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韓免簽證打破兩國人員交流不對等狀態

  自9月26日起,韓國方面對乘船前往仁川港、平澤港、群山港3個港口的部分中國公民實行免簽證制度,在國內12條赴韓航線中,最早開通中韓海上航線的威海至仁川航班最先實行此項制度。赴韓免簽證,意味著什麼?

改變不對等狀態
中國和韓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前的1990年,為了適應日益活躍的中韓民間貿易和人員 往來的需要,在中韓兩國民間力量的推動下,威東航運公司開通了威海至仁川的首條通韓航線。航線開通之初,中國公民到韓國,只能到韓國駐香港領事館或韓國振興貿易會社的駐京辦事處辦理簽證手續,非常不便。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建立後,我省公民可到青島辦理簽證,但手續仍然非常繁瑣,而且韓國方面還需要5個工作日的時間對材料進行核實。
而為了吸引韓國投資,我國對韓國公民入境實行“口岸簽證”政策。為擴大客源,許多航空公司和海上航運公司為韓國乘客代辦出入境手續,韓國公民進出中國非常便捷。長期以來,在出入境政策上,中國公民和韓國公民就是處於這種不對等的狀態。
我國赴韓免簽證第一人蘇振濱,供職於威東航運公司,由於工作關係,自1991年以來已到韓國84次。原來,蘇振濱每次去韓國,從準備材料到韓方審核結束,起碼要一個星期的時間,每次簽證還要交納數額不菲的費用。蘇振濱深有感觸地說,韓國向中國部分公民施行免簽證,最大的感覺就是打破了15年以來兩國人員交流上的不對等狀態,雖然只是一小步,但意義非常重大。

一項雙贏的政策
由於韓國本土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昂貴,近年來,韓國興起產業轉移的浪潮,一批製造業企業正在加快向中國轉移。與韓國隔海相望的山東,更是成為韓國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僅從威海市來說,截至2005年5月底,在威海投資的韓國企業已有3071家,占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的60%;實際利用韓資31.9億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的62%;僅今年1-5月份,就有297家韓資企業落戶。
大批韓資企業落戶,必然帶來人員交流的日益頻繁。但是,長期以來存在的韓資企業的中方人員赴韓手續繁瑣狀況,給企業帶來許多不便。許多原本要在韓國召開的會議或舉行的培訓活動等,只好放在我國舉辦。而對於一些需要中方人員緊急赴韓處理的問題,只能是“望簽興嘆”。對此,韓國方面首先針對中方商貿人員實施了免簽證政策。
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僅方便了中國公民赴韓,對韓國經濟的發展也起到推動作用。眼下,國內共有12個港口開通了通韓航線,其中山東有6個。韓國推出此項政策後,我國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5省市公民可享受這項政策。

條件還需放寬
應該說,韓國此次對我國部分公民實施的免簽證政策,條件還相當苛刻,僅僅針對商貿人員,並且免簽證只針對12條航線中的某一條,互相之間不能共享。比如:如果你在威海航線辦理的免簽證手續,則只能從威海乘船,到天津就不管用。
15年來,威東航運公司運送兩國乘客已達到150多萬人次,根據他們掌握的情況,一年之中多次去韓國的我省商貿人員,頂多在2000人左右,這項政策僅僅對他們有意義。相較龐大的我省赴韓國人數,這個數字實在是太小了。除了輪船以外,航空也是一條重要的赴韓途徑。今年3月份,威海機場開通了赴韓航線,眼下每月出入境旅客人數穩定在9000人左右。他們不能享受免簽證政策。
有關人士認為,隨著兩國間經貿合作的深入,人員交流的日益密切,免簽證的範圍和條件應該進一步放寬。據韓國法務部官員透露,在施行免簽證制度6個月內,如果沒有意外情況出現,免簽證制度的施行範圍有可能擴大到空運航線以及團體或旅遊赴韓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