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第四節土地統計;
第五節地籍檔案管理
重點難點
土地統計的內容,特點,程式,
現行土地制度,地籍檔案保管期限。地籍檔案管理標準化.
內容講解
第四節 土地統計
一、土地統計概述
(一)土地統計的概念
土地統計是指利用數據、圖表及其他手段,對土地的各種數量關係的現狀及其變化所進行的全面、系統的調查、蒐集、記載、整理和分析的過程。
土地統計包括三方面的涵義,即土地統計工作、土地統計資料和土地統計科學。土地統計不僅是以數據反映土地的分類、面積、權屬、分布及質量、等級狀況,而且還指以土地統計設計、土地統計調查、土地統計整理和土地統計分析及預測為內容的土地統計工作過程。
(二)土地統計的特點
土地統計作為土地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又是社會經濟統計的一個分支,它除具有一般統計的特點外,如數量性、具體性、廣泛性、工具性、社會性等,還受土地自然屬性本身的制約。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及生產場所,是自然界的產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且總體面積有限,同時土地是其他生產資料不可替代的,它的位置固定。因此,土地統計便有了自身的特點,具體如下:
1.數量性
2.總體性
3.時空性
土地空間位置的統計是土地統計區別於其他統計的一個重要特點。
4.綜合性
5.實用性
例題:[]是土地統計區別於其他統計的一個重要特點。
a.數量性
b.土地空間位置的統計
c.具體性
d.工具性
答案: b。
分析::土地空間位置的統計是土地統計區別於其他統計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土地統計的內容
目前,土地統計的主要內容包括:土地的類型、面積、質量、分布、權屬和利用狀況等。
土地統計指標體系是土地統計工作的核心,土地統計調查、整理和分析都是圍繞著土地統計指標體系進行的。它是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的土地自然和經濟狀況的數量表現。統計指標是由指標名稱和指標數值兩部分組成的。指標名稱要有明確的含義(質的區別和範圍),以便統計口徑一致。
土地統計指標體系的制定主要取決於土地統計的目的、國家經濟建設和土地管理對土地統計資料的要求,以及取得這些資料的可能性。
土地統計表格形式和土地統計指標體系必須保持全國統一以便匯總出各級的土地統計資料。至於某個地區需要反映當地某些特殊的內容,則應在不與全國統計內容相矛盾的前提下,增設相應的表冊及土地統計指標。
二、土地統計程式
對於任一內容的統計,完整的統計過程一般由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及統計分析和預測等階段組成。
三、現行土地統計制度
我國土地統計實行統一領導和以行政管轄區為單位的分級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它的任務是既應獲取全面、準確和統一的資料,同時還應使統計資料隨時保持其現勢性,因而土地統計必須隨土地變化而持續不斷地進行。
土地統計資料的形成必須有科學的程式。原始資料的蒐集、調查、記載是土地統計工作中的基礎工作。
(一)土地統計類型
我國現行的土地統計制度,按土地統計的目的、內容和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初始土地統計和經常土地統計兩類。在初始與經常土地統計中,又可分為基層和國家土地統計兩個層次。
1.初始土地統計和經常土地統計
初始土地統計是土地統計工作的起點,或者說,它是在某一時點上首先開展的土地統計,“時點”是人為確定的,這一時點的數據作為歷年統計的初始值。 為保證土地數據的連續性,應該將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結果作為初始統計的依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和土地登記檔案都是初始統計的重要信息來源,都可以作為統計初始值。
經常土地統計是在初始土地統計的基礎上開展的對土地變化狀況所進行的統計,包括通過變更調查,對所轄行政區範圍內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全面核實,特別是對變化面積和界線進行測量和圖上註記,並記錄其變更的面積、原因、性質,然後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的全過程。
定期開展的土地統計(變更)調查成果,以及土地徵用、劃撥和依法審批建設用地的檔案資料等,都是經常土地統計的基本信息來源和依據。但是,為保持統計資料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土地統計(變更)調查的精度與方法應與原調查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整體意義上的銜接。
2.國家土地統計和基層土地統計
國家土地統計是縣級以上土地管理部門所進行的土地統計。
基層土地統計是泛指縣(區)以下的街道、鄉(鎮)土地管理所(站)和村級生產單位,以及其他非農業建設的用地單位集體所從事的基層土地統計工作,
基層土地統計是國家土地統計的基礎,國家土地統計是對全國各地基層土地統計信息的匯總與整理。
(二)我國現行的土地統計報表類型
我國土地統計報表按基層土地統計與國家土地統計的層次分為基層土地統計報表與國家土地統計報表。
例題:我國土地統計報表按基層土地統計與國家土地統計的層次分為[ ]
a.基層土地統計報表
b.國家土地統計報表
c.省級土地統計報表
d.縣級土地統計報表
答案:a。b。
分析:我國土地統計報表按基層土地統計與國家土地統計的層次分為基層土地統計報表與國家土地統計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