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買手追捧中國服裝設計師

  過去人們對紫禁城、青銅器、石像、大紅燈籠等代表中國符號的印象,謝鋒使中國文化元素在時尚生產中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捷和現代利落感,並且與歐洲特色相調和,這不僅在國際市場上得到了成功,並且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中國文化元素在走向國際化的生產製作過程中,應該把握怎樣的分寸感和方向

“中國這個世界紡織業的老虎,由於她的第一個設計師參加了巴黎時裝周,這個星期天在國際時裝界打開了一個切口,使得全世界關注。”法新社如此形容謝鋒給世界時尚界帶來的軒然大波。

巴黎時裝界來了箇中國人

“我去巴黎前,非常擔心展覽完成後國際評論界的反應,我甚至希望最好的反應是沒有反應,我最怕人家說‘看來,中國設計師跟世界還是有一定距離’,或者說‘看樣子中國還是一個服裝的生產大國,離服裝設計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影響的不僅僅是我個人,還會影響中國設計師的後來者。”46歲的謝鋒說起這些很淡定。

結果卻令所有人驚訝。

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戈巴克,在接受各國媒體採訪時表示:“謝鋒在法國巴黎時裝周的正式日程中的出現具有標誌性意義,這個事情與1973年美國設計師登入巴黎時裝周具有同樣意義。”世界各權威時裝、時尚媒體對謝鋒的設計都給予肯定,認為這位中國設計師的設計非常“國際化”,並且對2007春夏流行時尚具有提示性。法國《解放報》認為“謝鋒是個46歲超級聰明的人,他設計的服裝並不是非常中國化,因此非常好看”。

他 “隱約”地使用一種傳統文化符號,而不是過分凸顯,這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令人們猜想:中國文化符號特有的沉重感,是否已經令人產生了審美疲勞?中國的創意設計在進入國際化時,如何在別人的目光和自身的文化之間做出取捨?謝鋒的成功,是否折射出中國在短短几十年的時尚產業發生的變化?

開放的中國創意設計

1998年前後,中國服裝業開始重視服裝設計,希望擁有自己品牌服裝的謝鋒回到國內,正處於起步階段的國內市場和文化環境,讓謝鋒經受了現實的磨礪和洗禮。

從謝鋒身上可以看到,他這一代中國設計師普遍的成長經歷和奮鬥方向。“文革”時期,人們還穿著統一制服的時候,謝鋒就自己做了條喇叭褲,“剛洗了一次就被別人偷走了”。

20世紀80年代,掌握著世界時裝界權柄的歐洲遭遇了衝擊波,來自日本的設計師用想像、怪誕和強烈的異域魔力征服了歐洲這顆時尚心臟。在這個背景下,1988年,謝鋒離開了學習、工作近十年的浙江絲綢工學院,來到“日本文化服裝學院”,這個誕生多位服裝設計大師的搖籃學校學習服裝設計。

當記者問到他的成功是否借鑑了日本創意設計的經驗時,他回答,“中國的今天和當時的日本不一樣,留給我們中國人的時間是不多的,我們有必要在我們還可以的年代去衝擊世界市場,成不成功我現在不能判斷,但我自己有很多在歐洲和日本的工作經驗,所以,我基本能判斷歷史的走向。”

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展示

謝鋒不是第一個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中國設計的中國設計師,他這次攜他的“吉芬”品牌秀走羅浮宮的意義,或許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大鵬的話,更能對其進行實質性的闡釋:吉芬第一個以中國設計師品牌的身份進入時裝周,這已不是單純的文化交流,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展示,說明像謝鋒這樣的設計師已逐漸擁有了國際品牌的設計能力和自信。

去年法國著名的vlosy奢侈品諮詢集團,已經入股吉芬,並對吉芬在國際拓展以及品牌和設計師的包裝上進行國際程式化操作。即一個以設計師為主導的“jefen·frankie”的中國時裝品牌正在進行國際化資本運作。《中國紡織報》評論認為,這個過程醞釀著中國時尚產業與國際碰撞的一個新的轉折。

對於謝鋒來說,世界時裝輿論界對他的設計認可固然重要,但是否能通過這次巴黎時裝周,使吉芬品牌進入國際市場,在世界市場上獲得認可並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他認為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