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考試中級經濟基礎筆記一

第一部分 經濟學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必經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經歷特定階段。一方面明確現階段社會性質,表明已進入社會主義,具備一般特徵;另一方面表明社會主義還不成熟、完善,正處於不發達階段。即指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確立,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整個歷史過程。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基礎: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市場經濟存在的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市場經濟體制產生和存在基礎:市場經濟與基本經濟制度的結合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公有制主體地位:公有資產占優勢,有量的優勢質的提高,國有全民經濟控制經濟命脈,對經濟起主導作用。主導作用表現在對經濟發展控制力上。

 3.資源配置 資源具有稀缺性,資源配置方式:計畫和市場

4.市場經濟共同特徵和一般規定性 1)經濟活動納入市場,市場機制推動流動最佳化配置。 2)企業是四自市場主體。 3)政府不直接干預,通過經濟政策調節。 4)受法律約束。

 5.市場運行存在條件1)成熟主體 2)完善體系 3)健全機制 4)規範規則 5)間接調控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 1)堅持公有制主體,轉化機制,建立微觀經濟主體。 2)建立統一開放市場體系。 3)轉換管理職能,以間接為主。 4)建立分配製度,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5)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促發展,保穩定。

二 .社會主義經濟所有制關係與產權制度

 1.所有制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實質是經濟利益關係,歸屬和所有關係是最基本關係,所有制可分為私有、公有、混合三種。私有制:(個體和私人資本主義)。個體: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個體生產經營,產品與收入歸個人,不同社會存在,不占主體,在我國從屬公有制。私人資本主義:存在僱傭關係。公有制:(全民和集體)。全民:國家所有制,國有經濟。集體:所有權歸集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收入取決經營,領導選舉產生。所有制選擇根據與社會生產力的適應情況確定。一個有效合理結構只能由實踐決定和市場安排,社會實踐選擇的結果。

 2.產權制度產權是一組權利,包括主體對資源和財產的使用、轉讓及收入享用權。(擁有上述權利是完整的產權)登姆塞茨:界定如何受益與受損,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補償。產權分類:公共產權、國有產權和私人產權。有效產權的內容: 1)排他性的產權關係和明確的產權規則。 2)清晰的產權結構。 3)有效的保護制度。 4)數量上可以度量。產權制度作用:1)維護市場秩序,保障經濟運行。2)降低交易費用。3)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產權制度功能:1)確立排他性的產權關係。2)確定主體行為邊界。3)界定財產最終歸屬。4)明確權利與義務。產權模糊:1)產權歸屬不清晰。2)財產邊界界定不清晰。3)主體受益受損補償規則不清晰。產權界定兩種方式:法律與經濟行為主體私下交易。建立產權成本:產權界定成本與實施成本。產權有效保護手段:建立在國家機器基礎上的法律制度。三 現代企業制度與國企改革 1 .現代企業制度內容企業制度:業主制、合夥制(自然人企業);公司制(法人企業)1)企業和所有權與資產控制、經營決策、組織管理權利分離。 2)委託代理關係:企業所有者或出資者委託經營者根據利益從事活動,相應授予經營者除財產所有權外其他權利契約關係。 3)有限財產責任 4)建立法人財產制度:出資者不直接控制企業財產。 5)法人治理結構:企業內部權利機構的設定、運行及權利機構之間的聯繫機制。核心是:權利制衡機制。企業財產權:財產終極所有權和法人財產權。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構建有效的控制與約束機制是委託代理核心。 2.國有產權代理和國企改革國有產權代理方式:行政代理和經濟代理行政代理弊端:政企不分產權邊界模糊,不能成為獨立法人,各級政府附屬物,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資源配置低下,企業經營目標異化和出現非市場化,導致過高激勵成本、監督成本和信息成本。經濟代理前提是對國有產權分割。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克服行政代理弊端:1)國家對企業直接授權。2)市場運行對微觀主體的客觀要求一致。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國有企業改革。關鍵是確立企業法人財產權。公司制改革限於國有大中型企業。

