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與法律碩士考研指南——報考技巧

  一、報考技巧

研考能否成功,一方面取決於研考成績,另一方面取決於報考的學校及專業。因此,報考對考生來說極為重要,不僅影響考生能否被理想的學校和專業所錄取,還將影響其未來的發展。為此,每個考生都應當掌握最基本的報考技巧,認真比較,慎重選擇,報考最適合的學校和專業。一次正確的抉擇可能改變你的命運,使你終身受益;反之,你可能遺憾不已,甚至抱憾終生。根據一些考生的經驗,結合編寫者自身的體會,我們認為報考時應當著重考慮以下諸因素。

1.自己是否適合學習法學

這是每一個打算報考法學或法律碩士的考生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考生在作出決定之前應當了解一下有關院校法學和法律碩士的招生情況,掌握基本情況。近年來,法學研究生的招考日漸升溫,成為文科類的熱門專業,競爭比較激烈。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為例,1997年法學碩士報考人數為732人,錄取101人,法律碩士756人報考,錄取130人;1998年法學碩士報考入數為765人,錄取65人,法律碩士834人報考,錄取158人;1999年法學碩士838人報考,錄取78人,法律碩士報考人數為483人,錄取了152人(絕大部分為自費生和委培生)。中國政法大學1999年法學碩士報考人數為·1673人,錄取176人,法律碩士報考l 240人,錄取102人;2000年法學碩士報考人數為2040人,錄取198人,法律碩士報考人數為1596人,錄取174人。

然後應當考慮自身階情況。報考法學或法律碩士要求考生有較好的文科功底、較強的理解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

另外,考生還要考慮自己的知識結構、興趣、特長、考研機會、擇業去向等因素,全面權衡,慎重選擇。

2.詳細了解報考學校及專業的有關情況

決定報考法學或法律碩土後,考生應當詳細了解所報考學校及專業的有關情況,這些情況是考生選擇學校及專業時應當予以考慮的因素,並以此作為選擇的依據。學校及專業有關情況的獲得有多種途徑,但信息來源要可靠,並進行核實,切忌捕風捉影、道聽途說,以防誤導。獲得有關信息階恰當途徑主要有以下三條:

(1)查閱招生簡章。

查閱招生簡章是獲得研考信息最可靠的途徑。不論以前是否報考過該校,都應當索購當年的招生簡章,認真閱讀,查清報考條件、報名手續、報名時間、考試科目和招生人數等。特別是報名條件和考試科目經常發生變動,如不及時了解,可能貽誤時機。如從2000年起非在職法律碩士不再招收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生(含同等學力),專業課實行全國聯考;北京大學自1997年起考試科目有重大調整。

(2)嚮往屆的研究生諮詢。

往屆的研究生,特別是一年級的研究生,對本校、本專業的有關情況了如指掌,對報考和應考有切身體驗,向他們諮詢有關報考條件、報名手續、考試科目、招生情況、指定教材、試題特點等情況,可謂事半功倍、切實可行。

(3)嚮導師或研招辦諮詢。

導師對本專業的情況,特別是指定教材、試題特點、考試範圍等情況非常熟悉,向他們諮詢這方面階情況將受益匪淺。

考生應當了解報考學校及專業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報考條件。

各院校對報考條件均有明確規定,有些院校還對某些專業另附特別條件。考生在報考前應當對報考院校及專業的報考條件認真閱讀,仔細核對自己的情況是否符合報考條件,不可疏忽大意,推測自己符合報考條件,更不可弄虛作假,“創造”條件,企圖矇混過關。因為各院校在收到考生的報考材料後要進行核查,符合報考條件的,發給准考證,不符合報考條件的,不發給准考證。弄虛作假即使僥倖過了第一關,到複試審查檔案時仍會露出馬腳,情節嚴重者還可能受到紀律處分,最終自食其果。每年都發生有考生不符合報考條件而未能獲得准考證,從而貽誤時機的情況;也發生過考生分數已達到錄取分數線,但因弄虛作假被查出而取消夏試資格,甚至入學後被查出而遭除名的情況。因此,考生在報考時應當仔細閱讀報考條件,認真核對自己的條件,不符合報考條件就不報考;否則,將會自作自受,白忙一回。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考生應當及早了解報考條件,因為報考條件經常會發生變化,不可根據往年推測,有些考生到11月份報名時才去查閱招生簡章,發現自己不具備報考條件,只好改考其他院校或專業,考期將至,其結局可想而知。有些專業對考生另附.有報考條件,不容忽視,如要求考生外語通過六級、獲得學士學位、本科是法律專業、只招委培生等。這些條件考生亦應具備。

(2)歷年招生情況。

了解有關院校及專業的招生情況,有助於考生決定報考院校及專業。這些情況包括:報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比例、生源等。總的說來,重點院校比普通院校競爭激烈,綜合院校比法律院校競爭激烈,大城市所在院校比一般城市所在院校競爭激烈,熱門專業比普通專業競爭激烈,現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1999年的報名及錄取情況為例加以說明。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報考入數為838人,錄取78人。錄取比例為:法理學:3:31;法律思想史:6:37;憲法學:5:49;刑法學:7:93;訴訟法學:10:1265民法學:25:231;國際法學:7:846經濟法學:1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