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學位-4+1-我該選擇你嗎?

“就在2004年,中國就業市場爆出兩條特別引人注目的新聞:南方某高校畢業生號召成立“薪資聯盟”,抵制用人單位壓低薪資標準,拒簽低於2500元/月的就業協定;與此同時,東北某高校畢業生為了擠進自己嚮往的單位,主動提出“零工資就業”,即在見習期不要錢,經過考驗認可後再建立勞資關係。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極端例子,卻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大學生失去了“天之驕子”燦亮的光環,從心理意義上說是“失寵了”,在物質層面上說是“被拋棄了”。那么,到底是誰將大學生拋棄?”

據一項對1萬多名學生的調查顯示,其中50%左右的學生認為,35歲前將達到自己職業生涯的頂峰。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認識一些同學,還自詡3k,4k,不禁發笑,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罪還是社會帶給我們的沉重包袱? 

大學教育在中國已經不再是精英教育了,大學生也應該放下精英的架子,而這與廣外的有何相關呢?

 竊以為,考和考研究生一樣,也要先對自身的情況進行定量的分析,廣外的小語種+貿易或會計專業的會比管理+貿易的吃香,很遺憾,不少人是盲目地相信,會為他/她將來擇業增添了不少的砝碼。天上沒有掉下來的豆腐,通常要找一個兩個專業都相關的專業的確不容易。如果四年的努力出來了發現自己選擇的工作和自己的專業無關,那誰都會有失落感,大學的一紙文憑反而成了雞肋,“吃之無味,棄之可惜”。

 誰都不敢肯定自己學的是否社會所需要的,儘管你對自己學得很有信心,如果沒有了市場就難把自己賣出去了。尤其現在是用人單位為買方市場,大學生的地位越來越處被動了,很難說每個人的專業都會符合社會的要求,但至少要對自己負責, 不否認社會的需求也很重要。不過,我最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我們很多大學生考慮的都是怎么把自己“賣出去”呢?

未來真的只能讓用人單位來決定要不要“買”我們嗎?許多人現在連自己要學什麼都不知道,對未來一片迷茫,只是想方設法地讓自己學多一點再學多一點,以期以後“有人買”,並且“賣出去的價格能高一點”...這種現象真的很可悲...大學生似乎逐漸在成為一種可買賣的機器人,用人單位就像一個個買家挑三揀四地看哪個機器人功能多性能好....然後決定要不要錄用... 

 現在的社會不是你所想像的樣子了,大學的教育需要改革,正如電信,房地產,醫療一樣,它不可以也不能按照以前的規則辦事,說得悲哀一點,大學其實就是“人才加工廠”,原料我相信都是好的,都是經過聯考歷練,千錘百鍊出來的(應試教育,高分低能),而現在用人單位側重的是,能力經驗而不是單看你的成績證書,而這些正是當代大學生所缺少的,如果你不糾正你的觀點,認為大學的學習可以幫你找到一份工作(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說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自主自導),我相信,你出來找工作會碰壁的。

  其實我們的觀點並不矛盾。

很客觀地說,中國當今的大學教育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么樂觀。一方面是由於應試教育所帶來的陰影;另外一方面,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本身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對這個觀點我在這裡不作具體論證。

 至於談到未來的就業問題,我們當然只能跟著社會的方向走,不能改變它,我們就只有去適應它。個人的理想和社會的需求可能會在很多時候都不一致,我們只能在其中選擇一個最佳的結合點。