制記列。

(二)學生學業評價

1、公共課

(1)評價方法:

公共課評價是對學生所學公共課進行的理論和素質兩方面的進行綜合評價,兩項考核全部合格,單科成績才準予合格,評價方法採用過程性與總結性考核結合的方法,並採用課堂理論考試、素質考核、大型作業、案例分析等多種方法進行。期末考試由教務科統一組織,安排在該課程結束後或學期末,集中時間考試。

理論評價由多方過程評價(占30%)、過程測試(占30%)和期末考試(占40%)評價項組成,對三項考核後得出公共課理論綜合評價結果。

素質評價由過程考核(占40%)和素質測評(占60%)評價項組成,對二項考核後得出公共課素質綜合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