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監局“輪崗制”作用有限

  3月30日,國家藥監局局長邵明立透露,國家藥監局今後將實行輪崗制,重要崗位五年一輪換,特別重要崗位三年一輪換。(見4月1日《法制晚報》)

在曝出腐敗窩案以及鄭筱萸案之後,輪崗制是國家藥監局期望通過制度彌補權力漏洞以杜絕或減少腐敗所做的一種新的努力,無疑是值得肯定的。那么,輪崗制能堵住權力漏洞嗎?是三年一輪換還是五年一輪換?三年、五年足以上下其手,撈個缽滿盆滿——這是一般網友的反應;輪崗不過是內部流動,今天你在這個崗上幫我忙,我在那個崗上幫你忙,三年、五年之後不還是彼此彼此嗎——這也是一般人可想而知的。

總之,這沒有讓人看到藥監局在權力體制改革上有重大作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輪崗制,則可說是“鐵打的權力流水的官”。官如流水,而舊有的權力體制如鐵打,如果權力有漏洞,那么輪崗制的作用不過是使每個權力尋租者的尋租時間長度不同罷了。

無論是藥監局前不久為工作人員廉潔從政設立的八條“高壓線”還是“輪崗制”,都不免讓人認為,其主導思維依然是“以德治腐”為主,而不是從制度上著手,從制約權力方面著手,因此,網友對藥監局反腐新舉措持懷疑態度,也就不奇怪了。

可喜的是,邵明立局長同時表示,國家藥監局將建立公開公示的審評體制——要建立一套審評主審集體負責制、審評人員公示制和責任追究制。但我想補充的是,“公示”可以由政府主導,而“公開”則應引入外部監督,因為政府部門公開信息是被動的,沒有外部監督的壓力,“公開”的程度與真實性值得懷疑,所以,絕不可把“公示”等同於“公開”,而必須要讓人大、媒體發揮主導作用——給政府部門造成壓力,讓政府部門的公開不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