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級會計考試《經濟法基礎》重點導讀1(3)

第二節 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一、仲裁
(一)仲裁的適用範圍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契約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而關於婚姻、收養、監護、撫養、繼承糾紛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則不適用仲裁。
(二)仲裁的基本原則。
(三)仲裁機構
包括仲裁委員會和仲裁協會。
(四)仲裁協定
1.仲裁協定的內容
(1)有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來源:
(2)有仲裁事項;
(3)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
2.仲裁協定的效力
仲裁協定一經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仲裁協定獨立存在,契約的變更、解除、終止或者無效,不影響仲裁協定的效力。
(五)仲裁裁決
當事人申請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二、行政複議
(一)行政複議範圍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符合行政複議法規定範圍的,可以申請行政複議。
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和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不能申請行政複議。
(二)行政複議申請
1.申請行政複議的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複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60日的除外。
2.行政複議參加人 來源:
包括: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
3.申請行政複議方式
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
4.行政複議機關
依照《行政複議法》履行行政複議職責的行政機關是行政複議機關。行政複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辦理行政複議事項,稱之為行政複議機構。
(三)行政複議受理
行政複議機關受理行政複議申請,不得向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
(四)行政複議決定
行政複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行政複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複議期限少於60日的除外。
行政複議決定書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被申請人應當履行行政複議決定,不履行或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的,行政複議機關或有關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限期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