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建議:與孩子有效溝通

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最佳狀態出現在學前期,那時候的父母充滿了耐心和愛心:一句一句地教孩子說話,一步一步地扶孩子走路,耐心地講故事、動情地唱搖籃曲。可惜的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卻變得越來越少了。

於是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嘴硬得很,講的理兒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父母為孩子煩,孩子嫌父母煩。這樣,父母和孩子能坐下來交流才怪!

問題出在哪裡呢?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或者是溝通方法存在弊端?

溝通不暢,孩子當然會有責任,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心的憂慮,語氣的急促,心態的不平和,常常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只剩下一味地情緒的宣洩,甚至變成單純的埋怨、指責和不滿,這樣做的結果,自然是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

首先,父母要學會傾聽。很多父母並不屑於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在父母眼中,孩子還沒有成年,怎么會懂得比成人多呢?如果他們的觀點與父母不同,自然是孩子錯了,所以沒必要傾聽。因此,當孩子和父母交流時,父母要么表現出沒有耐心,甚至以“忙”為藉口拒絕傾聽,要么心不在焉,一邊幹活,一邊看電視,對孩子的話充耳不聞,這是完全錯誤的做法,輕而易舉地關閉了溝通的大門。這一切出發點的依據都建立在父母是全知全能的“聖人”,而孩子只有虛心學習的份。這自然不是平等的交流了。因此,學會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為某事在氣頭上,要允許他發脾氣,允許把不良情緒發泄出來,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等待孩子,安靜地看著孩子,不去打斷他的話,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左顧右盼,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於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這樣的態度,就使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成為了可能。

其次,要對孩子的觀點和分析作出反應,真誠地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注意,這裡說的是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不是應付,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並非只有訓導和不容分辯的“裁決”。

不要總把孩子看得還小,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時語調中暗含的態度,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甚至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事交談的?而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了?是否對孩子大叫大喊、聲嘶力竭了?這些不正常的反應都會影響到孩子與你的深層次交流:由於你的態度不真誠,情緒太過激,孩子本來要敞開的心扉往往會戛然而止。

第三,要學會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為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轉化為替孩子尋找出路,尋找前進的方向,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最後,要學會出謀劃策,幫助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我們很多的父母在孩子出了問題之後,大吼大叫一番,便沒有了後續內容。這樣做,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其實,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犯了錯誤之後能夠悔改。但很多時候,他們更多的是手足無措,急需等待父母給以幫助。因此,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幫孩子出謀劃策,度過難關。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我們同孩子的交流主要靠語言,這是很正常的。但有時候,我們發現與孩子的語言交流存在障礙,孩子根本無法聽進我們的勸阻或建議。那不妨改變一下方式,可以用書面信件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做的一大好處是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更能夠把握分寸,更理性。用書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氣和,思路清晰,條例完整,在書寫中,思想被觸動也將觸動對方,心靈被淨化也將淨化對方。作為家長不能怕麻煩,也許這樣的一個交流方式,能讓我們發現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