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稱四六級考試是一桿假秤

  核心提示:9月1日,是公布今年四六級考試成績的日子,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裡,一個名為《一位清華老教授的呼籲:英語成考試工具應把四六級考試停掉》的帖子,在各大論壇上異常火爆。發出呼籲的是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孫復初,他今年已經72歲了,從事外語教育工作30餘年,教過的學生超過了萬人。有著這樣一位 經歷的教授,為什麼要呼籲停掉四六級英語考試?停掉四六級考試後學生如何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應試教育,呼籲了這么多年,直到現在也沒有停掉,那么改變應試教育的最大障礙究竟是什麼?8月30日,孫復初教授接受了《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的專訪。
 
 
 

學習英語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鄭州晚報:能不能給讀者介紹一下您和英語教學的淵源?

孫復初:我在清華大學讀的並不是英語系,而是土木工程,但由於工作需要被調到外語系工作,後來還擔任過英語系副主任的職務。因為每屆帶的班級班額都比較大,在這30年中,教過的學生已經超過了萬人。在此期間我還編過多本英語詞典,應該說和英語還是很有“緣分”的。

鄭州晚報:不是英語系畢業的學生卻做了30年的英語教師,您的英語是如何學的?

孫復初:語言學習的規律都是相同的,我是在上世紀40年代進入中學讀書的,當時的中學英文老師教學方法和現在有很大不同。在中學裡,學生們讀的是英文原著,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朗讀課文,一些好的文章還要背下來。在課堂上,學生還被要求用英文回答問題,在課後,學生還要用英文記日記和寫作文。在數理課上,還要用英文做習題、寫實驗報告。

鄭州晚報:學生這樣學英文的效果怎么樣?

孫復初:當時學生對英語學習非常有興趣,而且負擔也不重,學習英語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那時候我們可沒有復讀機、電子詞典、隨身聽等現代工具,甚至連半導體收音機都沒有,美國電影也沒有看過幾場,但那時候的學生的英文能力卻要比現在的學生強得多。一般學生都可以讀英文報紙、讀英文原著、用英文交談、用英文寫信和記日記。考大學也不像現在,英文考試只要求回答幾個問題,然後寫一篇作文。到大學後,學校基本上是不開英文課的,只為一些英文較差的同學辦一些培訓班。但大學的許多教材都用的是英文原版。

標準化考試弊端20年前開始顯露

鄭州晚報:您是什麼時候開始關註標準化考試的?

孫復初:其實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時,還不存在這個問題,由於那一陣兒,剛剛恢復高考(高考新聞,高考說吧),學生都很努力,當時也沒有實現標準化考試,所以從我感覺上來說,那幾屆的學生英文水平是比較好的。但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有了變化。

鄭州晚報:為什麼是在那個時期發生變化?

孫復初:這就和標準化考試的引進扯上了關係。真正動用行政的手段在全國推廣這種考試是在教育部考試中心成立之後,1987年國家又開始實行了英語四六級考試。對於標準化考試,當時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胡明教授就提出了批評,認為標準化、機械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語文考試指導下的課堂講解和課外作業,只能窒息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天賦才能,嚴重摧殘他們的創造力。學生找不到自己的話語結構,忘記了甚至喪失了自己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漸漸磨就成一種虛偽應付的策略,一套應付測試包括作文立意的假話。

鄭州晚報:您感受到的學生變化又有哪些?

孫復初:首先是在課堂上,有些學生不再專心聽科技英語、英美文學欣賞、商貿英語等課程,而是做各種應試的模擬題。在教室和圖書館中,各種試題集和應試大全之類的書籍,在學生中逐漸占據了主流。另外是在校園內的書店裡,原來占據統治地位的英美文學選讀、英文原著等書籍,逐漸被各色英語考試輔導書擠下了書架。其他系其他專業的老師也找上門來“告狀”,質問我們,為什麼在課堂上總是有學生做英語習題。

鄭州晚報:您在最初接觸到標準化考試時,對於這種考試怎么看?

孫復初:原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考試方法,剛開始時感到很新鮮,但不久後,就發現不對勁了,覺得標準化考試對掌握語言的基本套用能力沒有幫助。

鄭州晚報:您曾經在一些場合說過四六級考試是一桿“假秤”,為什麼這樣說?

孫復初:因為標準化考試出的成績和實際的英語水平並不成正比,標準化考試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套用能力,反而約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標準化考試和語言學習完全成了兩條道上跑的車。

考試是一種計量手段,也好比是尺子和秤,排在第一位的是計量的準確性,否則就失去其公信力。如果把四六級標準化考試這種“尺子和秤”拿到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質檢總局去檢驗,我看只能宣布其為不合格的“假秤”。

鄭州晚報:您的依據是什麼?

