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考試經濟學複習筆記(一)

第一部分經濟學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考試目的

本章概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般知識,通過本章的考試,旨在檢驗應試人員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考試內容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掌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及其客觀必然性,掌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含義和內容,掌握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地位的含義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熟悉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的形式及其作用。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1) 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2) 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不發達的階段。

(3) 具體指從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確立開始,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歷史階段。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1) 以公有制為主體,不等於以國有經濟為主體

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公有制為主體,主要表現在:

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體現在產業屬性、技術構成、科技含量、資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場的競爭力等)。

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發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國民經濟和經濟制度的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的稀缺資源的能力)。

(2)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發展不平衡,因此與之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對經濟快速發展、增加就業、活躍城鄉市場,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都發揮著愈益重要的作用。

(二)資源配置方式與市場經濟

熟悉資源配置的含義和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掌握市場經濟的含義及其與計畫經濟的區別;掌握市場經濟的一般特點和構成要素。

1、 資源配置方式(計畫配置方式、市場配置方式)

含義:在一定的範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資源稀缺性決定了資源配置的重要性)

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含義,二者的區分在於以哪種資源配置方式為基礎性方式。

市場經濟: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以市場配置方式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

2、市場經濟的—般規定性和構成要素

一般規定性,主要表現在:

(1) 一切經濟活動都被直接或間接按地納入市場關係之中;

(2) 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

(3) 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主要是通過經濟政策來調節經濟運行;

(4) 所有經濟活動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規體系的約束下進行的

市場經濟的基本構成要素:

(1) 規範的市場主體;

(2) 完善的市場體系;

(3) 規範的市場運行規則;

(4) 有效的巨觀調控體系。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

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熟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掌握現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產生和存在的基礎。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兩個概念容易混淆,注意區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制度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結合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構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環節:(5個方面):

① 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② 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③ 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巨觀調控體系;

④ 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⑤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3、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

目標: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巨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的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