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廟

  宗廟為供奉朝鮮時期歷代王和王妃以及被推崇的王和王妃神位的祠堂。宗廟為朝鮮時期的寺廟建築,由正殿和永寧殿組成。宗廟以韓國儒家傳統的表現、流傳至今的禮儀遺產以及建築的價值等,1995年12月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宗廟為舉行祭禮的地方,所以其建築不能奢華。正因為如此,建築高度節制而簡煉,裝飾、色彩和花紋也儘量單純而簡潔,以突出必要的空間。布局、結構、裝飾、色彩的簡潔和單純把宗廟建築升華為象徵的高度。
目前,在正殿的19個龕室里供奉著19位王和30位王后的神位,在正殿西邊永寧殿的16個龕室里供奉著從正殿移來的15位王和17位王后,以及英王和王妃的神位。宗廟的祭禮每年定期舉行5次,如國家有特殊的變化可隨時舉行,以告知神靈。祭禮伊始,大王親自到各神室前行大禮四次、敬酒,對所有神位一視同仁,不敢有所疏漏。在舉行祭禮時,演奏的音樂為"保太平"和"正大業"。當時的音樂用編鐘、編磬等一般雅樂器,配以唐笛、長鼓、牙箏等唐樂器和大芩等鄉樂器,編成獨特的鏇律,突出了節奏的莊重和曲調的典雅。如今的宗廟祭禮每年5月的第一個周日,由繼承朝鮮王朝血統的全州李氏子孫舉行。
宗廟於1394年朝鮮王朝從開城遷都漢陽時建於現在的位置,16世紀末因壬辰倭亂燒毀,在宣祖37年(1604年)商議重建,宣祖41年施工,光海君即位的1608年5月落成。宗廟祭禮,與宗廟這個空間、禮儀順序、禮儀食飲和祭器、樂器、儀仗品、禮儀音樂和舞蹈等相諧調,而且在1462年定型以後幾乎原封不動地傳承了500多年,這樣的綜合性禮儀文化在全世界都罕見。
宗廟祭禮
宗廟祭禮是遵照儒教程式舉行的最高品位的王室儀禮,目的在於整個國家實踐東方基本理念“孝”,從而起到形成民族共同體的紐帶感和秩序的作用。與此同時,在宗廟這一特定建築物中的宗廟祭禮莊嚴肅穆之美,是與大自然相融的東方綜合藝術之精髓,是超越五百多年時間和空間的韓國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宗廟祭禮大體分為定時祭和臨時祭,以及供奉當年水果或穀物的薦新祭。定時祭在春、夏、秋、冬四季之首月1、4、7、10月和臘月(12月擇日舉行的臘月祭)舉行;臨時祭每在國家遇幸事或禍事時舉行。這種宗廟祭在解放後一時被廢棄,現在每年5月(公曆)的第四個周日舉行一次。
宗廟祭禮是祭祀法和禮節的典範,故祭禮十分莊重、嚴格。宗廟祭禮的程式是以迎神、喜神和送神的內容構成的。
宗廟祭禮樂,是在供奉朝鮮王朝歷代國王和王妃位牌的宗廟舉行祭祀時,為了增強儀式的莊重氣氛而演奏的樂曲和表演的歌舞。這種祭禮樂源於朝鮮世宗時宮中宴會所用《保太平》和《定大業》,在世宗10年(1464年)補充祭禮所需樂曲,並正式被定為宗廟祭禮樂。此後,經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宗廟祭禮樂一度被削弱或中斷,但在英祖時期經一些變化,傳承至今。
宗廟祭禮樂,在舉行祭禮過程中按程式用不同樂器演奏《保太平》和《定大業》11曲。在正殿前台階上(上月台)演奏無詞樂曲的樂隊稱“登歌曲”;在台階下(下月台)演奏有詞樂曲的樂隊稱“軒架”。不同時期的樂器編配有所變化,一直傳承至今。
《保太平》和《定大業》簡潔、有力,其內容為讚頌建立偉大國家並使其發展的國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禮樂的過程中還有表現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文舞”頌揚歷代先王們的文德,舞者則伴著《保太平》之樂,左手持笛、右手持帶羽毛的長笛;武舞是讚頌先王們武德的舞蹈,舞者伴著《定大業》之樂,手持木製劍和槍、弓、箭。
在宗廟祭禮樂中,主鏇律是打擊樂,外加長笛、竹笛、奚琴、雅箏等管弦樂器的裝飾性鏇律。在此基礎上還有長鼓、鑼、太平簫等樂器增添更多樣的曲調,加之伴唱,其濃重和動聽都遠遠勝過其他任何音樂。
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分別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56號和第1號,保存和傳承下來。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世界無形遺產傑作”。
韓國電影進入復興期!各種題材的韓國電影在影院大量上映,深受觀眾喜愛!尤其是最近幾年,‘生死諜變’‘共同警備區’‘朋友’等大片將眾人的眼球吸引到韓國電影上來,進一步促進了韓國電影投資運作和電影題材多樣化的良性循環。注定韓國電影將重新將韓國影迷從好萊塢影的包圍下“解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