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與“工資”有關的三個概念

 “工資總額”、“工資、薪金支出”、“工資、薪金所得”,這是財務人員經常談及的三個概念,但多數財務人員往往因概念上的模糊導致納稅調整時混淆了三者的範圍。總體來說,三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概念、範圍、依據三方面。
工資總額是統計學概念為保證國家對工資進行統一的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國家統計局1990年1月1日發布了《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明確指出工資總額是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工資總額的計算應以直接支付給職工的全部勞動報酬為根據。
工資總額由六部分組成: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包括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因病、工傷、產假、計畫生育假、婚喪假、事假、探親假、定期休假、停工學習、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等原因按計時工資標準或計時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資。
工資總額不包括: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有關規定頒發的創造發明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以及支付給運動員、教練員的獎金;職工死亡喪葬費及撫恤費、醫療衛生費或公費醫療費用、職工生活困難補助費、集體福利事業補貼、工會文教費、集體福利費、探親路費、冬季取暖補貼、上下班交通補貼以及洗理費等勞動保險和職工福利方面的各項費用;有關離休、退休、退職人員待遇的各項支出;工作服、手套等勞保用品,解毒劑、清涼飲料,以及按照1963年7月19日勞動部等七單位規定的範圍對接觸有毒物質、矽塵作業、放射線作業和潛水、沉箱作業、高溫作業等五類工種所享受的由勞動保護費開支的保健食品待遇等勞動保護的各項支出;稿費、講課費及其他專門工作報酬;出差一伙食補助費、誤餐補助、調動工作的旅費和安家費;實行租賃經營單位的承租人的風險性補償收入;對購買本企業股票和債券的職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紅)和利息;勞動契約制職工解除勞動契約時由企業支付的醫療補助費、生活補助費等;支付給參加企業勞動的在校學生的補貼;計畫生育獨生子女補貼。
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時,只有實行工效掛鈎的企業才涉及“工資總額”這一概念。
工資、薪金支出是企業所得稅概念《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國稅發〔2000〕84號)規定,工資、薪金支出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與其有僱傭關係的員工的所有現金或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任職或者受僱有關的其他支出。地區補貼、物價補貼和誤餐補貼也應作為工資薪金支出。
在本企業任職或與其有僱傭關係的員工包括固定職工、契約工、臨時工,不包括應從提取的職工福利中列支的醫務室、職工浴室、理髮室、幼稚園、託兒所人員;已領取養老保險金、失業救濟金的離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待崗職工;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計入住房周轉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務人員。
下列支出不作為工資、薪金支出:雇員向納稅人投資而分配的股息性所得;根據國家或省政府的規定為雇員支付的社會保障性繳款;從已提取職工福利基金中支付的各項福利支出(包括職工生活困難補助、探親路費等),各項勞動保護支出;獨生子女補助;納稅人負擔的住房公積金;國家稅務總局認定的其他不屬於工資、薪金支出的項目。
除另有規定外,工資、薪金支出實行計稅工資扣除辦法。
工資、薪金所得是個人所得稅概念《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明確,工資、薪金所得是個人因任職或者受僱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僱有關的其他所得。
下列收入不計入工資、薪金所得:獨生子女補貼、託兒補助費、差旅費津貼、誤餐補助,執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未納入基本工資總額的補貼、津貼差額和家屬成員的副食品補貼等。
而有的支出(或收入)同時屬於“工資總額”、“工資、薪金支出”和“工資、薪金所得”;有的支出(或收入)則不同時屬於上述三個範疇。如:誤餐補助不屬於工資總額,卻包括在工資、薪金支出中。同時,根據相關規定,個人因公在城區、郊區工作,不能在工作單位或返回就餐的,根據實際誤餐頓數,按規定標準領取的誤餐補助不屬於工資、薪金所得,如果是單位以誤餐補助名義發給職工的補助、津貼就得計入工資、薪金所得。
再如:勞動契約制職工解除勞動契約時由企業支付的醫療補助費、生活補助費,不計入工資總額。但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的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應計入工資、薪金所得,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由上可以看出,“工資總額”、“工資、薪金支出”與“工資、薪金所得”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企業財務人員不能混淆概念,要分別不同的場合和目的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