孫復初:我給你舉兩個真實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有位外交官的孩子在美國待了很多年,回國後在大二插班,但這位長期在美國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做了一張標準化英語試卷後,竟然沒有及格。另外一個例子出自於北京的一家期刊,說有7位外教參加了2005年度的高考英語考試,成績出來後,滿分150分的考卷幾個人平均分只有71分。另外一個方面,一些用標準化考試考了高分的學生英語套用能力卻很差。

鄭州晚報:有沒有這方面的例子?

孫復初:英語成績好而英語套用能力差已經成了普遍現象。在我教過的學生中,150分的標準化考試試卷,能考130分的學生有的是,甚至有的可以考到140分,但他們並沒有相應的英語能力。有一年,我在一批高考英語拿了高分的學生中作了次測試,在美國大學一年級物理教材《測量》一章中選了10個句子,讓學生翻譯,結果全班平均成績不及格,無一人完全翻譯準確。而這篇文章,科學理論並不深奧,也沒有生僻的字詞,如果翻譯成中文,內容只相當於國內中學物理教材難度。

數學大師林家翹從國外回到清華後發現,他與所帶的博士後和研究生在語言交流上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學生和他交流,先要用中文寫下來,然後翻譯成英文。他要和學生交流,也要先用英文寫好,再翻譯成中文。

英語“擠”漢語錯在應試教育

鄭州晚報:現在還有人質疑說,中國的學生不但沒有把英語學好,而且還擠占了學習中文的時間,導致了中文水平的下降?

孫復初:對這個觀點我不太贊同。現在國內形成了全面學英語的局面,學生從國小到大學的10多年時間中,在英語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最大,但這不能簡單地說是英語擠占了漢語空間,英語和漢語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造成在英語上投入精力過大、時間最多,但效果卻不理想,主要是和我們的應試教育及標準化考試有關。

鄭州晚報:也就是說標準化考試把學生學習的方向給指偏了?

孫復初:是的,在這種標準化考試的指引下,英語成了考試的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考試過關或取得高分,而不是為了吸收和學習新技術、新思想和國外的文化。按照我的觀點,目前並不是英語擠占了漢語空間,而是英語教育和漢語教育都成了應試教育及標準化考試的受害者。

停掉四六級最大障礙是考試產業化

鄭州晚報:最近一段時間,在許多網路論壇里都看到有你呼籲停掉四六級考試的帖子,並且都非常火爆。請問您是從什麼時候公開提出這一建議的?

孫復初:上個世紀90年代包括我在內,北京各大學就有一批英語教師開始呼籲。那幾年,我幾乎每年都會對學生作一次問卷調查。在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明確地講,四六級考試培養出的就是學生的考試能力,學習英語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一紙文憑。我把上千名學生的意見還裝訂起來,交到了清華大學教務處。教務處把這些問題以簡報的形式反映到了教務長和校長處。經過了解,各系老師對四六級的意見也非常大。最後,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綜合各方意見,經過慎重討論,一致同意清華大學的四六級考試不再計入學生成績,並從1996年起,用清華英語水平i級、水平ii級考試代替了四六級考試。當時一位主管副校長還打電話囑咐我說,以後外語系幹部到校外參加會議,一定要亮明清華大學不同意四六級考試的態度。和清華大學一樣,從1996年開始,其他7所高校也嘗試大學英語水平考試和四六級脫鉤。

鄭州晚報:在您和一些教師、學生的反對聲中,國家教育部雖然沒有取消四六級考試,但在近幾年也作了一些改革,您如何看這些改革?

孫復初:據我所知,在這些年,四六級考試在局部上的確作了一些修改,比如偏題怪題沒以前多了,作文也開始比較結合實際了,但本質上沒有變化。

鄭州晚報:如果按照您的構想,英語教育的路子應該怎么走?

孫復初:不僅僅是英語,所有科目都應該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我認為應該制定素質教育質量評估標準,然後把評估結果與分配給各校的招生名額掛鈎,這樣,指揮棒就換了一面大旗,從應試教育改成素質教育,讓全國上下盯著這面大旗運行,以此解開高考這個難解的“結”。

鄭州晚報:您認為現在解開這個“結”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孫復初:權力加利益是應試教育弊端的根源。應試教育和標準化考試已在我國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由考試、輔導書籍、培訓班等組成的產業鏈條,而且產生的效益非常可觀。2005年9月,國家審計署指出,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一些所屬單位未經批准自行收費1.54億元,其中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向各地主考單位歸集英語四六級考試費1.4億元。如果要取消標準化考試和應試教育,必須要打破這一考試產業鏈條,但這些既得利益者又擁有著一定的決策權,讓他們主動放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