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知識(Knowledge)與技巧(Technique)

  我第一次聽說acca是在1996年,從財會雜誌上看到的介紹,只覺得課程科目太多了,14門,費事,不如考cicpa.

cicpa 共5門,10%左右的合格率加上單科合格成績5年有效的規則,使得cicpa考試說難不易,中途放棄者不在少數;而部分鍥而不捨的人在回首cicpa考試時甚至當它是噩夢一場。曾經聽過一個笑話,說一個應聘者交給hr cicpa 5門科目的單科合格成績單,到fin時被拒收,因為這5張成績單相隔年月久遠。

2002年,我加入了一個香港公司工作,香港由於歷史原因在財務、會計處理方面跟英國比較接近,這個公司也就對acca資格有些偏好。慢慢發現acca也有它的好處 - 10年有效;40%左右的通過率,而且好像中國考生通過率更高;另外,acca有免考政策,也不是每個人所有科目都必須考(雖然考試費還是要繳的)。

2003年12月,我第一次參加acca 的考試,4門(2.4, 2.5, 2.6,  3.1),順利通過;2004年6月,我通過了其餘4門(3.3, 3.5, 3.6, 3.7)。 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從 student 到  affiliate的過渡,即使剔除運氣的成分,也算是效率比較高的。

因此,審計幹部培訓中心請我介紹一下學習經驗;我剛開始有點為難,因為怎么說考試經驗都不夠豐富;但最後還是決定勉為其難,將這一年考試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進行了總結,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作為 acca學生,目的無非是學到知識以及通過考試,如果兩者都能順利達到(快速地以高分通過),那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能的話,鑒於英鎊的價格,我覺得以通過考試為先(即pass就好)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除非你很有時間且不缺錢。所以我以下的建議可能對以業餘時間學習的上班考生更為適用。

1.整體考試進度的安排

14門課程中,有些比較相關、相近的科目可以考慮同時考,費事過了6個月再回憶一遍(比如說2.6和3.1,都是審計,只是看問題的高度不同)。 另外,有些課程(如2.5,2.6,3.1,3.6)大量涉及到一直處於修改和完善之中的會計準則,如果考試進度比較慢,可能要不停更新記憶中的內容,極易混淆。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儘快通過,以一個acca會員的身份來後續教育的壓力應該要小很多吧。

2.學習小組

同一科目的若干考生(三、五個即可)可以組合成所謂的“學習小組”,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互相解答,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加強了自己的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日常事務的增加,能記住一些英文的東西實屬不易,要珍惜這種機會。特別是acca的官方教材,不論是哪個版本,似乎都難免錯誤之處,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印刷串列可以讓看書的人頭疼大半天!到核心課程階段,連試題本身的正確與否都見仁見智,重要的是能合理的解釋,自己說服不了自己的時候可以問問同學,說不定有豁然開朗的效果。 另外,有條件的,可以團結一、兩個已經通過考試的“前輩”,有時一句話可以讓人恍然大悟,效果很好。

3.時間管理

acca考生中相當數量的同學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能跟acca課本的內容有關聯,比如財務報表、財務管理、審計、項目分析、市場戰略、金融工具、財務信息系統等等,無論是在工作方法已經系統化的大公司, 還是一切都待完善的小企業,如果在工作時套用一下acca課本的知識,分析處理方法上存在差異的原因,都是可以加強記憶的。 工作,考試,家務,娛樂……時間總是不夠用的;如果上班忙又沒有考試假,那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了;如果碰到財務結賬要加班,晚上也沒時間看書了。如果下班後做模擬題(過去的考題),8小時上班高度疲勞後的3個小時就只能做一套題而已,而且通常做不完!所以建議在周末狀態好時才做整套的模擬題;其餘時間,看看課本、摘摘筆記效果可能更佳。 在考場上的時間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考試的成敗,這將在下一點講述。

4.考試技巧

將acca教材的內容掌握了,你就有了知識,但是只有將知識在考場上發揮得好,才能達到我們通過的目的。 acca考試題目分必答題和選答題,普遍來講,考官不喜歡必答題沒做的答卷以及題目數量答得不全的答卷,不同的考官還有更進一步的不同的偏好。所以,學習過程中要熟悉考官的風格,這可從過去的考試答案中仔細分析得出個一二。 一個考生需要完成的題目總計100分,在180分鐘(3個小時)內分配。不同的考生習慣不同的答題次序,有的喜歡從前往後答,有的喜歡先易後難,也有的喜歡反著來。無論哪種次序,一是要注意時間控制;二是要與自己的心理素質相適應,有些人一旦答不上來,就開始著急,這樣很影響情緒。這兩個方面可以在平時做模擬題的時候逐步改善。

以上方法,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使用。有空的時候告訴自己:10個考生中有4個通過的話,我應該是其中1個。中國人向來都是充滿智慧的。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公式: 成功=聰明+勤奮+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