3.國企功能和結構調整國有企業一般有贏利功能和商業功能。還應具有非贏利功能和非商業功能。國企具有非商業功能原因: 1)由於有市場失靈和功能缺陷,資源無法最優配置。 2)作為主導力量,承擔重要職能。其他企業無法承擔。 3)為政府某些政策服務。國企非商業職能內容: 1)服務巨觀經濟,最佳化資源配置。 2)調節經濟穩定運行。 3)創造就業,公平收入。 4)戰略開發,提供基礎服務。 5)促進技術進步,最佳化經濟結構。 6)促進經濟平衡,實現合理布局。 7)控制命脈,保證安全。國企發揮作用行業和領域: 1)涉及國家安全敏感性行業和領域。 2)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和支柱產業。 3)戰略資源和高風險產業。 4)壟斷行業和自然壟斷行業。 5)重要公共物品和服務行業。 6)外部性強和公益性強的行業和領域。 7)私人不願意經營的非贏利行業和不宜經營的行業。行業結構調整和地區調整:增量資產的再配置和存量資產的組合和再配置。

四 收入分配製度和公平效率原理

 1 個人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過程。初次分配在微觀領域進行。(利息、利潤、地租、租金以及工資和薪金)

2 在微觀領域分配建立在市場自發作用基礎上。按勞分配離離不開市場機製作用。

3 政府的最好選擇是讓市場機制自動完成對生產要素定價與分配,儘可能減少和防止非競爭因素和非市場力量的干預。政府對個人分配在巨觀領域進行。

4 對個人收入調節與再分配主體是國家或政府以及集體組織或社會團體。其中國家和政府是最重要的。

 5 按勞分配分配的直接原因:1)舊的社會分工存在。2)勞動差別的存在。3)勞動謀生的性質。

6 按勞分配的性質和特點:1)按勞動貢獻分配,採取貨幣化形式。2)主體是企業非國家。3)否定無償占有剩餘勞動可能,否定剝削。勞動力分配的收入是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資源和提高配置的前提和途徑。在居民收入中有按勞分配收入也有非按勞分配的收入。

7 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包括收入公平和機會公平。 用基尼指數和洛倫茨曲線表示。表示收入相對不平等的程度。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在分配製度本身,尤以資本占有的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別最大。收入不平等除來自分配方式本身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經濟政策的傾斜;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市場經濟經營風險和機遇的存在。平等獲得收入具體表現在:1)受教育和人力資本形成上的平等;2)對土地、資本及其他資源占有上的平等和利用上的平等。3)公平競爭。機會平等與不平等決定於經濟制度的性質、社會對經濟體制的選擇、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正確與否。效率和公平是社會追求的兩大目標。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現階段收入分配的總原則。效率與公平不僅存在替代關係,也存在一致。微觀強調效率,巨觀強調公平;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再分配強調公平。市場機制強調效率,國家分配機制強調公平。

五 經濟成長與經濟波動

1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既包括經濟成長也包括技術進步,結構最佳化,制度變遷,福利改善及人與自然之間進一步和諧。短期內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成長取決於總需求。長期經濟成長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淨出口需求。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淨出口需求。(內生變數)影響生產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管理效率,人力資本的增進,知識積累和教育發展。經濟成長模型: 1)哈-多 g=s/v (s 儲蓄率 v 資本產出比率) 資本積累 2)索洛 g=al+bk+a (a 勞動產出彈性 b資本產出彈性 a+b=1 l 勞動增長率 k 資本增長率 a 技術進步率) 技術進步 3)新增長理論 羅默模型:知識積累;盧卡斯模型:特殊專業的人力資本;斯科特模型:資本投資。 2 經濟成長方式:粗放與集約。 選擇條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條件。實現經濟成長核心:通過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改善管理。條件:1)調整投資方向 2)增加教育投入 3)推進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3 經濟波動經濟周期性波動:長(康)50-60年;中(朱)8年 ;短(基)3-5年。經濟處於低谷經濟成長負增長,古典型;低谷增長為正,增長型。經濟周期:復甦、繁榮、衰退、蕭條。 景氣上升:投資增長,產量擴大,需求旺盛,就業機會多,利潤與居民收入消費提高。景氣下降:投資萎縮,生產緩慢,市場疲軟,就業機會少,失業率高,居民收入與消費下降。經濟周期原因:根源於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某些特點,經濟結構變動,經濟政策影響,乘數和加速數的相互作用,隨機或未預期的外部力量。(直接原因:總需求與總供給的不一致)

