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九篇:氣府論(三)

SW59——《氣府論篇第五十九》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59—C0101(五臟……各六)‖→‖SW58-Q0301 ‖已遷至《氣穴論》

‖SW59—C0301(分之所在穴空)‖→‖SW59-C1301 ‖遷移說明:

1、《內經校釋》引吳昆註:“分之所在穴空者,言上文六十八穴,皆陽明部份所在之穴孔也。”

2、依前後文例,本句多出,顯見竄簡,遷入本論SW59-C1301“脈氣所發者”句後,作為結語,義理雙通。

C0000關於《氣府論》篇名:

1、《內經注評》按:“氣府涵義有二:第一,篇中所述手足三陽經和督、任、沖脈的脈氣所發穴位,在各經脈氣交會處,稱做氣府;第二,三陽經脈屬六腑,脈氣所發穴位稱氣府。”

2、《素問直解》卷之五《氣府論》按:“伯承上篇《氣穴論》,而復言‘氣府’也。手足三陽之脈,六腑主之。故脈氣所發之穴,即為氣府。手足之陽,合督、任、沖脈,凡三百六十五穴,亦應一歲之數,所以承氣穴而補其未盡之義。”

3、《太素》置於卷第十一《氣府》,獨立成篇。肖延平按曰:“此篇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九《氣府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三第一至二十二,惟文法編次與此不同。”

4、《類經》置於七卷九《氣府三百六十五》,獨立成篇,並註:“《素問.氣府論》全。”

5、《素問吳注》云:“六陽孔穴,皆氣所居,命曰氣府。”

6、據《脈要精微論》SW17-Q0102“夫脈者,血之府也。”又據《六元正紀大論》SW71-Q3702“厥陰所至為風府,為舋、啟;少陰所至為火府,為舒、榮;太陰所至為雨府,為員、盈;少陽所至為熱府,為行、出;陽明所至為司殺府,為庚、蒼;太陽所至為寒府,為歸、藏。司化之常也。”可知:三陰三陽之脈,即氣血之府。

C0101七十八穴:姚春鵬註:“此穴位數目,諸家說法不一;楊上善作七十三穴,王冰作九十三穴,吳昆作九十一穴。張介賓:‘詳考本經下文,共得九十三穴。內除督脈、少陽二經,浮氣相通於本經,而重見者凡十五穴,則本經止七十八穴。近世經絡相傳,足太陽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即下文各經之數,亦多與會時者不同。’”

C0101兩眉頭各一:

1、《素問直解》卷之五《氣府論》註:“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也。”

2、《類經》七卷九註:“本經攢竹二穴也。”

C0101項:

1、《內經校釋》校:“原作‘項’。《新校正》云:‘所以言入髮際至頂三寸。傍五者為兼四行傍數有五行也,相去三寸者,蓋謂自百會頂中數左右前後各三寸有五行,行五,共二十五穴也。後人誤認,將‘頂’為‘項’。今據改。”

2、《類經》卷第十一《氣府》、《類經》七卷九《氣府三百六十五》、人衛影印《素問.氣穴論》均作“項”,從之。

C0101俠:通挾,夾,即左右兩邊。

C0101尻:尾骶骨。

C0101二十一節,十五間:

1、《素問懸解》卷四《氣府論》註:“挾背以下,自大椎至尻二十一節,脊骨十五節間兩旁各一,是太陽之外行也。”

2、《太素》卷第十一《氣府》楊上善註:“太椎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有一輸,為三十輸,六十一也。”肖延平按:“王注云:‘十五間各一者,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謂附分、魄戶、神堂、譩譆、鬲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也。’《甲乙經》所載背自第二椎兩傍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兩傍俠脊凡二十六穴,共穴名自附以下與王注同。惟《甲乙經》云:‘自第二椎兩傍’本書楊注云:‘自大椎以下。’不能無異。且經云:十五間各一。楊注云:‘十五間兩傍各有一輸,與經文正合,惜未詳析穴名耳’。”

C0101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1、《類經》七卷九註:“謂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也,左右共十二穴。”

2、《太素》卷第十一《氣府》註:“從足上指上至委中,有井、滎、輸、原、經、合等左右十二輸等。”

C0201角上各一:

1、《內經注評》注:“張景岳、吳崑注作二頷厭穴,今從其注。”

2、高士宗註:“頷厭二穴。”

C0201銳發:高士宗註:“銳發,即鬢髮。”

C0201客主人:

1、 《內經校釋》註:“即上關穴。”

2、 高士宗註:“一名上關,在耳前之上。”

C0201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1、 八間,姚春鵬註:“指八肋之間。”

2、 高士宗註:“腋下三寸,淵液穴也。腋下為脅,脅下為胠,脅下至胠,有輒筋、大包、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膠八穴之間,左右各一行,計十六穴,合左右淵液,凡十八穴。”

3、 掖,即腋。胠,qu1,脅下空軟部位。

C0201足小指次指:《內經校釋》譯:“足第四趾。”從之。

C0301面鼽骨空各一:

1、王冰註:“鼽,頄也。頄,面顴也。”

2、《內經注評》注:“面鼽即顴骨。鼽與頄同,古字通用。”

3、《類經》七卷七註:“四白二穴也。鼽,頄同,音求。”

4、高士宗註:“穴居骨內,故曰骨孔。”

C0301膺中骨間各一:

1、《太素》卷第十一《氣府》註:“膺中,膺窗也,左右二穴。”

2、《類經》七卷七註:“謂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素問懸解》、《內經校釋》亦作此解。

C0301鳩尾:鳩尾,穴名。

C0301胃脘:脘,通菀,院,園;胃脘,即胃腔之內。

C0301氣街:

1、《內經校釋》註:“指氣沖穴,左右各二穴。”

2、《類經》卷第十二《氣府》註:“氣街左右二穴。”

3、《素問直解》卷之五《氣府論》註:“《骨孔論》:‘沖脈者,起於氣街’。《衛氣論》:‘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此氣街動脈,乃腹氣之街,左右肓腧二穴。”從之。

C0301伏菟:菟,即兔;伏菟,穴名。

C0301分之所在穴空:

1、《內經校釋》引吳崑註:“分之所在穴空者,言上文六十八穴,皆陽明部份所在之穴孔也。”

2、各部份之所在氣穴、骨空。

C0401曲掖上骨穴各一:

1、 高士宗註:“肩端尖骨,從後下陷,是為曲腋,曲掖上骨,兩臑腧穴,舉臂取之。”

2、 《內經校釋》注:“指臑俞穴,左右凡二穴。掖,腋同。張志聰註:‘謂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C0401上天窗四各一:

1、《內經注評》注:“王冰、張景岳注作天窗、竅陰二穴,今從其注。”

2、《素問懸解.氣府論》註:“上天窗四寸各一,竅陰(足少陽經穴,在天窗上四寸)、天窗,左右四穴。”

3、《內經校釋》譯:“兩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

C0401肩解:高士宗註:“肩外解分之處,兩秉風穴。”

公眾號:其人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