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學:老年人心理特點及護理

現代的醫學模式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人,作為一個統一的生命機體,他的生命過程表現不只是由生理的因素所決定,也受精神因素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護理時必須根據其心理學上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 

(一)老年人心理特點
老年人心理活動主要表現如下:
1.感覺減退:首先是視覺,四五十歲後開始出現老化,隨後聽力、嗅覺、味覺、痛覺、觸覺等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
2.智力減退:一般在20~40歲智力達到最高峰以後逐漸下降。智力衰退的速度因人而異,一般在60歲以後明顯減退。老年人智力的改變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經歷、生活和家庭環境等。
3.記憶力減退:記憶力減退通常最早出現,對遠事記憶良好,對近事記憶不良,對新事物學習較年輕人困難。由於記憶力減退,老年人定向力常發生障礙。
4.情緒改變:在老年人群中,情緒改變差異很大,需根據個體情況進行相應護理。
5.老年人性格改變:一般認為進入老年後有些人對自體機能過於關注,自尊心強、固執、易激動,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淡漠表現,缺乏興趣,生活單調,刻板,常不願改變過去有害健康的老習慣,不易適應新的環境。
6.老年人行為改變:老年人由於大腦皮層的控制減弱,行為有些改變,如多疑、依賴、易激動等俗稱老小孩行為改變。

(二)老年患者心理護理
1.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時的心理護理:醫院陌生的環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產生孤獨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慮,擔心工作和經濟負擔,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處於被動地位,因此病人變得拘謹、沉默,而病人此時需要安慰。老年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差,多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一旦被打亂會影響老年人情緒,因此我們在護理工作中應多給予照顧和諒解。醫護人員應主動介紹醫院環境和院規,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學會談話技巧,主動接觸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變化和情緒波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經常與患者交流,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溫柔,處處尊重老人,以獲得患者信任。
2.恢復期的心理護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經基本穩定,各項指標均在正常範圍內,但他們仍不放心下床活動和出院,我們就應通過適當的科普宣傳和交談給病人指導,鼓勵其恢復病前的生活習慣,減少依賴性,增強病人恢復健康的信心。我們也應該讓老人們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和室外活動,保持一定體力,以維持生活自理能力。
3.危重病人的心理護理:在危重病人中焦慮和恐懼是極為常見的心理反應。一般我們給予簡單的心理安慰、適當的保證使之減輕痛苦,切記要心平氣和地與病人談話。告訴病人患病的事實及其可治療性,讓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必要時儘可能允許家屬子女陪護。
4.出院時的心理護理:當患者出院時,一方面將有關注意事項告訴患者家屬,另一方面要寫好一份詳細的出院指導交給患者或患者家屬,以保證患者出院後護理工作得到延續。對於老年人的心理衛生,首先要使其理解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應由於身體機能減退而惶惶不安,進而產生不必要焦慮,子女及周圍人對於老年人的心理和行為變化應給予諒解。對性格改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們不應討厭而應幫助他們,使其愉快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