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廣東省會計從業資格會計專業知識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試卷一

一、 填空題(將正確答案填入各題空格內,每空1分,共10) 
1、各單位必須根據________________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2、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資金調度和其他重要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________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程式應當明確。 
3、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行為,有權檢舉。收到檢舉的部門無權處理的,應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權處理的部門處理。 
4、一個單位在幾家金融機構開戶的,只能在一家金融機構開設一個________________賬戶。
5、票據和結算憑證金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時記載,二者必須一致,否則票據無效,結算憑證銀行不予受理。 
6、____________是稅務機關依據稅法規定,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登記管理的一項法定製度,也是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的法定手續。 
7、對未按照規定辦理稅務登記的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以及臨時從事經營的納稅人,由稅務機關核定其_______________,責令繳納。
8、會計工作的特點決定了_______________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是會計人員的行為準則。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重中之重。 

二、單項選擇題(將下列各題中唯一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用英文大寫字母填入括弧內。每小題1分,共15不選、錯選或多選,該小題均不得分) 
1、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制定並發布。 
a 國務院財政部門 b 國務院有關經濟主管部門 
c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 d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 
2、按《會計法》的規定,會計從業人員由於違法違紀行為被吊銷其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自被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之日起()內,不得重新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來源:
a 8年 b 6年c 5年d 3年 
3、某單位的出納員不僅負責貨幣資金的收付等工作,而且還代理登記債權債務明細賬,該作法違反了()的規定。 
a 會計機構內部牽制制度 b 《代理記賬管理辦法》 
c 《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 d 單位會計崗位責任制度 
4、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對不依法設定會計賬簿的和私設會計賬簿的違法會計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的罰款。 
a 2 000元以上50 000元以下b 3 000元以上50 000元以下 
c 3 000元以上20 000元以下d 5 000元以上50 000元以下 
5、下列各項中,屬於主票據行為的是()。 
a 出票人簽發票據並將其交付給收款人的行為
b 持票人在票據背面記載有關事項並簽章的行為
c 匯票付款人承諾在匯票到期日支付匯票金額並簽章的行為
d 票據債務人以外的人在票據上記載有關事項並簽章的行為 
6、下列各項中,只能用於異地結算的是()。
a 支票 b銀行本票 c 商業匯票 d 銀行匯票 
7、出票人簽發空頭支票或簽章與預留銀行簽章不符的支票,銀行應予以退票,並按票面金額處以5%但不低於()元的罰款。 
a 2 000b 2 500c 1 000d 1 500 
8、()是指由銀行簽發的,承諾自己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a 銀行匯票 b 支票 c 銀行本票 d 商業匯票 
9、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外出經營,在同一地經營累計超過()天的,應當在營業地辦理稅務登記手續。
a 30 b 60c 90 d 180 
10、稅務機關按照()的原則,核發《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其有效期一般為30日,最長不得超過180天。 
a 單一證 b 權責發生制 c 收付實現制d 一地一證 
11、變更稅務登記的範圍包括()。 
a 增減註冊資金(資本)
b 納稅人因經營期限屆滿而自動解散
c 企業由於改組、分級、合併等原因而被撤銷 
d 納稅人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來源:
12、納稅人在稅務機關採取稅收保全措施後,按照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繳納稅款的,稅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稅款或者銀行轉回的完稅憑證之日起()內解除稅收保全。 
a 5日 b 1日c 10日d 15日 
13、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行為的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 
a 給予罰款 b 承擔經濟責任c 追究刑事責任d 責令限期改正 
14、()利用行政管理上的優勢,對會計職業道德情況實施必要的行政監督檢查。 
a 政府部門 b 行業組織 c 財政部門d 人事部門 
15、開展()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強化會計職業道德約束機制的重要內容。 
a 輿論監督 b 自我教育 c 執法檢查d 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