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規程(第五節)

4 結構分析
4.1 一般規定
4.1.1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整體布置應能合理地傳遞各種荷載和作用,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並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結構體型宜規則,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
2 構件應具有適當的承載力,關鍵的構件或部位應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
3 在豎向、水平向結構構件的截面四角,應有貫通的縱向鋼筋,並具有足夠的受拉錨固承載力;
4 在混凝土易於壓碎的結構部位應設定加強的約束鋼筋。
4.1.2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中,樓板的支承可採用梁、柱或(和)牆。
4.1.3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區格板宜呈矩形。當內模為筒芯時,區格板內筒芯宜沿受力較大的方向布置。
4.1.4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各區格板中布置內模的範圍,應符合本規程第6.2.2條、第6.3.1條、第6.3.5條的規定,並在周邊實心區域內採取相應的構造措施。
4.1.5 柱支承板樓蓋結構可根據建築設計和承載力計算的要求確定是否設定柱帽、托板。
4.1.6 樓板中承受較大集中荷載的部份不宜布置內模。
4.1.7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柱和牆也可根據需要布置豎向內模。
4.2 結構分析方法
4.2.1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房屋高度、抗震等級和結構分析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等的有關規定。
4.2.2 抗震設計時,現澆鋼筋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中的框架部分,可採用梁寬大於柱寬的扁梁作為框架梁,扁梁的布置和截面尺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有關的規定。
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中的扁梁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 140有關規定。
註:扁梁不宜用於一級抗震等級的框架結構。
4.2.3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靜力設計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 50009取用荷載效應基本組合進行計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抗震設計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取用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進行計算。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 50009取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準永久組合進行計算。
4.2.4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的內力設計值,可採用線彈性分析方法確定,並可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內力重分布;也可採用非線性或塑性極限分析方法確定。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的內力和變形計算,宜採用線彈性分析方法;對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構件,宜考慮開裂對截面剛度的影響。
4.2.5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可按下列規定進行內力分析:
1 邊支承板樓蓋結構:樓板僅考慮承受豎向荷載,可按本規程4.3節的規定進行內力分析;周邊支承結構應考慮承受豎向荷載、水平荷載和(或)地震作用,按現行有關規範進行內力分析。
2 柱支承板樓蓋結構:承受均布豎向荷載的樓蓋,可按本規程第4.4節、第4.5節、第4.6節的規定進行內力分析;承受均布豎向荷載、水平荷載和(或)地震作用的樓蓋結構,宜按第4.6節的規定進行內力分析。
3 對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也可採用有限元方法進行內力分析。
4.2.6 邊支承板樓蓋的內力重分布可按本規定第4.3.4、4.3.5條的有關規定執行。
符合本規程4.5.1條的要求的柱支承板樓蓋經過彈性分析求得內力後,樓板每個方向正、負彎矩之間的調幅不應超過10%,彎矩調整後單區格板內計算方向的靜力彎矩應符合下列條件:
m +1/2(m'l + m'r)≥m0 (4.2.6)
式中m —— 區格板計算方向跨中正彎矩設計值;
m'l、m'r —— 區格板計算方向左、右端的負彎矩設計值;

m0 —— 設計方向一跨內總的靜力彎矩設計值,按本規程4.5.2條確定;
4.2.7 對於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構件,以及要求不出現裂縫或處於侵蝕環境等情況下的結構,不應採用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4.2.8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也可採用塑性餃線法或條帶法等塑性極限分析方法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但應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
4.3 邊支承板內力分析
4.3.1 邊支承板樓蓋結構的支承條件可按下列規定確定:
1 當樓蓋的內區格板由現澆混凝土牆支承時,該區格板應按豎向剛性支承考慮;
2 當樓蓋的內區格板由周邊現澆框架梁支承,且符合下列條件時,該區格可按豎向剛性支承考慮:
 hb/hs≥4(4.3.1-1)
 bb h3b/ln h3s≥2 (4.3.1-2)
框架梁按矩形截面的受彎承載力設計值不應小於由板達到承載能力極限狀時傳遞到樑上荷載產生的彎矩設計值的1.1倍。
中bb、hb —— 梁的截面寬度和高度;
hs —— 樓板厚度;
ln —— 梁的淨跨,按本規程4.5.2的原則確定;
3 擱置在砌體外牆上的區格板,沿牆的板邊彎矩應取為零;
4 對樓蓋的端區格板和角區格板,周邊支承條件應根據支承構件的彎曲、轉剛度確定。
4.3.2 邊支承板樓蓋結構的區格板應按下列原則進行計算:
1 兩對邊支承的板應按單向板計算:
2 四邊支承的板,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小於或等於2.0時,應按雙向板算: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於2.0時,可按單向板計算。
4.3.3 邊支承板樓蓋結構的區格板,可按各向同性板進行內力分析。
4.3.4 邊支承單向板經過彈性分析求得內力後,一跨內正、負彎矩之間的調幅不超過20%,彎矩調整後一跨內的靜力彎矩應符合下列條件:
  m +1/2(m'1+ m'r)≥1/8 qd bl2n (4.3.4)
彎矩調整後各控制截面的彎矩設計值不宜小於1/24 qd bl2n。
式中  m —— 正彎矩設計值;
m'1、 m 'r —— 按淨跨ln考慮左、右端的負彎矩設計值;
qd —— 考慮重要性係數的均布豎向荷載基本組合設計值;
  b —— 板的計算寬度;
l2n —— 板在兩支座邊之間的距離;
4.3.5 邊支承雙向板經過彈性分析求得內力後,每個方向正、負彎矩之間的調幅應超過20%,彎矩調整後一個區格板內各控制截面上的彎矩設計值之和應符合下列條件(圖4.3.5):
2m1÷2m2+ m't1+ m'b1+ m'l2+ m'r2≥1/12ηqd l21(3l2-l1) (4.3.5)
式中 m1 —— 短邊方向的總正彎矩設計值;
m2 —— 長邊方向的總正彎矩設計值;
m't1、 m'b1 —— 短邊方向按淨跨考慮的總負彎矩設計值,m't1為圖4.3.5中上邊的總負彎矩設計值,m'b1為下邊的總負彎矩設計值;
m'l2、 m'r2 —— 長邊方向按淨跨考慮的總負彎矩設計值,m'l2為圖4.3.5中上邊的總負彎矩設計值,m'r2為下邊的總負彎矩設計值;
η —— 考慮區格板內薄臘效應的彎矩折減係數:當有可靠的實踐經驗時,對中間區格板,可取η≥0.8;對端區格板,可取≥0.9;對角區格板,可取η=1.0。當無經驗時取η=1.0;
l1、l2 —— 雙向板短邊、長邊的邊長;
圖4.3.5 雙向板彎矩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