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輔導:內生五邪病機—濕濁內生

1. 內濕的含義
濕濁內生,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功能減退或障礙,從而導致機體水谷津液代謝失調,引起水濕痰濁等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所致,故又稱為脾虛生濕,或內濕。
2. 內濕的病理變化
內濕的形成,多因素體陽虛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陽不振或脾氣虛損,失其健運之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代謝發生障礙所致。於是水液不化,便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或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困產生的關鍵。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因此,內生之濕濁不僅是脾陽脾氣虛損,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且與腎的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腎主水液,腎陽為人體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損時,亦必影響及脾之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勝則亦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久困,則亦必損及脾腎之陽,而成陽虛濕盛之證。且腎陽不足所引起的內濕病變,又與內寒之病變有關。
濕性重濁膩滯,易於阻遏氣機,故內因病變,即在於阻滯機體上、中、下三焦氣機通暢,因此其病理表現亦常隨其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異。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在其形成方面雖有區別,但二者常相互影響。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蘊,或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