4 刺激經濟成長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巨觀經濟政策:財政與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和緊縮性。刺激經濟成長政策:刺激資本形成;促進技術進步;增加勞動供給。經濟成長源泉是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六 市場機制的有效性和市場失靈 1 有效性和資源配置市場機制:競爭、供求變化和市場價格波動之間的內在聯繫機制。市場機制特徵: 1)動力來自對自身利益的追求。 2)經濟活動決策由市場主體自主、分散做出。 3)經濟調節與資源配置是自發自動的。 4)通過價格信號傳遞信息。市場機制調節經濟運行長處: 1)調動微觀經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滿活力。 2)對經濟自動調節,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均衡。 3)實行優勝劣汰,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整個經濟的價格體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一般均衡狀態,瓦爾拉斯均衡狀態。只有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優狀態才可能實現。2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市場失靈原因:1)外部性和外部影響的存在。2)公共物品的生產。3)壟斷的存在。4)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完全性。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的存在影響:1)市場主體活動水平低於社會需要的最優水平2)資源沒有最優配置,帕累托未能實現3)與產權不清晰有關,對產權的明確界定,市場機制無能為力。私人物品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特點。純公共物品不具有兩性。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的物品。壟斷形成原因:1)控制關鍵資源2)擁有專利權3)自然壟斷4)政府準入制度5)市場競爭本身的發展會導致生產集中。市場功能缺陷表現:1)收入分配不公2)市場機制調節帶有自發性和滯後性的特點3)經濟行為短期化。克服市場失靈的微觀經濟政策:1)消除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政策2)公共物品供給的微觀經濟政策3)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4)信息調控。消除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政策:1)使用稅收和補貼手段2)合併相關企業“內部化”3)現代方法是明析產權。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方式:1)有效控制市場結構2)對壟斷企業的產品價格和產量進行管制3)制定反壟斷法或反托拉斯法。政府對市場信息調控方式:1)規範廣告和上市信息2)對生產假冒偽劣進行打擊3)增加市場透明度。

七 政府對巨觀經濟運行的調節和控制 1 政府的作用和巨觀調控政府干預經濟運行實行巨觀調控的根本目的: 1)保證市場機制運轉,發揮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2)消除失靈與缺陷產生的消極效果。政府的經濟作用:1)資源再配置2)制定市場規則3)調節收入分配4)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干預經濟運行5)制定經濟發展計畫和產業政策6)制度創新7)國際經濟關係的調控。巨觀調控手段:直接和間接調控。計畫具有巨觀性、戰略性、指導性。直接調控是對經濟運行進行非參數數量調節,是一種限制微觀主體的自主性和市場機制自發性的調控方式。具有強制性特點。間接調控是政府運用經濟手段(價格稅率匯率工資率)市場參數。承認微觀經濟主體經營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為前提。政府對經濟運行的調控手段:國家計畫、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府巨觀調控的經濟政策:財政、貨幣、產業、收入分配、外貿政策。經濟槓桿:財政、貨幣、收入、價格、涉外槓桿。經濟手段調節經濟特點是彈性調節而非剛性調節,不具有強制性 。法律手段調節體現三個方面: 1)對微觀主體直接調節 2)為機制運行提供法律保障 3)保證其他調控手段。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特點:有普遍的約束性,嚴格的強制性和相對穩定性。行政手段調節經濟特點:直接性、強制性和速效性特點。 2 巨觀調控目標和政策目標選擇巨觀調控最終目標和基本目標:1)提高經濟效率2)實現社會公平巨觀調控最終目標具體表現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持續均衡增長;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平衡國際收支。實現經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前提。 失業類型:季節性 摩擦性 結構性 周期性價格指數:用基期平均物價水平的百分比來衡量某一時期的物價水平。(消費物價、批發物價國民生產總值折算)平衡國際收支:不發生逆差也不發生較大幅度順差。 經濟成長與就業之間的高度相關關係用奧肯定律。揭示由於增長與就業之間的存在互補關係。經濟成長、充分就業與價格穩定之間的矛盾關係或替換關係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線表示。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消除或減少逆差,採取貶值本國貨幣方法刺激出口,會影響國內價格水平的穩定。政府選擇巨觀調控目標原則:不能追求單一目標。遵循適度原則。把握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