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大綱

  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考試性質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是為高等學校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定的。其中,政治理論科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它的評價標準是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論素質並有利於各高等學校在專業上擇優選拔。

二、考試的學科範圍

考試範圍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或有關基本理論在這一領域中的運用)。

考查知識範圍詳見本大綱第二部分;基本題型示例參見第三部分。

  三、評價目標

政治理論考試在考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注重考查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生應能:

1.準確地再認或再現有關的哲學、歷史、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識。

2.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中的有關範疇、規律和論斷。

3.運用有關原理,解釋和論證某種觀點,辨明理論是非。

4.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有關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

5.結合特定歷史條件或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生活的背景,綜合認識和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6.準確、恰當地使用本學科的專業術語,文字通順,層次清楚,有論有據,合乎邏輯地表述。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答卷方式

閉卷,筆試。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答在答題卡上。非選擇題的答案答在答題紙上。

(二)答題時間

180分鐘。

(三)各部分內容的考查比例

試卷滿分為100分。其中,必答題為90分,考查範圍和內容比例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約22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約20分

毛澤東思想概論約18分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約20分

形勢與政策約10分

選做題為10分,考生應在兩道試題中選取其中一道作答。第ⅰ道試題考查“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部分的內容,第ⅱ道試題考查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等課程中的一門或多門的相關知識,認識和分析當代世界一些重要問題的能力;若考生兩題都回答,只按第1道試題的成績記入總分。

(四)題型比例

選擇題i(在四個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的答案)約16%

選擇題ii(在四個備選答案中,至少有一個符合題意的答案)約34%

分析題約50%

第二部分 考查的知識範圍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中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和基本特徵,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

(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1.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2.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關係。

3.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意識的產生、本質及其能動作用。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三)世界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

1.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

聯繫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聯繫與系統。發展的永恆性和普遍性。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內容和意義。規律及其客觀性。現象和本質。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

2.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及其關係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事物發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事物發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係。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3.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辯證關係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在事情發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意義。中國傳統哲學中矛盾觀及其現代意義。

(四)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1.認識的發生和本質

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認識的本質。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認識中的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係。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及其現代意義。

2.認識的發展過程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係。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認識過程的反覆性和無限性。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3.真理與價值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係。真理的具體性。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

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價值評價及其尺度,價值選擇及其實現,真理和價值的關係。

認識論與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及其意義。

4.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五)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1.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實踐本質。

2.社會的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徵。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3.社會的政治結構

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構成要素。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4.社會的觀念結構

社會的觀念結構與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本質、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文化的本質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六)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1.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社會規律及其特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及其矛盾運動。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係及矛盾運動。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2.社會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和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階級鬥爭在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革命和改革。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發展與“全球問題”。

3.歷史的創造者

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係。人民民眾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黨的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

(七)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1.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形態及其更替。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2.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及其實現。社會發展與以人為本。

3.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人的自由及其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導論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發展的理論。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研究生產關係包括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

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經濟規律的類型

(二)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1.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社會經濟制度的更替。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2.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徵。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

3.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起源。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貨幣流通規律。紙幣和信用貨幣。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市場機制。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及其發展階段

1.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

資本流通形式與商品流通形式的區別。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重要條件。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及其特徵。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係。剩餘價值率。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超額剩餘價值。

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股份資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權和地租。土地價格。

2.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徵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生產集中和私人壟斷的形成。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壟斷和競爭的關係。壟斷利潤。壟斷價格。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雙重作用。

3.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四)資本的運行

1.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

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本周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制約資本運動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商品生產和價值增殖的影響。

社會總資本運行的核心問題。分析社會總資本運行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2.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

資本主義國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國有壟斷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範圍的結合。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

3.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範圍的擴展

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範圍擴展的主要形式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協調。

(五)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與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徵和建立的客觀依據。公有制經濟的涵義和多種實現形式。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製度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的客觀必然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理順分配關係,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促進社會公平。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計畫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有機結合。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企業是重要的微觀經濟活動主體。企業性質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構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規範市場秩序。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

