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事故案例分析練習題(6)

1986年,為解決上海市民用氣不足的燃眉之急,上海浦東煤氣廠一期煤氣發生爐工程年底將部分投產,有關建設單位把煤氣發生爐點火日期定在10月10日。如果點火成功,將為確保年底部分投產奠定堅實基礎。上海市勞動局勞動保護監察處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於點火前的10月8日派人趕赴現場檢查該工程項目的“三同時”執行情況。經過兩天檢查發現該項目不具備點火運行條件。試分析存在的可能原因以及有關“三同時”的要求。 

答題思路:存在的可能原因:第一,煤氣生產屬防火防爆場所,其電氣設備雖已採用防爆型,但檢查時,電氣線路採用的還是臨時電線安裝方式,不符合防爆要求,如果煤氣發生大量泄漏,將隨時存在爆炸危險。

  第二,點火後,14台煤氣發生爐只有2台投入運行,其餘12台尚須繼續施工,且與運行的設備相互連通,僅臨時採用盲板隔開,一旦發生泄漏,可能造成正在施工的人員中毒窒息,若遇明火也極易發生爆炸。

  第三,生產現場與施工現場相互交叉,囚施工隊伍複雜,對明火作業難以嚴格控制,隱患嚴重。煤氣發生爐的供水系統尚未安裝完成,生產場地高低不平,電纜隨地拖拉等等。

  浦東煤氣廠工程雖然存在上述嚴重問題,可是有關部門卻堅持要按期點火試產。上海市勞動局黨組認為事關重大,萬一點火過程中發生意外,後果將不堪構想。於是在10月9日晚連夜召開會議研究,認為必須立即整改,延期點火。同時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了《關於浦東煤氣廠煤氣發生爐點火試產存在嚴重危害的緊急報告》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接到報告後,立即批示:我意見還是堅持安全第一。建議:(一)迅速組織力量進行仔細檢查,同時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二)只有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才能點火試產。

  根據江市長的批示,該項目經過一周的整改,消除了事故隱患,經驗收合格,浦東煤氣廠煤氣發生爐於10月8日上午一次點火成功。

  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社會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煤氣作為氣體燃料,由於輸送方便,操作簡單,燃燒均勻,溫度、用量易於調節,環境污染小等優點,在工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越來越廣泛,需求加大。許多城市都建設了煤氣廠和輸配氣管道和設備。由於人工煤氣是一種易燃、易爆、有毒的氣體燃料,若設施不完善或使用不當,極易造成泄漏、爆炸事故,危害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正確處理好煤氣生產、供應與安全的關係極為重要,特別是安全與生產發生矛盾時,“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必須堅決執行。

  在實際生產建設中,像浦東煤氣廠煤氣發生爐這樣的政府工程,由於工程完成時間的限制,搶速度、趕工期的情況司空見慣。然而,江澤民同志毅然提出“我意見還是堅持安全第一”,並明確提出“只有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才能點火試產”的意見,在安全與生產發生矛盾時,實現了“安全第一”,作出了表率。

  上海市勞動局作為行政執法機關,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三同時”審查驗收時,實事求是,堅持原則的做法,也為有關部門和人員作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