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師考試規劃原理: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所有城市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城市發展一般規律,反映在:對城市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城市發展動力機制、地理區位、地區氣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才條件(包含政策、技術、管理)、工農業生產和區域經濟基礎等要素上。現就有關要素的一些規律性問題提些看法。

1.城市發展動力機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需要來源:
城市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建的、融合了自然環境的人工環境。城市的產生和發展都來自於人的需要,這種需要成為人創建和發展城市的根本動力。把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僅僅歸因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是對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的忽視②。因為社會生產力中主要是人,社會生產力之所以提高,還是出於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城市的發展規律首先應研究人,建設和發展城市首先應“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要,這樣才符合科學發展觀,適應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建設成舒適、方便、優美、宜居、和諧的城市。否則,忽視人的需要,見物不見人,正是產生種種城市問題、居民的滿意度低,造成城市不同程度衰退的理論認識上的重要原因。

2.綜合區位對城市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城市的綜合區位包括地理區位、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和政治文化區位等。其中前兩項屬於非流動性要素。一個城市如擁有與其他城市相比更便利、更通達的地理區位,或鄰近豐富的自然資源,或是全國首都或省會首府,將在獲取各種信息、發展城市生產、開展經濟合作、擴大對外貿易、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更具有優勢。一些沿海城市和各省首府較為發達就是明證。

3.農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農業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農業的發展為城市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材料,為城市工業提供市場、被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和早期的資金積累,也大大支援了城市和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因而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一方面不斷湧向城市,另一方面通過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就地轉化為城鎮人口,推動了城市及其郊區的城市化進程。

4.工業化、市場化和科技進步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工業化是世界城市化進程中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動力。但過去,我國明顯存在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的現象。改革開放後情況有所改變,尤其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正成為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市場化與工業化、城市化密不可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就是市場化建立的過程。由於我國長期實行計畫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遠遠滯後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市場的作用受到長期抑制。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各類市場迅速建立起來,大大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給城市發展注入了重要的新動力。科學技術的創新、套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產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資源利用方式,促進城市向集約型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間形態,改善了城市環境,加強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科技進步已成為城市發展和提升城市化質量的重要動力。

5.文化是對城市發展長遠起作用的基礎條件和根本動力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與經濟密切不可分;知識經濟的核心是文化。不能低估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老企業的改造,新產品的開發,經濟效益的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增強,經濟建設人才的培養,經濟管理的加強,以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環境、能源、交通等問題的解決,都要靠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要靠教育這個立國之本,要靠大大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說到底,經濟的發展要靠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所以,看一個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競爭力,是否有發展的底氣和潛力,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品位和文化發展水平,因為這些都是對城市發展長遠起作用的基礎條件和根本動力。

6.政策因素對城市發展起著控制性作用 來源:
城市的發展既受直接政策如城市人口政策和城市規劃建設政策的影響,又受間接政策如產業發展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的影響。不同的城市人口、城市規劃建設政策以及不同的產業發展、區域發展政策,對城市化的的發展進程有著十分不同的作用和結果。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前後不同的城市人口政策、戶籍制度和建制鎮設定標準,使得城市化水平從被人為地抑制轉向迅速提高;兩個時期中的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政策,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均衡的區域發展政策,轉向重點發展輕工業和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政策,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勞動力流向和投資區域指向,從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城市化發展狀況e。由此明顯地看出政策對城市發展的控制作用。

7.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由城市人群、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除生物以外的自然界、城市設施和城市廢棄物所組成的城市生態系統,在其內部以及與其外部其他生態系統之間,進行著極其複雜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以及人群、車輛和信息的交流,並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相對平衡。城市生態一旦嚴重失衡,就將出現各種城市問題,阻礙城市的發展,甚至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因此,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8.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系統和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
無數的實例證明,如果城市斷了水,斷了電,斷了煤氣,交通癱瘓,垃圾成山,信息網路都不通,城市的生命線系統就陷於癱瘓,就喪失了生存的條件,就會變成一座“死城”。城市基礎設施又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離不開水、電、氣、交通、信息;城市基礎設施也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的物質保證,並且還是提高城市效率和現代化水平的基本手段。可以說,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決定了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因此,忽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必將延緩城市的發展。

9.城市發展必須擁有外部的區域經濟的基礎條件 來源:
城市都不是孤立的,都屬於一定地域範圍內的城鎮體系,並與這個城鎮體系內各個大小城鎮有著密切的關係。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外,還必須擁有賴以存在和發展的一定的外部區域條件,包括區域內的水、土地、礦產和勞動力資源等自然和社會條件,以及農業、工業、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條件。因此,研究城市的發展不能“就城市論城市”,還必須在更大的範圍內研究實現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10.城市的興衰取決於發展的可持續性及其科學的綜合決策
城市發展的基本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社會經濟發展的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除了嚴重自然災害和戰爭等特殊因素造成城市被毀甚至消亡以外,人與自然之間,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和綜合調控,亦即保持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決定城市興衰和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保持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則取決於決策者對發展與環境的科學的綜合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