巨觀調控的必要性。巨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完善國家巨觀調控體系,提高巨觀調控水平。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七)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係

1.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和發展。

三、毛澤東思想概論

(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毛澤東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

2.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涵義和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定義和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獨創性發展。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1.近代中國社會與資本階級民主革命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發生的歷史必然性。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及其歷史地位。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意義。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繫。

3.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中國共產黨是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1.武裝鬥爭和農村包圍城市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主要法寶。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中國武裝鬥爭的實質。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理論。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全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四)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

1.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與主要矛盾。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歷史條件。

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關係。

3.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

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五)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索成果

1.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以蘇聯經驗為借鑑,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

2.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3.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中國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

(六)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

1.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適合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2.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實現民族平等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基本方針。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建設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

3.社會主義國防建設和對外關係

建設現代化國防,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反對霸權主義

4.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

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七)掌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實事求是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民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民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

四、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一)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2.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對當今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堅持、發展和創新。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當代世界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個代表”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民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1.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與全面改革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於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黨的思想路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尊重實踐、尊重民眾,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體現。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是判斷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四)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基本理論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各方面的本質要求進行了闡述,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科學水平。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及其確立這一任務的依據。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現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1.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和特徵。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

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經驗。這十條經驗,覆蓋了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六)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1.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步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國發展戰略的特點。

3.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鄧小平同志關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西部大開發戰略及其意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行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

4.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推進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實現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和框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確立這一分配製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係,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緊迫性和長期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3.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涵義、內容和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過程。

(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相互關係。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3.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提高相伴隨的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

(十)“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2.“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實踐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

(十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關於當今時代特徵的科學判斷。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2.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標和根本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的關係。中國外交工作的立足點。

3.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

(十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社會各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3.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民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五、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一)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

1.世界經濟及其主要行為主體

世界經濟的構成。世界經濟的行為主體。

2.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3.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各國調整經濟結構。跨國公司的作用。

(二)當代世界政治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

1.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

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2.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雅爾達體制。兩極政治格局。美蘇爭奪世界霸權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

3.冷戰後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世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國際形勢總體和平,局部戰亂。主要熱點地區的和平努力。大國關係。冷戰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加強,同時遭遇挑戰。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新表現。

(三)當今時代主題與建立國際新秩序

1.時代主題的轉換

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全面理解提出時代主題轉換的依據和意義。

2.和平與發展的相互關係

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確途徑。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

3.建立國際新秩序

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徵與實質。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不同構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四)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及其原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和社會政策的調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的現實困難和深層矛盾。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及其實質。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的重大變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社會、政治問題。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關係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係的特徵和本質。冷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係的調整。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北約東擴。西歐、日本的外交政策。

(五)戰後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與經濟

1.第三世界的崛起與發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開發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與作用。

2.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的成就。開發中國家經濟與政治發展面臨的問題。

3.開發中國家的對外關係

開發中國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南北關係。南南合作。

(六)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探索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與探索。戰後蘇聯對外政策的變化。

2.蘇聯、東歐國家的變化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及其原因與歷史教訓。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主義的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七)獨立國協成員國與冷戰後東歐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獨立國協成員國與冷戰後東歐國家的概況

獨立國協成員國與東歐國家經濟、政治的轉型。獨立國協及東歐國家的對外政策。

2.俄羅斯的經濟、政治與外交

俄羅斯經濟、政治的轉型。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

(八)中國對外關係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

1.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與調整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和對外關係的新局面。

2.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原則和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及其新發展

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標。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中國外交政策的立足點。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對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與作用

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意義。中國和平發展對於當今世界的意義。

當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及外交努力。

六、形勢與政策

(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重大方針政策。

(二)年度間(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國際、國內的重大時事。

(三)上述(一)、(二)項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相關知識點的適當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