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輔導 如何在作文中營造一種文化意境

  重慶一中  周  鵬
  大抵閱卷老師皆為“文化人”之故罷,抑或國人不堪物質生活的競逐而生髮回歸傳統的尋根衝動罷,總之,近年遴選的高考佳作多了些悠悠古韻,淡雅書香。不鋪秦磚,就漆漢瓦;不說唐風,就道宋月。或感嘆文化,或文化感嘆,以引發思古之幽情。士為知己者用,文為閱文者悅。既然炫示豐厚的文化積澱是使“閱文者悅”的又一制勝之招,那我們就不能不研究如何在作文中營造一種文化意境這個問題。說文化意境或許有些玄乎,那就說文化味兒。一篇文章的文化味兒怎么來的呢?不妨先讀下面這兩段文字:
  1. 就連魯迅經過了墳前的彷徨和鐵屋子裡的吶喊之後,也會在柔柔的燈光下,點上一支煙,輕輕地朝花夕拾,讓自己早已乾涸的心田,在童年水鄉的潤澤中,在金黃圓月下的西瓜地里,在百草園,在社戲台,靜靜地安睡。——節選自馮澤立《漫遊的心》
  2. 蒙古包、軲轤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馬頭琴的搖籃,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黃土高坡天生就是嗩吶的世界,而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江南則永遠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風情孕育一方樂器的生長,只是我們不知那當初的當初,是江南選擇了二胡,還是二胡選擇了江南。這樣的選擇費思量,難端詳。——節選自陳榮力《流浪的二胡》
  第1段文字便充滿魯迅的氣息和味道。這氣息和味道從哪兒散發出來的呢?便是從一些暗示著魯迅信息的詞語中散發出來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墳”,這是魯迅先生小說集或散文集或雜文集的名字。“鐵屋子”、“水鄉”、“金黃圓月下的西瓜地”、“百草園”、“社戲台”,分別是魯迅先生《〈吶喊〉自序》《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里的物象。正是這些物象的組合為讀者構築了一個魯迅的世界。第2段文字亦是如此,分別用幾個物象寫出曠遠的草原風情、蒼涼的黃土文明以及柔媚的江南情調。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營造文化意境的方法,那就是在文章中巧妙組合能傳達一種文化氣息和味道的詞語。如果給這種詞語命名,可以稱之為文化元素。說語言的豐厚沉重是因為語言能傳達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最終是以文化元素為載體的。為此,只要我們掌握一定量的包孕著文化信息的詞語,也就是文化元素,並能嫻熟的將其和諧地組合在文章中,我們的文章也就會有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定能受閱卷教師青睞的。
  文化元素從何而來?文化元素其實是文化的沉澱物。譬如有關“陶淵明”的文化信息,我們在熟悉了陶淵明的生平詩文後,便可概括提煉出以下文化元素:五柳先生(因宅邊有五柳樹得名),五斗米(詩人有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遂掛冠隱居),東籬(詩人有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代歸隱之意),籬下菊、種菊、採菊(同前),南山(即九江廬山),帶月荷鋤(詩人有詩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菊花酒,桃花源、桃源(詩人有美文《桃花源記》),素琴(詩人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倘若作文需要“陶淵明”的信息,我們在表述中,將以上這些文化元素點綴在語言之中,那么,我們的文章就能營造出一種文化意境。不妨讀讀下面這段文字:
  文化需要“雜”,雜便多元,多元即豐富,豐富才燦爛。三閭大夫縛石投江,中國文化從此有了一縷永不飄散的汨羅魂。這種忠君愛國的文化固然可貴,當為文化之主流,但那獨善其身的隱居文化我們也應欣賞。陶淵明歸隱田園,或採菊東籬,或飲酒草堂,或醉撫素琴,或讀書吟詩,或臨谷長嘯,或種豆南山……這樣的人生難道不應是文化的一部分?當然,我們提倡文化多元化,也要遏制阻止消極甚至惡俗的文化濁流。(以“雜”為話題)
  明白了文化元素的來源,我們再談談文化元素的組合。其實,從前面的例子中,你可能已經領悟了組合的策略。組合策略的本質不過是用詞語造句罷了。當然,文化元素的組合應符合情理,倘若只求堆砌,反倒會弄巧成拙。最後,我們再留一些文字,供你品讀、感悟、消化。
  讀書是跨越時空的邂逅。在書中,你可以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採摘白雲紅霞;你可以和李清照共賞綠肥紅瘦、梅子時語,和她在荷花叢中爭渡;你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橋上信步徜徉,共同採摘橋下河中的水草;你可以和海明威幫助老漁夫桑地亞哥抗拒鯊魚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這一偉大崇高的精神境界;你還可以和孔子、司馬遷、曹雪芹、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成為知心朋友,你的腰板也會挺得特別地直。
  清燈下,左手執黃卷,右手捧一杯茶,如果窗外有一輪明月就好了。月光下,呷一口濃茶,聆聽作家們用筆敲響的歲月回聲,激起你心海浪花朵朵。讓浪花撞擊心靈,閃爍出五彩繽紛的火花,匯成一條美麗的彩虹,連線著心和月亮。所以,讀書時你湛藍的心空上也會點綴著一輪明月。——節選自《書海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